APP下载

北京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24王小凡尹博文李博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才体育

邰 峰,王小凡,梁 鑫,尹博文,李博文

(1.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2.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116025)

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冬奥会。借助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加强与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培养与输送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不仅能为全球体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还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体现大国担当。然而,当前我国在各级别国际体育组织中参政、议政能力不强,担任重要岗位人数较少[1]。对此,我国应尽快培养优秀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增加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数,增强参与权与决策权,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同时,保障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冬季体育项目持续、良好地发展。

2002年12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既与本国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全面走向世界的进程[2]。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各国彰显高水平竞技体育实力的舞台,更是全球经济互利、政治互信、文化互融的重要平台。因此,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在世界面前展现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加深文化共识的重要契机。目前,学者们对北京冬奥会的国际传播[3]、可持续发展战略[4]、国际体育话语权[5]和体育治理[6]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围绕国际体育组织与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我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对标国际组织任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为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熟悉国际体育事务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管理和组织人才提出对策与建议。

1 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必要性

1.1 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

国际体育组织人才是各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治理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国际体育组织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选拔、培养与输送国际型人才,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如: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加快培养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等,并特别强调选拔与推荐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7];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高校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8]。可见,借助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体育人才到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任职,既能保障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我国冬季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更好地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

1.2 是“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作为国际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战略”,首次将人才培养确立为国家战略[9];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特别强调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部署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任务[10];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其目的是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中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效果显著。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全国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11]由此可见,对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已规划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

1.3 对提升国际体育影响力与话语权有重要作用

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能够有效提升国际体育影响力与话语权。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2]国际话语权指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环境中,就全球重大事件表达观点、阐释意见、陈述主张的权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信息传播力、文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政治参与力的集中体现[13]。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14],而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体现。国际体育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一个国家在体育领域中的发声权力,也是国家软、硬实力的综合体现[15]。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数、决策席位和理事会成员数量是决定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16]。目前,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层与管理层中的人数相对较少,国际体育影响力与话语权方面仍相对弱势,尚未拥有与国家综合实力相匹配的话语力量[17]。因此,应以北京冬奥会举办为契机,加快培养和输送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增加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数,提升我国国际体育影响力与话语权。

2 我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困境

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组织架构基本雷同,其中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有权修改章程和比赛规则、决定协会会员提案等。在代表大会的闭会期间,一切事务都在理事会的决策下展开,主要由委员会、小组委员会与工作组负责日常事宜。由此可见,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理事会,各成员国和地区在其中的任职人员数量与权力大小成正比[18]。根据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官网数据,对理事会成员进行汇总归纳: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理事会成员共85 人,来自30 个国家;按照大洲进行分类,68%的理事会成员来自欧洲,18%来自北美洲,9%与5%分别来自亚洲与大洋洲。可见,各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数量并非平等,绝大部分理事会成员始终由西方国家人员担任。我国体育人才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有限,理事会职位人数仅有3 人,导致我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较弱、影响力较小,议题设置能力不强[19]。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是在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1 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

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目前,我国国际体育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规划。虽然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并相继出台若干指导性文件要求加大对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但是,目前对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缺乏专门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中长期规划,也缺少具体的培养机制、保障制度与培育路径。除此之外,政府、高校、社会等部门尚未设立专门的统筹机构与联动机制,致使各单位或职能部门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少联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度不够、力度不足,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形成合力,阻碍了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2.2 人才选拔视野不够开阔

目前,我国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主要采用政府选派的方式,从协会官员或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中选拔。而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在选拔和任命委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逆向任命制,即国际奥委会自主决定在某个国家或地区选拔任命委员,不接受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的推荐,目的是规避政治因素的干扰。通过对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主席的职业背景研究发现: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René Fasel曾是一名牙医,国际冬季两项联盟主席Olle Dahlin曾是一名冬季两项运动员,国际滑冰联盟主席Jan Dijkema 曾是一名荷兰政府官员,他们都有多年的协会工作经历和基层经验。由此可见,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在人才选拔与职务任命时主要参考的是在本协会中的工作经历、基层经验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相比之下,我国单纯依靠政府选派和推荐方式已不符合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对高层人员的选拔与任用标准。

2.3 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并使其在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是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方式。我国培养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意识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觉醒较晚,尽管近年来我国积极加入各种国际体育组织并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但对国际体育组织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中,以“国际组织”为主题词检索文章7 814 篇,以“国际组织人才”为主题词检索文章87 篇,以“国际体育组织”为主题词检索文章350 篇,但以“国际体育组织人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章仅9 篇。由此可见,一方面对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则明显呈现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2.4 学科与师资建设相对滞后

对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以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为基础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战场”,应积极承担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责任,加强相关学科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目前,在全国14 所体育专业院校中一半以上设有体育管理、体育英语等专业,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还专门成立国际体育组织学院(2004年成立外语系,2017年更名为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并且毕业生的就业平台主要为国际体育组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新闻媒体、中外企业等。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仍然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外语复合型人才”[20]。可见,尽管部分体育专业院校设有相关专业或课程,但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与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贴合程度并不高,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相对不足,不仅缺少相关专业教师,还缺乏具有国际体育组织任职经历的实践导师。

2.5 促进机制与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培养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之外,更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部门应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提供实践保障,增加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前熟知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工作流程和业务,积累人脉资源,为将来任职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国际体育组织人才赴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实习机会不多,实习平台还有待拓展,同时对已经获得实习机会的体育人才资助力度仍有待提高。另外,实习结束后的持续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就业保障,这使得后期融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导致任职国际体育组织的吸引力不强,削弱了部分人才的任职意愿。

3 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对持续推动体育外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21]。提高我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需要明晰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了解国际体育组织人才选拔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22]。

3.1 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奥林匹克价值观体现了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普世性追求。2014年国际奥委会提出《奥林匹克2020 议程》,将奥林匹克价值观归纳为卓越、友谊、尊重、对话、多元、非歧视、宽容、公平竞争、团结、发展与和平[23]。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融合体育文化与教育、改善人类品质、增加社会和谐的基石,并逐步演化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战略及行为的道德与伦理标准。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将对其是否真正理解并认同奥林匹克价值观纳入考量。因此,如果想成为一名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任职人员,需要时刻践行奥林匹克价值观:1)要做到面向全世界,尊重各国差异,不对任何人群、性别、国家、宗教信仰等持有偏见;2)要塑造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形象,建立正确的进取观与胜负观,彰显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价值;3)要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担当,把解决国际冬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世界性难题放在首位。在解决问题时,任职人员应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坚持团结协作,以对话交流的方式推动国际冬季体育整体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3.2 专业知识储备与长期实践经验

专业知识储备可分为两个方面:1)熟知国际礼仪规范与国际冬季体育项目规则。任职人员应全面理解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职责与运行规则,熟悉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法则与发展动态。同时,任职人员还需要掌握国际公认的礼仪规范,能够妥善处理相关国际事宜。2)符合国际冬季体育组织标准的个人知识储备。个人知识储备具体表现为个人的学历能够满足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要求,并且对冬季体育具有深入的研究,最好对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均有涉猎,如医学、政治学、法学等,能够对国际冬季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专业的意见与建议。除专业知识储备外,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对工作经验也有要求,不同职位的高低所需工作经验的年限有所不同,任职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或长期的冬季运动经验。因此,我国冬季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必须具有长期的国内外体育机构或部门的工作经验与人脉资源积累,熟悉本国的冬季体育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架构与工作流程。

3.3 胜任多岗位的国际可迁移能力

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作为高度国际化的专业组织,要求体育组织人才具备能够适应不同体育组织与不同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满足多项工作要求,即国际可迁移能力。国际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4 个方面:1)语言交流能力。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包括英语、法语等,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任职人员应熟练掌握其中的一至两门语言,特别是英语要能够达到流畅的语言表达与书面交流水平。2)人际交往能力。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参与或领导其他任职人员一同合作。3)组织事务和谋划事务的能力。包括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决策、组织、合作与领导的能力,也包括面对困难时的协调、调整与行动的能力。4)持续学习的能力。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任职人员需要熟练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同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身专业领域内外的知识与技能。

3.4 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视野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所必备的跨国际思维方式包括3点:1)跨文化的团结合作。跨文化的团结合作是国际冬季体育组织最为看重的思维方式。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日常事务也涉及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要在事务处理中平衡各成员国和地区的利益、调节成员国和地区之间的矛盾需要采用团结合作的思维方式。2)客户导向。客户导向是指任职人员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应尽可能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并在事后对客户进行调查,采集意见,重视反馈,针对意见与反馈不断改进与完善。通常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客户主要有各成员国政府、地区协会、普通民众、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等。3)目标取向。目标取向是指任职人员始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没有人指导如何做事,这也就需要任职人员自己想方设法自觉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采用合作、求助等多种方法达成预定目标。

4 我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路径

4.1 建立研究智库,做好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

近年来,伴随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的提出,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任职人员总量仍然较少。原因之一是对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治理规则等方面认知不足。鉴于此,我国应加快建设一批针对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智库[24],尤其是在北京举办冬奥会的背景与契机下,应积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对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融合“智库+学科+专业”的共同建设。例如:北京体育大学设立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官网数据显示,该学院长期聘用11 国外籍专家培训语言,短期聘用19 名专家讲授中西体育文化、体育史等专业知识,为毕业生到国际体育组织、体育媒体、中外企业等就业与实习提供便利教学条件[25]。因此,需鼓励体育院校建立专门研究智库,梳理北京冬奥会下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出台相关政策,树立对内发展、对外输出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经费投入、工作方针、体制机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价、组织协调等方面作出系统的规定与安排,帮助国家做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确保做到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有计划、高效率。

4.2 拓宽选拔视野,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与举办需要同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借此机会,我国应积极拓宽人才选拔视野,扩宽遴选渠道,为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国际体育组织工作中。1)可向北京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提供与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交流的机会。北京冬奥会赛会计划从不同领域、高校或专业招募2.7 万名志愿者,分为专业赛会志愿者与通用赛会志愿者。其中,专业赛会志愿者需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服务、医疗服务、驾驶服务等。由于专业赛会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突出,同时又有一定实践经历,因此可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2)提升在校学生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任职的意愿。积极利用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和便利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访、学术研讨等方式帮助在校学生树立国际体育组织就业意识;同时与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积极对接,加强合作,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3)积极培养相关从业人员到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任职。长期的专业运动经历和实践经验是国际体育组织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之一。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应增加有专业运动背景和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才与国际体育组织密切接触的机会,建立互动平台,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增加到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任职的可能性。

4.3 对标国际组织人才基本素养,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也称人才定做,是立足于用人单位某一岗位任职人员较少的实际,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任职能力培训[26]。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看重任职人员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理论技能与实践能力,所以在培养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时应注重4 点:1)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作为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要有家国情怀,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着重进行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与国际礼仪的培养。2)国际视野与组织能力培养。将国际视野与组织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确定培养目标,使我国体育组织人才具备国际视野与周密的思维能力,明确自身定位,反思自身不足,主动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3)专业技能培养。积极与专业体育院校开展合作,开设冬季运动技能、体育外交等课程,促进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强调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各体育部门应根据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人才遴选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聘请有国际体育组织任职经历的人员传授经验。同时,分批次将体育组织人才输送至国际冬季体育组织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锻炼其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并与各国任职人员友好交流,建立互信关系,积累人脉,接续并增强我国与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联系,为日后更好融入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奠定基础。

4.4 构建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为提高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的培养质量,应不断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增设专业目录。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相关学科或专业,从国家层面上凸显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为各高校开设相关学科或专业提供政策依据。2)在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上,打破学科壁垒,增加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通过与法学、医学、新闻学、管理学或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3)建立贯通式培养机制。立足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机制,选拔专业技能突出、语言沟通与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例如,日本政府将国际型人才培养正式列入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中,并与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等37 所高校的“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进行同步和配套建设,巧妙地将国际型人才培养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结合[27]。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升高水平专业师资的能力、知识、观念和态度;同时整合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坚持本地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短期或长期聘用外籍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外出学习、接受培训。

4.5 汇集多方力量,健全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组织、教育部门的多方协作。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整合多方力量,制定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人才保障政策或制度,加大人才的输送力度。1)国家要扶持各类体育院校增设国际体育组织相关专业,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不同职业、经历或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将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业型或管理型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培养体系。2)国家应对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示范单位或项目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对前往国际冬季体育组织实习人员提供合理资助,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做好政策引导和沟通联系等工作,减轻实习人员与任职人员的经济负担,为我国体育人才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充分发挥才能与作用创设良好条件。3)成立专门的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与服务部门。一方面关注国际体育组织各层次岗位的招聘信息,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强化服务人才意识,建立实习人员、任职人员和卸任人员的联系网络,加强信息传递与经验传授,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5 结语

培养优秀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对增加我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的任职人数、增强参与权与决策权、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体育大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工作,勇于担当国际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体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然而,要想更好地参与和引领全球体育工作,需要不断地向国际体育组织输送优秀人才,利用国际体育组织平台开展公共外交。因此,借助举办北京冬奥会的时代契机,为改善我国在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中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人才培育机制、措施和策略,以促进我国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的多元化、精准化、科学化培养,努力塑造更多优秀的国际冬季体育组织人才,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人才体育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智珠
我们的“体育梦”
毛遂自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