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机遇、挑战与路径
2022-11-24李安娜
李安娜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确立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产业链现代化是从长远战略角度对我国产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和部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伴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成功落地,国家层面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使我国冰雪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企业纷纷布局冰雪产业,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冰雪运动与产业的结合催生了新的业态发展模式[1],冰雪产业的融合性和延展性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具有重大影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是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大力发展冰雪产业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打破冰雪产业的行业界线,实现冰雪赛事、冰雪旅游、冰雪健身培训、冰雪装备制造等相关子产业的联动发展。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产业关联关系,它是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2],产业链现代化相关理论对于我国冰雪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现有研究以构建冰雪产业链的意义和概念为主[3-5],尚缺乏对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系统性分析。现阶段,我国冰雪产业链分工结构基本形成,冰雪产业链构建方式日益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开始涉足冰雪产业链,冰雪产业链现代化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然而,冰雪产业链结构松散、抗风险能力差、全球竞争能力不足、附加价值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从阐释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出发,着重关注北京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机遇与现实挑战,提出推进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为我国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1 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解读
1.1 冰雪产业链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产生了产业链[6],后经由贝恩、赫希曼、马歇尔等人不断发展,旨在说明某种产业变化对相关联产业的影响[7]。1985年,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并从价值链视角考察产业链内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活动及其关联关系[8]。西方学者也从供应链角度研究产业链,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最终到达消费领域的所有物质流动[9]。还有国内外学者从产业的前后纵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认为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产业关联[10]。产业链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总是与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企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等概念相关联,所以对产业链的研究往往也基于一定的视角。基于产业链的概念和我国冰雪产业的特征,本文采用中南大学吴金明教授提出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4 个维度来辨析冰雪产业链的概念[11]。冰雪产业链是指以具有冰雪产业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或组织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或投入产出关系,为共同创造冰雪产品(服务)价值并实现增值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的链条式关联系统。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等维度共同构成了冰雪产业链,形成交错编织的“链簇”。
1.2 冰雪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质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冰雪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冰雪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其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结合冰雪产业链的概念,本文着重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等维度来分析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1)从供需链角度看,冰雪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是指原来局限于体育、旅游、文化、制造、教育等行业内的供需关系开始向行业系统外扩展,伴随冰雪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各行业间联结性不断增强,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开始在行业间流动;另一方面是指要形成以冰雪产业平台为基础的供需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信任契约机制,实现冰雪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的融通和协同创新。2)从企业链的角度看,冰雪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是指在新的供需关系作用之下,跨行业企业间逐渐产生复杂多变的非线性互动,产业分工趋向模块化,产品、服务、技术、市场的融合性不断加强,企业间实现深度分工和高度协同;另一方面是指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冰雪产品(服务)需求市场的变化,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调整应变,抗风险能力较强。3)从空间链的角度看,冰雪产业链现代化是指从根本上改变冰雪产业的既有发展模式,由依赖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有形要素、基于地理相近性构建的传统产业链组织方式,转向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等无形要素为核心、不受空间制约的现代产业链组织方式。不同地区的企业得以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或投入产出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空间链网的延展范围不断扩大,冰雪产业链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4)从价值链角度看,冰雪产业链现代化是指企业借助产业链平台能够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较大的产品(服务)优势。其中,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链主”的位置,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配置资源、要素和市场网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冰雪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增强冰雪产业的系统开放性,以冰雪产业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并完善不同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形成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的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冰雪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构建现代冰雪产业体系。
2 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机遇与现实挑战
2.1 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2.1.1 冰雪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基本形成 产业链结构的实质就是产业链内部的分工结构[12]。冰雪产业主要由冰雪赛事、冰雪旅游、冰雪健身培训、冰雪装备制造等子产业构成。从产业分工的视角,我国冰雪产业各子产业内部已形成了清晰的上游(研发与设计)、中游(生产与制造)、下游(营销与服务)分工结构。1)冰雪赛事的上游是政府、企业、协会独立或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冰雪赛事的策划、组织及宣传;中游包括为赛事的运作及实施提供支持的产业,如场馆建造、场馆租赁等;下游包括媒体的赛事转播、赞助商的产品营销等活动,实现冰雪赛事IP 价值的最大化。2)冰雪旅游产业链的上游是地方政府、体育赛事企业、旅游企业等主体共同搭建的冰雪赛事与旅游发展互动平台,从事冰雪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冰雪活动的策划;中游是由中标企业完成冰雪旅游景区的建造;下游是由景区运营公司和旅游公司面向游客提供融体育、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冰雪体验服务。3)冰雪健身培训产业链的上游是国内外知名冰雪运动协会建立冰雪培训体系和等级认证体系;处于中游的是冰雪运动俱乐部开展冰雪运动健身培训服务;下游是冰雪运动俱乐部和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共同推进“冰雪活动进校园”。4)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上游是具备高科技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冰雪装备制造产品的研发创新活动;中游是制造企业生产冰雪装备制造产品;下游主要是线上线下售卖冰雪装备器材,景区、场馆租赁使用冰雪装备器材,并通过大数据通道向研发设计企业提供用户反馈信息。实际上,冰雪产业涉及行业众多,尤其在产业链的下游还有餐饮、住宿、娱乐、会展、房地产等众多相关业态。从整体上看,我国冰雪产业链具有行业交叉、产业密集、延展性强的特点。以研发设计功能为主的产业链上游提供冰雪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构想,决定了冰雪产业的定位;中游实现冰雪产业发展从概念到产品的转换;下游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冰雪产品(服务)的需求反馈信息。
2.1.2 多元化的冰雪产业链构建方式已经确立 冰雪产业链的构建方式,即冰雪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根据其发展定位、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在明确其在冰雪产业链上的地位及与其他企业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产业链构建路径。当前,我国冰雪产业链构建方式主要有3 种:1)依托企业的核心业务向冰雪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扩展业务范围的产业链构建方式,即纵向延伸。万达、腾迅、阿里等规模以上企业多采取此种方式布局冰雪产业链。纵向延伸实际上是以串联的方式实现了冰雪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使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了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2)依托冰雪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产业链横向上联合其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核心资源附加值的产业链构建方式,即横向扩展。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联合大型冰雪娱乐器械厂家,按照定向使用需求,研发生产了诸多娱乐项目。横向扩展实际上是以并联的方式实现了产业链资源的横向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扩大规模效应,以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使价值链增值。3)冰雪企业同时开展相关多元化的横向扩展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延伸,实现冰雪产业链相关行业、技术和资本深度整合的产业链构建方式,即混合构建。张家口采取了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冰雪产业链构建方式,包含冰雪器械、全域旅游、场馆体验、酒店住宿、服装地产和特产销售等方面,形成了健身休闲为主的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新型冰雪产业格局。混合构建以串并混联的方式,最终将形成一个多企业、多产品、多服务、多平台的横纵交织的链网,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融合相关行业,整合相关企业,提升冰雪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1.3 大型企业集团致力于冰雪产业链条延伸 冰雪产业链构建和运行需要具有规模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致力产品(服务)创新的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研发能力、融资能力、协调能力和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形成高效协作产业链分工体系、保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关键。继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了大量冰雪产业政策,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冰雪产业,其中不乏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随着冰雪产业市场企业数量的增多,专业分工日益增强,为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报酬,大型企业集团或纵向延伸业务范围或横向联系其他企业,不断扩展业务范围,推动了我国冰雪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各家企业的着力点不同,但都致力于通过打造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冰雪产品(服务)的附加价值。光大证券、张家口建发集团、深创投、首钢集团和国际数据集团等企业先后成立冰雪产业基金,利用资本打通冰雪产业链,实现冰雪文化、冰雪赛事和冰雪旅游等产业的全覆盖;万达集团继打造集滑雪场、自持酒店商业和可售物业于一体的冰雪度假区后,开始涉足冰雪赛事转播,延伸冰雪产业链条;探路者集团从冰雪装备制造逐渐将业务范围扩展至冰雪赛事组织和冰雪场馆运营。
2.2 冬奥会为我国实现冰雪产业链现代化带来新机遇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相关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率先在冰雪产业领域应用,成为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这不仅表现为冰雪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表现为模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边界,促进跨行业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从冰雪产业链的研发端到生产端再到消费端的无缝衔接。从冰雪产业链的各子产业来看:1)冬奥会突显我国冰雪产业链主导产业——冰雪赛事的附加价值。从产业链的构成来看,冬奥会的门票、赛事转播和赞助等收入属于一次性的直接收入,其更大的附加价值是通过冬奥会“眼球经济”使人们产生持续参与冰雪旅游和健身培训、购买冰雪运动装备等消费行为,进而增加旅游、餐饮、住宿和零售等相关产业的价值。2)冬奥会为体育赛事和传统旅游的产业链整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赋予冰雪旅游这一北方传统旅游项目新的内涵——赛事旅游。冬奥会是超大型体育赛事,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伦敦2012年奥运会不仅为主办城市伦敦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为英国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13]。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带动下,专业性冰雪赛事、专业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冰雪赛事,以及纯大众性的冰雪赛事不断涌现,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这些赛事将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冰雪旅游的持续吸引物,成为冰雪旅游的推广平台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重要元素。3)冬奥会夯实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冰雪健身消费者是群众性冰雪赛事的参与者,是商业性高水平冰雪赛事的观赏者,也是冰雪装备器材的消费者,其行为能够对周边人群参与冰雪运动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3 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不断增长,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冰雪健身消费人群。为保证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我国将青少年作为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动的核心人群,不断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政策和实践,加大冰雪特色学校与社会冰雪俱乐部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场地、教练和培训课程等资源,普及校园冰雪运动,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4)冬奥会促使冰雪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强力推动下,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进入冰雪产业,冰雪装备产品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扩大应用使用户反馈直接作用于冰雪装备制造的研发设计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研发设计在整个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中起引领作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面临服务化的转型升级。
2.3 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挑战
2.3.1 供需关系非市场化,冰雪产业链结构松散 产业链是由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供需环节组成,基本链条主要包括供应商与采购的供需、采购与生产的供需、生产与销售的供需、销售与客户的供需等。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供需关系的建立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如果政府干预市场供需关系,将导致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很难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无法筛选出产业内真正优质的企业,而缺少优质企业则难以推进冰雪产业链现代化。1)我国冰雪产业的市场主体缺位,地方政府成为冰雪产业链的主角。目前,我国举办冰雪赛事有3 种类型:以政府、协会为主导,相关企业联合承办的赛事;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协会联合承办的赛事;企业自主承办的赛事。政府及相关协会主办的赛事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市场主体缺位、市场经济体制发挥还不充分的地区,主要还是采用政府模式连接供需关系。如东北地区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与赛事公司和旅游公司合作,举办了冰凌穿越、冰上帆船、冰上龙舟等群众性冰雪赛事,并在整个赛事策划中植入竞技、娱乐、音乐、美食和健康等多种元素,但规模不大,影响力较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阶段冰雪产业链的供需关系仍然采用政府模式,即由体育部门、旅游部门或体育部门联合旅游部门共同推进,仅有少数体育、旅游企业参与。地方政府主导供需关系的冰雪产业链实际上割断了产业链的市场供需关系,不利于产业的集群成长。2)政府部门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给予体制内企业特殊的关照和保护。政府对体制内企业倾斜性的投资和补贴,是对供需关系市场化的干预和替代,违反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扭曲了市场信号并造成低效率竞争,不利于民营企业的成长。冰雪产业市场中存在的市场主体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是我国传统的“强政府、弱市场”的管理体制惯性所致。一些优质冰雪赛事资源被行业协会垄断,一些系统内经营性场馆资源并没有完全推向市场,政府部门在选择冰雪公共服务的供给方时往往倾向于原有的下属协会和企业。毛振华怒怼亚布力管委会事件暴露了冰雪产业链上的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争利问题,作为管理方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身兼政府和企业身份,其管辖权几乎覆盖了从上游至下游的全产业链,从建筑到运输、从景区到农家乐、从旅行社到滑雪员、从滑雪售票到设施等。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权能边界不清,政府部门干预正常市场竞争行为,破坏了由市场供需关系引致的冰雪产业系统中的企业非线性竞争和合作,导致冰雪产业链结构松散。
2.3.2 企业无法实现深度分工,冰雪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差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既需要有优质的龙头企业,也需要有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冰雪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大多局限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国有、民营企业,大、中、小、微企业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很多中小微企业未能参与冰雪产业链整合,仍存在恶性竞争,抗风险能力不强。1)缺乏有效的信任契约机制,企业无法实现深度分工。我国冰雪产业集聚区是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形成的,冰雪产业链上的企业往往缺少长期合作的基础和行业标准的共识,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加之冰雪产业链涉及多业态,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安全标准关系多个行业,很多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很难对冰雪产业链运行中的风险制定有效的规避措施。尽管可以通过制定完备的合同规避问题或求助于法律解决问题,但完备的合同和繁琐的法律程序都会大大提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产业链运行的效率,且很难挽回已经造成的声誉损失。在冰雪产业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成为联系冰雪企业的桥梁,在冰雪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民间冰雪体育社团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认可度和知名度都不高,尚不具备承接政府购买冰雪运动服务的能力,在政府和企业面前信任感不足,无法有效发挥沟通协调冰雪产业链的作用,更无法从各企业的长远共同利益出发实现产业链内部的深度分工。与西方发达国家自下而上形成的与国家权力没有天然联系的体育社会组织不同[14],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与民间体育社团相对应的由政府组织建立的具有行政色彩的冰雪体育社团,这类社团组织没有实实在在的所有者,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根本不可能成为信誉的载体。2)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冰雪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差。缺少深度分工的冰雪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甚至存在利益冲突。大量冰雪企业之间市场定位趋同,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同质化建设严重,竞争异常激烈。以滑雪目的地为例,大型雪场经营者希望通过品牌建设提高长期经济收益,扩大规模甚至形成垄断;中小型雪场经营者更关注短
期收益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型雪场和中小型雪场运营的矛盾经常表现为:一方面,大型雪场凭借雄厚的运营资本,申办具有影响力的冰雪赛事,品牌效应显著,整体开发和四季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周边以资源驱动为主的由当地企业运营的中小型雪场举步维艰,同质性的重复建设导致其辨识度不高,为争夺客户大打价格战,无序竞争加剧,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滑雪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成为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甚至使整个产业链陷入生存风险。一纸博文曝出的雪乡宰客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尽管涉事旅馆赵家大院不属于雪乡核心景区,更不是黑龙江冰雪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但产业链节点管理的漏洞仍然严重影响了雪乡乃至黑龙江冰雪产业链的整体形象。
2.3.3 行政区隔限制地区协同发展,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 冰雪产业链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链可以是同一行业内部节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部分环节在地区、国家和全球不同地理范围的交叉对接。1)地区间行政区隔明显,地区合作未能形成协同发展合力。我国冰雪产业已在黑龙江亚布力、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勒泰、河北崇礼等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冰雪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地区发展规划,但地区之间联系紧密度不足。长白山地处北纬42°,位于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贯通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具有资源共享性。而且东北地区具备区位连通性、文化相容性以及土地、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性等优势,完全可以针对其冰雪资源分布特点由三省联合开发设计长白山冰雪旅游带。然而东北三省发展冰雪产业的合作仅停留在倡议和联合政策发布层面,冰雪产业联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建立,涵盖各主体的三方政府冰雪产业合作办事机构没有成立[15]。北京、天津因人口规模、人均GDP、客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河北崇礼冰雪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客源地,但京津冀地区在冰雪产业的资源整合、项目选择、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缺少总体规划和协调机制,三地政府培育冰雪市场的合力不足,体制和机制不健全[16]。省级政府部门之间行政区隔导致地区冰雪产业不能实现组织协同、市场协同和机制协同,协同不充分导致地区冰雪产业合作的优势难以彰显。2)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缺乏,融入全球冰雪产业链的硬实力不足。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冰雪产业链的现代化需要具备较强的全球产业链创新培育和治理能力。我国冰雪硬件装备制造起步晚,大部分从事冰雪装备生产的企业仍处于起步成长期,在研发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营销方面均与冰雪产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缺乏是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最大障碍。数字经济时代,冰雪产业将充分体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信息无形要素成为冰雪产业链上最重要的功能单元,这些无形要素沿全球空间链扩散和溢出,形成跨地区跨国家的虚拟空间集聚。冬奥会极大地促进了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数字技术在我国冰雪产业领域的应用,为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虚拟空间集聚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最缺乏的是基于本土冰雪文化的产业链高端创意、IP 打造、品牌运作等高附加值环节。一旦数字技术破除了空间距离障碍,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的研发创新成果将迅速进入我国冰雪市场,在全球最大的初级市场获得研发创新带来的附加值增量,我国冰雪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极易陷入生存危机。
2.3.4 研发营销环节薄弱,冰雪产业链附加值低 产业链呈“U”型分布,位于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的附加价值远远高于位于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以创意、信息、技术等无形资本为主的研发设计和面向消费者需求的精准营销服务是提升整个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1)我国冰雪产业链的上游——研发设计环节相对薄弱。就冰雪赛事而言,无论是职业赛事还是群众赛事的规划设计均缺少地区特色文化的植入,冰雪运动与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的融合度不够。冰雪旅游缺乏创意创新,对人文冰雪旅游资源挖掘不足,文化内涵匮乏,单纯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民俗体验吸引旅游爱好者,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尽管我国一些成规模的冰雪培训机构引入了加拿大、法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冰雪教学培训体系,但各自的执行标准和执行体系不同,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专业化、标准化的冰雪培训教学体系、教练员认证体系和滑雪学校管理体系,致使位于冰雪健身培训产业链上游的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同时,面向青少年的冰雪营地教育对冰雪运动和营地教育行业的整合力度不够,利用行业资源跨界联合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也不足。在冰雪装备制造方面,河北、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冰雪制造产业链布局初具雏形,但由于缺乏专业冰雪装备制造的科研创新机构和研发人才,关键是核心技术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导致我国冰雪装备制造高端产品不足,大部分冰雪制造设备仅存在价格优势,在产品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品牌仍有较大的差距,市场占有率偏低。2)产业链下游——营销服务环节辐射反馈作用不强。从业务辐射范围来看,我国冰雪产业链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没有同分散的中小微企业结成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有限的龙头企业品牌辐射范围仅局限于自营范围之内,对周边中小微企业的辐射作用不强。如万科、万达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滑雪度假区虽然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极具优势,但周边仍存在着一些中小型滑雪场,位置偏僻,环境闭塞,没有景区专车,以散户经营为主,它们游离于冰雪产业链之外,断链、孤环的现象普遍存在。从需求反馈能力来看,我国冰雪产品(服务)千篇一律、特色不足等表面现象,实际反映的是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缺乏清晰的定位,即消费者的需求反馈未能直接作用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忽视了下游消费者对冰雪产业链中游、上游的逆向反馈关系。随着大量线上企业的加入以及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冰雪”将成为冰雪相关企业搭建消费者需求的信息平台,通过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促使企业向差异化、定制化、服务化的研发和生产转型。如滑呗、GOSKI、PowSki 等滑雪APP 就为滑雪场提供了精准的用户信息,拓展了线上赛事、线上教学和线上商城等多方面的业务,但目前这些信息平台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用户少、用户体验差、商业变现难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冰雪产业链上游和中游的需求反馈作用很有限。
3 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3.1 夯实冰雪产业基础能力,补齐冰雪产业链短板
产业基础能力是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的能力。位于冰雪产业链上游的主体企业规模小、冰雪产业链研发设计环节附加值低、冰雪文化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力不足成为我国冰雪产业链现代化的最大短板。1)培育和扶持冰雪企业主体,提升冰雪产业链高端引领能力。赛事吸引眼球,旅游聚集人气,赛事和旅游在整个冰雪产业链中的高端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加大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协同合作力度,重点扶持一批致力于冰雪赛事、冰雪旅游的企业。鉴于目前冰雪赛事的知名度和商业化程度不高,可考虑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方案,给予企业举办冰雪赛事的政府补贴,并逐年递减,最终实现冰雪赛事、冰雪赛事旅游的完全商业化运营。2)“数字技术+文化创意”,培育冰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打造冰雪赛事数字应用典型场景,实现虚拟赛场、智能讲解、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等;建设冰雪旅游线上虚拟体验馆,实现冰雪旅游体验在线化,向游客推介跨时空体验,开拓冰雪旅游营销新渠道;大力发展VR 冰雪培训,满足不同时空冰雪健身消费者的需求;为冰雪装备制造企业搭建基于数字技术的顾客需求信息平台,实现冰雪装备制造的按需定制和精准营销。突显冰雪赛事、冰雪旅游的文化主题,颁布冰雪创意召集令,实现多元创意主体在线协同众创。推动冰雪产业链逐渐成为以文化创意为开端、以特色冰雪产品(服务)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多元素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链。3)深耕传统冰雪文化链条,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文化。加强对东北、京津冀、新疆等传统冰雪运动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强化本土文化意识,将地方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具体化并植入冰雪产品(服务)之中,给予传统冰雪项目和传统技艺一定的资金投入,引导和支持以传统冬季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赛事活动,将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发和推广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范畴。
3.2 打造“互联网+冰雪产业链”平台,优化产业链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冰雪产业链组织形式以冰雪企业集团为主,通过内部一体化代替市场组织,通过缩减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效率。然而企业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导致冰雪产业主业不聚焦,急需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并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带来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促使冰雪产业链形态的演变和拓展,也亟需构建高效集成研发、生产、销售等一体化的冰雪产业链,突破行业边界和地理区隔,实现冰雪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产业联盟主导的“互联网+ 冰雪产业链”平台。1)建立集赛事、旅游、健身培训和装备制造等业务于一体的冰雪产业相关业务平台,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产业链条,作用于冰雪产品(服务)的需求端,分析消费者行为动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设计,实现生产制造的服务化转型。2)培育壮大一批在冰雪产业链中具有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在平台上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外包,冰雪产业链的专业分工更加细化、沟通更加高效、反应更加快速。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更大规模的协作,鼓励中小微企业以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聚焦主营业务,突显核心竞争力,成为细分市场的“专项冠军”。3)政府成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引导者、积极推动者和有力监管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桥梁作用,通过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和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增强多元冰雪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信任感,确保冰雪产业链平台信息的良性沟通、共享和利用。
3.3 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提升全球冰雪产业链控制力
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规模效应。尽管现阶段冰雪产业链的高端创意、先进技术和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仍被冰雪产业发达国家所垄断,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冰雪产业初级市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应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产业集聚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提升冰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冰雪产业集群的结构布局,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冰雪产业链集群。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影响下,大量高科技手段被引入冰雪产业,仿真滑雪场、仿真滑冰场、四季滑雪道打破了冰雪运动和娱乐的地区和季节的限制,冰雪产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京津冀、东北、新疆等地区,重庆、浙江、湖北、广西等南方省市的冰雪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创新冰雪产业集群的结构布局势在必行。我们既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自身基础和发展定位等建设专业化、特色化、集聚效应明显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未来前瞻性,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新冰雪产业集群的结构布局,在传统地理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冰雪产业链的虚拟空间集聚,打破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资源的地域限制,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冰雪产业链集群。2)发挥超大规模市场虹吸生产要素的作用,鼓励国内冰雪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冰雪产业链。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集聚全球冰雪产业链的创新成果和生产要素,吸引全球知名冰雪企业与我国企业合作,甚至在我国冰雪产业集聚区落户。数字技术为全球冰雪产业链上的企业跨国集群分工提供了可能,冰雪产业链分工的时空和组织边界得到进一步拓展,国内冰雪企业应借机学习全球知名冰雪企业先进的创意、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知识溢出效应逐渐掌握冰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3.4 建立制度化的引导、监督和协调机制,强化冰雪产业链治理能力
我国冰雪产业链仍处于初创期,冰雪产业的政府引导、监督和协调的政策明显滞后于实践,需要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制度化的引导、监督和协调机制,强化冰雪产业链的治理能力。1)政府兼顾产业链引导和适时退出,明确产业链监管责任。现阶段我国冰雪产业链的建立需要政府引导,尤其在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平台保障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但在实现既定目标后,政府要适时退出,把选择性、倾斜性政策转变为竞争性、普惠性政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权能边界,杜绝政府“越位”“缺位”“错位”行为。必须坚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理顺冰雪产业链中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同等对待大中小型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破除隐性垄断壁垒,严禁政府干预正常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冰雪产业链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冰雪产业链上的核心和非核心企业均纳入产业链管理的范畴,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理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并明确监管方和监管责任。2)建议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体育、旅游、文化、制造和教育等相关部门以及赛事企业、旅游企业、体育场馆和社会团体等冰雪产业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冰雪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冰雪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统筹协调的冰雪产业工作机制。根据地方资源、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将冰雪产业发展纳入区域协同发展规划,以特色化和差异化为主导,地方政府共同制定冰雪产业集聚区、冰雪休闲旅游示范区、冰雪制造示范区等发展建设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同质竞争。地方政府部门引导冰雪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延伸配套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加强与相关企业、社团组织积极沟通,针对冰雪产业链构建的薄弱环节和冰雪产业运行的制度障碍,进一步细化冰雪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4 结语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推进冰雪产业链现代化是破解我国冰雪产业基础能力不足、解决冰雪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关键。推进冰雪产业链现代化要以创新驱动为立足点,重视以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产业链上游发力带动整个冰雪产业链发展;
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冰雪产业链的竞争和合作;要以培育跨行业跨地区的冰雪产业链网为重点,通过融合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起来;要以内外联动发展为手段,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结合,促进国内冰雪产业相关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衔接,提高国内国际冰雪产业市场的占有率;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强冰雪产业链构建和运行的政策引导、协调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产业链现代化是当今全球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我们将其作为我国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应之策,必将全面提升我国冰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整体价值,赋予我国冰雪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