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初探
2022-11-24王封
王 封
(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称他为乐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之”“好之”“乐之”,即知学、好学、乐学,是学习的三层境界,“乐学”是以学习为乐,把学习当作志趣,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是“乐学”的境界。乐学,良好的学习动机使然。中职语文教学要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力求学生达到乐学这一境界。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用内驱力来划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对真理进行追求的认知内驱力;通过学习去追求学校情境中的地位、荣誉,或者满足自己自尊心的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去获得家长和老师赞许或认可的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是最为重要、稳定和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表现为不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学习仅仅是一种手段,这两种是模糊的、不稳定的外部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三种内驱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附属内驱力几乎淡化了,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1]。
中职学生学习内驱力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成绩不理想,学习上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因为附属内驱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他们求知欲不强,个人发展需要不明晰,在与同伴的学习竞争中没有获得成就感,因此,高中阶段既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要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赢得成功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呈现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的价值、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将语文学习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满足学生附属内驱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健康发展,最大程度激发和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并通过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方法,促使学生将外部学习动机向内部学习动机转化,即变压力为动力。
一、正确认识语文的价值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2]。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语文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一名学生的《海底两万里》一书在学校不见了,班级每个同学都有这本书,他的书又没写名字。于是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引导学生写了寻物启事,描述他的书是什么样子的,并配上图片,让学生打印出来,贴到走廊失物招领栏。当天学生跟老师说,那个寻物启事起作用了,书被一个同学拿错了,看到寻物启事后还了回来。可见,学好语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语文能促进人整体素质的发展。2021年修订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教材中优秀选文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内化为学识,也能外化为行为修养。《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哀愁,《我很重要》中张扬的个性,《记念刘和珍君》中鲜明的爱憎……,优秀的选文丰盈着学生的情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人教学生用更文雅的语言表达情感。
语文能深化我们对美的理解。特级教师董一菲带领学生学习《边城》一课,用王维的边塞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深化学生对题意中几何美的认识和感受,用学者评《红楼梦》中贾宝玉“‘痴’是情的最高境界”的观点来提升学生对翠翠娇痴之美的认识;用庞龙的《<宽容>序言》来阐发山那边是“美学的概念”,理解翠翠对生活的憧憬;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来阐发翠翠的忧郁之美[3]。可见,语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是鼓舞我们的精神力量。不如意时,读一读苏东坡,会被他的旷达乐观而打动,不禁会心一笑;焦虑不安时,读一读陶渊明,会被他的率真恬淡而感染,找到心灵的宁静;迷茫时,读一读孔子,会因他的智慧与通透而顿悟,不断反省和成长。语文始终给学生的精神以积极的影响。
二、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时,思维、想象这类心理活动会表现出活跃的状态,才能也因此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有趣的语文课堂,会吸引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4]。
用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向课外延伸。学生喜欢听奇闻轶事,讲诗词文化时,可以讲纪晓岚因无意落掉了“间”字,改写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故事,当学生读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时,在对趣事产生好奇的基础上,体会词的韵律带来的美感,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通过多样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计教学,在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上一位老师给幼师专业的学生讲《沁园春·长沙》一课,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品词析情,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专业所长,用诵词、画词、唱词等方式来深化对词人情感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来体悟诗情,这种设计整合了教学资源,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发挥了音乐陶冶、文字启智、图片引发联想和想象的功用,这样的课自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做有趣的老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家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描写了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的情景。梁启超先生演讲的第一句话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风趣的老师,他的演讲一定是值得期待的,果然,接下来的演讲令学生兴味盎然。卜庆振老师在《好玩的古诗文诵读,有好声音相伴》一文中提到,因为学生对中国风歌曲感兴趣,他设计了一节《流行歌曲里的中国风》主题报告课,为学生介绍中国风歌曲的歌词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他又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和同事一起设计出《跟流行歌曲学诗词》《跟流行歌曲学修辞》《跟流行歌曲学写作》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语文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卜老师还将音乐与古诗词整合,与学生一起设计了“唐诗宋词演唱会”。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唱古诗词,更有学生自己为古诗词配曲并演唱。老师给学生录音、配上动画,制作成音乐MV,刻录成光盘。当学生收到自己的演唱专辑时,眼里都放出了光芒[5]。这样有趣的老师,这种形式的语文课,学生当然会喜欢。
三、语文学习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学生“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①。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真理,完成复杂的任务,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快乐,从而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动机[2]。
帮助学生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生,学习目标可以不同。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每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时,学生就能体验到一次成就感。
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积累、专心、持之以恒,这是荀子在《劝学》中讲到的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当今学生的学习依然适用。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形成语感,通过表达锤炼思维。
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也要学会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潜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归因,比如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一位语文老师在一名学生的作文中写了这样的评语:“很高兴看到你作文开始追求语言的生动了。”这极大地提高了这名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从那时起这名学生开始在斟酌语言上下功夫,力求语言鲜活生动,每每写完文字,自己都要反复读几遍,自我欣赏,仔细修改,乐此不疲,渐渐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继续深入学习。
如果学生每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每一份完美整洁的作业,每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每一次具有魅力的发言不是为了赢得同学、老师、家长的羡慕或赞许,而是当作一种美来追求时,就能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就形成了。
四、将语文学习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
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常常将考上名牌大学或找到理想工作看作成功的标志。这就是学习的外部动机在起作用。由于这种外部动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所以很多人在实现这一目标后就不思进取,蹉跎人生。爱因斯坦说:“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②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通过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爱读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经常把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与自己进行对比,模仿所崇拜的人物的处世言行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向优秀人物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学生对新媒体感兴趣,教师可以带学生观看有时代感、有艺术性、能感染人的影视作品、纪录片、科技篇,不断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新冠疫情出现后,许多青年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用行动诠释青年应有的担当,请学生给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写颁奖词,这需要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以及精神境界,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这样的语文教学有效、鲜活、有意义,能促进学生成长。指导影视专业学生进行短视频选题与脚本写作,可以选择以下几个主题:传统文化短视频编创,聚焦孝悌礼仪,弘扬文化自信;大国匠星短视频编创,聚焦航天英雄,强国有我;珍爱生命短视频编创,聚焦当下疫情,全球是一家。这既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已有知识水平、专业学习相联系,同时,也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其语文知识技能日益加深和熟练,渐渐对语文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其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也就形成了更稳定、持久的认知驱动力。
结语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②并指出,这种“愉快的愿望”,促使人去追求“知识和艺术技能”。如果学校能如此,“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学识和魅力给学生以哲理的启发,像艺术家一样,和缓地拨动学生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抚之、兴奋之、策动之和激励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智慧的习得和情感的体验。如果我们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体验和情绪的愉悦,学生就会将热情和意志投入其中,幻想在语文学习中有所创造,也就达到了孔子说的“乐学”这一学习的最高境界[2]。
当然,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适应时代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懈探索。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②《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6页、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