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的生成

2022-11-24夏从亚

关键词:主导性话语利益

史 堃,夏从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当前,要完成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迫切的重大现实任务,就必须找准具体的切入点,提炼、打造具有针对性、引领性的概念、表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利益视角出发,思考话语体系的主导性及其生成,以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与利益格局密切联系,随着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日渐处于一个十分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利益场景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行之有效地应对利益多元化的挑战,就必须不断实现自身主导性的生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人民利益的契合

(一)话语体系与利益格局的连贯融通

话语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具有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语言文字符号是其物质部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其精神部分,话语就是它自身的精神部分通过其物质部分进行的显现,这种表达、显现的系统化,就形成了话语体系。话语的精神部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而决定话语精神部分的,则是物质生产关系。“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从本体论的角度探究,话语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是用语言表达的实际生活过程,话语体系之间的本质区别、话语体系之间的对抗、某一话语体系的自我演化等的根据只能是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关系。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关系及建立于此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话语的精神部分。这就是说,话语是特定历史阶段物质生产关系的话语,话语体系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物质生产关系的话语体系,话语、话语体系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物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中自我发展、内生性演化。也就是说,话语体系永远是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话语体系的主导性一定是随着话语体系本身的生成而生成的,话语体系本身不断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就构成了话语体系主导性生成的前提。

利益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中的利益总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应的物质生产关系决定了利益的分配。人们只有获取利益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与一定的利益有关。人们总是在既有的物质生产关系中追求利益,而对利益的追求又在既有物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了各种不同层次、类别、内容、形式的物质生产关系,这些新的物质生产关系一经生成,就立即作用于利益的分配。利益的总量以及利益分配的模式、结构安排,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利益格局,这个利益格局必然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

话语体系与利益格局的本体论依据都在于物质生产关系。话语体系是物质生产关系的自我表达,利益格局是物质生产关系的物质显现,话语体系和利益格局都源于特定的物质生产关系。我们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桥梁,就可以从话语体系,经过物质生产关系,回溯到相应的利益格局,实现话语体系与利益格局的连贯融通。话语体系是基于一定的利益格局、维护一定的利益格局的话语体系;利益格局是构成某一话语体系言说内容、决定某一话语体系发展走向的利益格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在于维护人民利益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是一定社会中某个阶级、阶层对其立场态度、价值追求的表达。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及其所维持的社会秩序,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当话语体系成为维护特定阶级利益的工具时,话语就进入了意识形态领域,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就要不断地适应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进行调适调整。因此,对话语体系进行考察时,首先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从维护阶级利益功能的角度进行理解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25页。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无论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开展一切具体工作,都将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定位,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保障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生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话语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达方式与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因此,人民利益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始终是向人民利益看齐的。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利益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练、打造新的概念、范畴,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生成的基本逻辑。

(三)人民利益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遵循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3)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第99页。统治阶级在源头控制着思想供给,“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只有通过思想统治,才能使整个社会在统治阶级规定的轨道内运行。因此,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对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充分地、完全地创造、表达思想,运用和调动一切手段和资源将这些思想覆盖整个社会,传递并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所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点、理念的表达,都必须借助话语体系才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话语体系是统治阶级的一切思想、观点、理念的载体和形式,话语体系自身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是否在引导社会成员思想行为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必须不断生成主导性、发挥主导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将人民利益作为自身建构的遵循,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一是把本阶级的利益和反映这利益的思想上升为普遍利益和普遍思想;二是将本阶级的思想作为新思想与代表旧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相对抗,并最终将其涤除。”(4)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实现程度不一致,社会贫富差距客观存在,利益救济机制还不完善。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3/28/c_1122605718.htm,2018年3月28日。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才能不断凝聚利益共识、增进利益认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的生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利益多元化的碰撞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呈现出利益多元化特征,并以全方位的态势渗透到了各领域、各层次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受到了社会成员价值认同、价值追求多元化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当主动与改革开放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工作相融合,积极表达自己的利益观念、价值取向,否则就无法形成主导性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个人利益日渐活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造成了冲击

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平均分配作为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使得个人利益与国家和集体的计划生产和分配体系捆绑在一起,个人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念和阐述、宣传先国家集体利益而后个人利益、重国家集体利益而轻个人利益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个人利益,但却对追求个人利益产生了巨大约束,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也被当作个人主义而遭到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被日益禁锢,单一的利益模式造成了人们单一的思想观念,也使话语体系陷入了单一性的圈子,呈现出了宣传维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和集体主义的绝对性的单一面貌。但与此同时,人们关于自身利益的观念和追求并未消失,只是由于外部压力而不敢公开承认和追求个人利益,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观念潜隐在了个人主观世界的角落。

改革开放促动了利益格局的调适,社会中个人利益日渐活跃,获取利益的方式、实现利益的途径、维护利益的行动逐渐多样化。人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着一定的利益,从处于从属地位的利益主体变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实现程度出现明显差异,一些传统的利益观念被摒弃甚至被彻底颠覆,这其中有合理性、必然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甚至突破道德底线的成分。面对多重挑战和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方面表现出了相对于利益格局调适的滞后性,在发挥作用方面表现出了对人民至上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支撑的不足。

(二)原有利益认同机制被打破,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任务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对国家和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形成了一致认同。随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实现了合法化,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变化,人们之间相互评价各自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再一致而趋于多元。由于利益机制成为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获取利益的能力、占有利益的多少逐渐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标准下,思想理论、话语体系的绝对权威不复存在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目的,甚至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具有不同利益要求、价值观念的人群,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这种分化打破了原有的对利益一致性的认同,同时,也对再次形成一种人们一致认同的利益观念造成了阻碍。这就给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出了新任务,即通过不断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导性,引导形成符合公共利益的主导性利益观念,形成对多元主体、多元利益观念的主导态势。

(三)利益关系的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功能属性和价值导向造成了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利益多元化的碰撞主要表现为利益关系、利益机制、利益格局发生改变,进而引起了思想观念多向度、多层次的分化、冲突。从利益认同上看,已经从要求社会成员立足社会整体利益一致性去思考问题、采取行动,转变为承认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同一社会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利益差别的存在,对利益差异逐渐认同。从利益排序上看,已经从国家、集体利益优先的绝对性转变为对个体利益的肯定。从利益重点上看,已经从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转变为对直接利益、现实利益、即时性利益的关注。从利益激励上看,已经从强调精神激励转变为强调物质激励。从利益追求上看,已经从约束追求个人利益转变为鼓励、保护追求个人正当利益。这些利益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引起了人们的政治、信仰、道德、人生观等多方面观念的转变,各种观念中先进与落后、稳定性与暂时性、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处于多维发散、经常反复的变动之中,这成为了社会中存在的精神困惑、内心焦虑的根源,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整体性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如果话语体系仍旧按照原有的功能属性和价值导向框定、裁剪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则必然导致话语体系与现实世界脱节,削弱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所以,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带来的挑战,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当代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扎根中国土壤、正确对待中国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适应、进而主导利益关系变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要实现当代转变这一整体面貌的改变,就必然要求重新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功能属性和价值导向,以推动其主导性的生成。从功能看,要通过对个人利益取向的主导性影响,解决合理的个人利益与处于优先地位的集体利益的矛盾,以及思想行为功利化倾向与筑牢共同理想之间的矛盾。从价值导向上看,原先奉行的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正在并将继续受到个人利益的挑战,甚至一些唯利是图的、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有害思想也会借机发起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只有加强主导性建设,才能以更具透彻性的利益表达匡正价值准则、夯实自身赖以存在的根本立场,才能自如应对由于利益关系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的生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导性,是其拥有的解释规范社会思想观念、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现实影响力,表现为引导社会成员达成利益认同、促进社会成员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整体性思想态势。这种主导性需要在不断取得本质优势中、在回应利益差别中、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

(一)在不断取得本质优势中生成主导性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主导性根源于产生这种话语体系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即这种话语体系所建立于其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否符合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它不仅符合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真正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标准、代表了广大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建立于其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具有了基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本质优势的主导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生成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

首先,应当通过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强化本质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速转化为中国之治的发展奇迹。在国内,表现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生产供给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国际,则表现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世界贡献了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快速发展的中国方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想要不断取得本质优势并生成主导性,就必须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反映和表达,实现话语体系自身的不断完善,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伟大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其次,应当通过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强化本质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应当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与时俱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严密的理论体系、行动指南,表现出了雄伟的真理魅力、实践伟力,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彻底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生成过程中,就应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取理论养分、寻找新的话语生长点,通过与人民群众互动而增信释疑,不断生成主导性、巩固主导地位。

(二)在回应利益差别中生成主导性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一个话语体系回应时代问题的能力,是衡量这一话语体系科学性、合理性、价值性的关键标准。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占有资源、收入分配等方面不同,各个地区的发展条件也不相同,各个利益群体实现利益的程度和步骤不同步,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在增进整体利益的同时牺牲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导致产生了比较大的利益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用语言表达的现实世界,只有围绕利益差别这一时代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做出有力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才能在对现实世界的把握中获得科学性、合理性、价值性,提高解释力、说服力、创造力,并实现向主导性的不断转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利益差别,而且要在回应利益差别中生成其主导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对利益差别进行回应时,要体现制度设计、政策安排对利益差别的关注和治理,体现法律既维护正当合法利益、又打击非法利益,体现国家、社会对困难群众的帮扶。首先,应当发挥调整社会成员心态的作用,引导利益实现不充分、利益实现滞后群体排解对现实存在利益差别的不满情绪,甚至是一些比较激烈、极端的社会心理。其次,应当对利益实现充分、甚至实现超前,在整体利益格局调整中受益的群体,引导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帮助困难群体,使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差别得不到有效修补,那么他们自身利益的实现、发展也同样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应当引导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利益差别以及引起利益差别各种因素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避免形成对抗性、斗争性意识。比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存在事实上的差别,其中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因素,有资源禀赋差异的因素,有发展基础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利益差别,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无法避免的。最后,应当科学判断、分析利益差别,建构起能够有效解释利益差别的话语体系,凸显“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族复兴”“共同理想”等话语,突出党和政府为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填补利益差别而做出的努力。

(三)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主导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生成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必然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总结、凝练,并继续进行新的创造。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结构日益紧密,并呈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化特征。这种理论化的特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自身发展逻辑,而且对于其主导性的生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实现理论化是不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还必须实现大众化,只有实现了大众化才能被群众认同、接受、使用,才能争取群众支持,巩固权威思想。因此,必须努力实现话语的转换、创新,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使群众认同、接受并主动运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其主导性。

一是要立足现实生活进行话语转换、创新,实现理性内涵的感性表达。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正是来自于对生产、生活、微观世界的归纳、概括、升华。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将抽象理论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将理性的思想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将理论化的语言体系还原于社会生活、融入日常生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能够承载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精神追求和情感要求,进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效性、针对性转化为主导性。

二是要筛选收集日常话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话语本质上是实践的,话语的意义在于社会成员使用话语时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理论化的话语相比,社会成员在交往实践中运用的日常话语更加直观、更易理解,从而更易接受。因此,必须回到现实生活,加强对日常话语的筛选、收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鲜活性、亲民性。但是,日常话语天然具有感性化的倾向,如果不将筛选的标准确定下来并做到认真收集,就有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原本具有的逻辑性、科学性受到削弱。所以,要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主导性生成为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筛选收集日常话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三是要深入分析群众利益心理,提炼形成反映群众利益的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从期待获得认同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呈现出来,那么人民群众就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产生共鸣,就无法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情感投射到日常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主导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话语进行提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生成主导性必不可少的前提。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因为凝聚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唤起了人民群众深层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极大增强了话语体系的主导性。

四是要对信息化语言环境保持高度关注。要根据网络语言传播规律,借鉴、吸收那些反映群众利益的网络语言,将政策、法律、制度等与网络语言融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互动性,引导通过互动交流达成思想共识,形成主导态势。

猜你喜欢

主导性话语利益
画与理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I Love You, Dear China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