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误区与对策
2022-11-24李炬
李炬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冠状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它属于二类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由于该病病毒具有极强的变异性,所以血清型众多,造成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异性病变也十分丰富,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型、肾型、生殖道型、肠型和腺胃型。而且这种病毒的易感性强,传播过程中可无视鸡只日龄差异和气候影响。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冬季是最常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期,一旦有鸡只发病大多会在2d 以内波及全群,而该病毒的致死率高达15%~19%,若病鸡为雏鸡则致死率会进一步升高将超过2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自然感染潜伏期大多超过35h,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控难度。感染病后,通常使饲料报酬降低,鸡的死淘率增加,产蛋鸡无明显产蛋高峰、高峰期产蛋下降和蛋壳质量差、畸形蛋多,严重危害养鸡生产。由于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性不了解,如说不能把握冠状病毒易变异的特性从而造成血清型众多、临床表现类型也众多;混淆血清型、临床型和基因型与保护力的关系;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差,活性易受外界干扰,不能正确保存、使用疫苗;众多错误认识,常常造成免疫失败,临床上表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多发、常发,现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常见防控误区与对策作一阐述,供业界参考。
1 常见误区
1.1 误区一:对传染性支气管炎重视不够,雏鸡发病后误判为其他疾病
在生产实践中,有些养殖户发现鸡群开产后无产蛋高峰,高峰产蛋率仅在60%~88%,同时出现“假母鸡”或“企鹅鸡”,剖解常见卵泡发育正常,而输卵管不发育或者输卵管积水,即“矿泉水鸡”。通过问询或查询养殖记录,这些鸡群往往在雏鸡阶段发生过呼吸道疾病,只是大多数养殖户都认为鸡群当时只是感冒了,简单饲喂一些红霉素、泰乐菌素等药物,鸡群就好了,殊不知鸡群当时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就是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群的感染日龄与高峰产蛋率密切相关,雏鸡染病日龄越小,高峰产蛋率越低,15 日龄前感染,高峰产蛋率在60%左右,3~4 周龄感染,产蛋率60%~80%,5 周龄感染,产蛋率80%~88%。这些经验性结论,可从发病史、用药记录和当时的抗体检测得到证实。在此提醒广大蛋鸡养殖朋友,雏鸡阶段发生呼吸道感染,一定要考虑是否是传染性支气管炎,可通过抗体检测确诊,如果抗体异常升高即可确定。一旦确诊,建议尽早淘汰,否则后期损失更大。
1.2 误区二:混淆血清型、临床型和基因型与保护型的关系,把临床型、基因型和血清型等同于保护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冠状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 病毒,容易变异,其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不同的毒株对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有不同的亲嗜性,发病时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如经典的呼吸型、肾型,再到后来的生殖型、肠型、肌肉型、腺胃型。病毒粒子含有3 种病毒特异性蛋白:衣壳蛋白(N)、膜蛋白(M)和纤突蛋白(S)。S 蛋白位于病毒粒子表面,是由等摩尔的S1 和S2 两部分组成,S1 为形成突起的主要部分。S1 糖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与病毒的组织嗜性有关。病毒蛋白S1 基因易通过点突变、插入、缺失和基因重组等途径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血清型的病毒。因此,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较多。目前报道过的至少有27 个不同的血清型,血清型是根据交叉中和保护试验结果划分,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率很低。而基因型是根据纤突蛋白S1 基因序列划分,基因型分析往往是用来分析生物个体的遗传进化。保护型则是根据交叉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划分。IB 的基因型、血清型和临床表现并不一一对应,与保护型更没有太大关系。如嗜肾型IBV 在基因型上有QX 型、4/91 型和TW 型等;同一个基因型QX 型分属4 个血清型等;基因同源性高低和交叉保护率并不完全对应。如基因同源性高达90%以上,交叉保护率为55%~100%,基因同源性为30%~40%,交叉保护率有的也可达55%~80%,部分毒株之间表现单向中和反应性。单纯以基因同源性高低判定疫苗保护效果是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使用了基因同源性很高的疫苗,仍然会出现不能完全保护的现象。
1.3 误区三:忽视相同血清母源抗体影响,认为只要血清型一致就能产生保护
有些养殖户已经选择了当地流行毒株进行了免疫,结果仍然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无产蛋高峰,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是养殖户忽视了同型血清型母源抗体保护和免疫干扰的问题。母源抗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的免疫抗体既可以预防雏鸡早期感染,并可减轻首免时的免疫副反应;同时,接种时雏鸡同血清型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当疫苗病毒进入雏鸡体内时,因同血清型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鸡体本身不产生新的抗体,从而影响了疫苗效果,造成免疫失败。在此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另外一种情况,由于新毒株和血清型不断出现,有些生物安全比较好的种鸡场,并不会立即使用新血清型毒株进行免疫,这也就意味着来源于此类种鸡场的雏鸡无新血清型的母源抗体,一方面会造成早期感染。另一方面,没有同血清型的母源抗体来削减首免疫苗的副反应,加之选择毒力偏强的新血清型毒株过早免疫,造成疫苗毒感染,此种情况,最近几年比较多见,值得重视。
1.4 误区四:免疫方法混乱,不重视免疫途径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接种常用方法主要有气雾、点眼、滴鼻、饮水,点眼、气雾比饮水效果要好,这是由于采用喷雾和滴眼方法可以使哈德氏腺发挥重要免疫作用。1 日龄IBV 滴眼免疫的雏鸡在眼、鼻黏膜部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而在切除哈德氏腺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IBV 特异性IgA 由哈德氏腺合成后分泌于泪腺中,而IgA 抗体比循环抗体(IgG)能更有效地抑制IBV 感染。但有的养殖户为了省时、省力,使用饮水接种,一方面是疫苗效果作用效力差;另一方面是每只鸡饮进的疫苗量不同,饮入疫苗少的鸡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易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
1.5 误区五:将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等同于其他普通弱毒苗,不重视其特殊性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冠状病毒,冠状病毒为囊膜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耐低温而不耐热,稀释好的疫苗应尽快用完。有实验证明,稀释好的疫苗超过45min,其效价下降30%[1]。
1.6 误区六:重视免疫防护,忽视饲养管理
IBV 是致病力不强的病毒,人工接种SPF 鸡仅有轻微病理损伤及轻微啰音。接种商品雏鸡,在良好环境及含抗生素饲料下也不显临床及病理变化。必须有寒冷,贼风等应激才发病。许多鸡养殖场在秋冬或冬春换季期并未做好环境控制,使得鸡舍内部温度过高或过低,也常出现鸡只养殖密度过大和通风效果极差的情况,这些饲养管理的不足之处会加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蔓延,让鸡群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许多饲养人员并未意识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特殊性,它的环境抵抗力弱,对普通消毒药过敏,更有着丰富的传播媒介,若饲养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导致病毒迅速传播,但常规状态下这种病毒无法通过蛋垂直传播。由国内分离到的多株IBV,包括肾型IBV,人工接种试验鸡,在保温好及添加抗生素的优质饲料下,仅有啰音及肾组织学变化,而无肾肿大及尿酸盐沉着。
1.7 误区七:重视免疫防护,忽视合理的营养供给
冠状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保护上皮细胞的完整有助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保证上皮细胞的完整依赖于合理营养,特别是维生素A 的足量供给[2]。
1.8 误区八:免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同时使用对疫苗有影响的中药
免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同时使用降低免疫副反应中药。最近几年,有些养殖户在使用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鸡群时,为了降低免疫副反应,经常在灭活油乳剂疫苗中加入黄芩或双黄连粉针,而且很多灭活油乳剂疫苗是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同时使用的,这势必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的接种效果产生影响。
1.9 误区九:忽视不同品系鸡群的敏感性
在育种体系中,褐壳蛋鸡大多采用洛岛红作为第一父系或第二父系。通俗地说,也就是褐壳蛋鸡带有1/4 的洛岛红基因,而洛岛红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特别敏感或易感,因此,褐壳蛋鸡也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特别敏感或易感。相比之下,在面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时,褐壳蛋鸡所面临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风险更高,其易感性也更强[3]。这也就是同一地区或同一鸡场,采用完全相同的免疫方案,而褐壳蛋鸡免疫失败高于粉壳蛋鸡的重要原因。
2 对策
2.1 严格把好疫苗质量关及操作程序
严格控制疫苗质量,选择专业生产疫苗的厂家。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一般必须做到现配现用,坚决不能使用稀释后失效的疫苗,使用剂量准确,操作过程必须按规程进行,根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学特点,尽量采用点眼、气雾的接种方法,避免在接种疫苗前后使用抗病毒药物。
2.2 选用合适的疫苗和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鸡前调查种鸡场免疫程序和使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毒株及血清型,以及雏鸡出壳后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是否已对雏鸡进行过新支二联苗的免疫、免疫的疫苗毒株等,根据免疫状况,选择当地优势流行毒株适时免疫,对种鸡未免疫过的毒株,不得用来首免和过早免疫[4]。免疫不得过于频繁,也不能间隔时间太长。另外重视灭活疫苗的配合加强免疫以及开产后的局部免疫,每间隔60~120d 喷雾或饮水免疫。
2.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抵抗力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传播,所以加强饲养管理十分必要。既需要保持饲料的健康安全性,又需要强调鸡舍环境管理,提高病鸡隔离、消杀效率。饲料配方要科学,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应;饲养密度要适宜,科学制定单个鸡舍内的鸡只投放数量,既需要避免密度过高增加患病风险,又需要避免密度过低造成成本浪费或管理困难。鸡舍要保证通风良好,强调动态化温湿度调控,确保鸡舍内部时刻通风且温湿度适宜。此时,可采用智能温控系统或安装温湿度感应器。为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鸡群的影响,还需要加强鸡舍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鸡舍、清洁食槽和饮水槽,强调有效消毒,并且在天气变化、环境条件改变以及接种疫苗前后等应激情况下增加维生素供应,增强鸡体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此外,为切实遏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蔓延,必须制定严格的隔离消杀程序。一旦鸡群中出现病鸡,必须立刻隔离、清洁和消毒,尽可能避免病毒大范围蔓延[5]。
2.4 重视褐壳蛋鸡的免疫
重视抗体检测,对感染鸡群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或淘汰。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严重影响产蛋性能,感染日龄越小,影响越大,早期感染的鸡群失去饲养价值。不仅如此,日龄小的鸡只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后,致死率远高于大日龄鸡只,若不及时止损必然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使养殖效益严重下降。因此,应对35 日龄以前鸡群作抗体检测,如果抗体异常升高,表明已经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应作淘汰处理,否则损失更大。抗体检测必须强调持续性和全面性,若鸡群整体暴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必须对其进行妥善处理,淘汰鸡群时需避免病毒扩散和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