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内涵及践行路径
2022-11-24王艺筱贾珍珍罗贤宇
王艺筱,贾珍珍,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次就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美丽的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凝练,是有效消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匡正传统发展道路的概念体系,既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又是对人类生态文明美好图景与建设美好世界理想愿景的深切回应。对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内涵和践行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诠释,有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导。
一、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体现在从知青时期到从政生涯的全部过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贯穿于他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它萌芽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习近平的知青生涯,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初具雏形,在主政福建、浙江时一系列新实践推动了新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步形成并且得到发展。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新的高度推动理论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习近平从全球生态视野出发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六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和原创性贡献。
1.从知青时期到从政河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起源
1969年到1975年,是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艰苦的七年知青生活。在这里,他看到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困境。正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提到,“那里的黄土地很贫瘠”[2],“吃饭也存在着实际问题”[2],这意味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非常迫切的要求”[2],于是,习近平开始了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的七年,他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一起打坝造田、植树造林,带领农民为改变自己生产生活现状努力工作,习近平曾说道:“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2]这体现了他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他不仅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也读懂了人与自然关系,读懂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最初形态深深扎根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萌芽于与人民群众一起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的生动实践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开始了他地方从政的生涯。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初具雏形,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平衡生态的反思中,主张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实际发展相关产业,这其中的许多思想实际已经涉及到了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问题。其一,倡导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树立大农业发展导向,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多种经济作物,并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3],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此举使荒滩变“宝滩”,体现了习近平主张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要向自然界返还资源,以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二,习近平把握住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点,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正定模式”,显著提升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水平,打造了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生态扶贫、可持续减贫的理念在正定得到生根发芽,既摘掉了正定县“高产穷县”的帽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又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由此可见,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论在这里孕育萌芽,为“两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最初的实践基础。
2.从福建到浙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形成发展
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在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福建也成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在省域范围内的成功样本。习近平在开展宁德的扶贫工作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他看来,“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4],“闽东的锦绣山河就是一种光彩”[4]。习近平认识到生态自然资源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4],但资源开发要注重绿水青山的长远价值,在生态资源的承载力限度内发展经济,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这说明习近平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他在三明常口村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5],指引着干部群众守好青山绿水,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思考,习近平还注重运用整体思维科学治理生态环境。在长汀,他统筹推进水土流失全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经过23年探索,至2021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率降至6.6%[6];在莆田,他久久为功对当时水灾频发的木兰溪推动全流域系统治理,使目前的木兰溪干流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7],木兰溪最终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福建的早期应用与实践。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为标志,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既要”“也要”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资源保护地位并重,“宁要”“不要”反映了生态价值优先,不能走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就是”则反映了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变量,要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协同并进。这种思想变化轨迹是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观念转变的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失谐历史的反思与超越,见证了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两山论”深刻阐释了生态与生产的相互关系,逐步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现实道路,蕴含着新发展理念的萌芽。在“两山论”理论的指导下,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绿色发展的资本引擎。截止到2021年安吉县旅游总收入达365.7亿元,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9]。同时,安吉县也是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这预示着“两山论”的提出使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不仅在理论深度上得以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广度也逐渐扩大,为世界提供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迈入新阶段
习近平于2013年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之后这一理念在“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扩展,增加了“草”“沙”“冰”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资源环境要素,体现了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人的命脉在田”的命题将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个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命题的成立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正式将生命共同体理念纳入国家战略全局,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以此为逻辑起点,进一步衍生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重要理论观点,推动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深入发展。2021年4月,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六项原则,理论内涵深邃丰厚,为实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明确了价值目标和方向原则。2021年10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四点主张,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从“扎根土地”到“脱贫”“两山论”,再到新时代的国际视角转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但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也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顺应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趋势,凝聚起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共识,是引领全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理念。
1.理论内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习近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对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价值重估。一方面,自然是生命之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从属于自然。另一方面,人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生产,合理利用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此之前,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是人的奴仆,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工具和手段,生态中心主义则使人服从于自然的支配地位,自然的内在价值遮蔽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习近平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纠正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将人与自然重新界定为本质统一的关系,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不仅在人类文明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式转换,也是价值观念领域的深刻革命。不难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核,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路径方向:发展与保护协同并进
马克思看到了自然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观念中,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生态环境被纳入生产力的范畴,发展生态生产力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两山论”丰富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二者同向同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绿水青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不断提升的物质经济实力又被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同时,“两山论”拓展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外延,指明了发展与保护协同并进的具体路径方向,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既要在绿色生产中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也要以生态环境保护规范生产力发展,力求让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绿色健康,发展结果更加可持续,让生态环境成为使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这一绿色发展模式规定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得以实现的路径方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3.机理规律: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要素有机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他看到了自然系统各个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看到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关系,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基于这一理念,科学认识自然界内部和人与自然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对某一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影响到其他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0],善于从顶层设计出发,从全局角度使单一生态要素设置转变为多环境要素的统筹兼顾与整体保护。习近平进一步用“命脉”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表达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观,人类掌握、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统一性规律,维护好生态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自然界也会满足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综上,生态系统资源环境要素有机联系是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4.价值旨归: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态权益的高度关切,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美丽中国建设既包含对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关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中心目标,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向污染宣战,坚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据统计,202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目标已达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7.5%[11],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此外,我们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实践导向,承载着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希望,在探索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以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为价值旨归,这也深刻反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立场。
5.共同践履:各国生态命运紧密相联
当前单边主义抬头给全球生态议程带来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暴露出来,气候变化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显现,人类的生态环境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连接紧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键在“共建”,呼吁生态文明建设的携手与共,国际社会应共同掌握人类生态命运,共同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协商生态治理体系变革方向,团结合作,应对挑战,共建万物和谐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习近平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准则,并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承诺务实援助,呼吁加强绿色合作,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中国方案,为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寻找最大公约数,这些中国声音和中国行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要求世界各国共同践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三、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显现出强大的模式变革力量,逐渐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绿色转型为驱动、以人民生态福祉为中心、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完整逻辑架构,为解决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引导,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快速积累现代化物质基础的过程,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森林消失、湿地退化、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为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矛盾,对工业文明弊端进行扬弃,必须跳出传统工业化视角,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引,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共生模式,促进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首先,协调自然资源有限性和人类发展需要的矛盾,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将人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可以承载的限度内,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土空间布局,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其次,协调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机制,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增效协同统一,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突出大气、水、土壤的整体关联,推动协同攻坚;二是要牵住“牛鼻子”,重点突破对生态文明建设制约性强、群众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联防联治,推进重点区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云南大象的北移南返、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国家公园体系建立,这些事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在中国的生动展现,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实践的切实成效中。
2.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塑了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新发展阶段要考虑到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高昂成本,把生态摆在优先位置,实现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互促,助推全球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首先,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以“脱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除对以高碳排放为代价路径的依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模式,以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从根本好转。其次,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和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业态新模式,以生态环境优化引导产业体系调整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最后,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纠正与超越,这其中蕴含的内生治理的智慧、生态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应与国际社会加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驱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体系深度变革和系统重构,提升其绿色发展能力,使能源转型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
3.以人民生态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环境的质量,增进人民福祉是践行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反应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心系民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向第二个百年进军的目标,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一是要着重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攻克生活垃圾、黑臭水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生活消费领域培育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推动全民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此外,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共享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世界谋大同的道义之路,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中国智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根本旨归,因此,各国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让国际社会全面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4.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秩序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切,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全球视野,强调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方向变革。首先,以共同规制约束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行为,发挥联合国在制定治理规则中的领导作用,严格遵守、履行《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国际法规则中,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由国际各方共同书写生态治理规则,共同承担生态治理事务。其次,以共同准则缓解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利益与责任冲突。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各国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自觉将本国生态利益与全球生态利益相结合,设立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坚持求真务实,兼顾自身发展利益和遏制气候变化的宏伟心愿。中国提升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贡献程度和应对力度,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发达国家履约践诺做出了表率,为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全球气候变化复杂难解,各国应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自身行动,履行自身责任,在交流互鉴中建设开放包容、持续繁荣的世界。
结语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立足于扎根于他五十多年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省思,立足于中国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实践孕育的真知。在新时代中,结合时代环境特点的变化,将其升华与完善,对其深刻意蕴、践行路径进行学理性探讨和阐释,可以更加系统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本质、更深层的理论内涵,更加明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遵循、路径、目标等关键问题,也更加确信以这一重要论述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历史关头,践行习近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实践指引,以团结合作作为必由之路,把务实守则作为重要保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自由的价值目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