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2-11-24龙小凤杨鹏谢一宁刘佳毓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财经类文科本科生

龙小凤,杨鹏,谢一宁,刘佳毓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9)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变革时代往往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双一流的推进为推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专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种背景下,“新文科”概念应运而生并深入人心。财经类高校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平台,集经、管、法、文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特征,对于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2018年,《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1],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适时应变之举[2],成为了文科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3]。很显然,新文科建设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发展理念融入传统的人文社科专业中,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一大批思想开放且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层次人才,为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文社科专业奠定基础。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施的重要战略,目前其研究正处于从认识论向方法论、从宏观向微观的重要转变阶段[4]。从近代开始,知识生产体系以分化性为基础,其典型特征表现为各类学科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5],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高校在日常的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中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典型特征,学科分割严重阻碍了不同类型的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21世纪以来,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同学科之间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融合趋势,新的专业、新的领域、新的学科不断出现。在人文社科专业中,财经类专业最为接近自然科学和理工科,数据分析、计量方法、实证研究等工具的应用普及为人文社科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而财经类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前沿阵地,始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由于财经类高校汇集了人文社科中的大部分专业,一些财经类院校也开设了理工科,使得财经类高校具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天然优势,这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人文社科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学生科研创新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广大学生难以真正实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因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大力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新文科建设也在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专业设置上加快建设交叉学科,尤其是涉及到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并将传统的人文社科与新领域有机结合。例如,浙江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开设数字经济专业,山东财经大学增设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交叉学科的设置颠覆了高校传统的专业基础,优化了专业结构和学科方向,展示了新文科建设的新理念。第二,在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上更多地发挥多学科优势,打造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随着高质量发展、气候变化、碳中和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更多的经济社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发展问题而是多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不少高校在设立新的专业基础上整合研究力量,搭建高水平科研融合平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第三,在人才培养上加强综合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文科专业占所有学科门类的一半以上,文科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断完善人文社科类的人才培养工作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文科建设着眼于应用性复合人才培养,将打造综合型文科人才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将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引进教材和课程中,在人才培养上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问题剖析

(一)本科生对实践创新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

中国大学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考核是以“通过”为主而不具有“选拔”的目的,特别是社会科学专业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不少本科生仅仅注重理论学习而放松社会实践,同时,现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只需要通过死记硬背便可轻松通过考核,这与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僵化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仅导致本科生只重视课本学习和理论知识,而且轻视了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虽然近年来不少财经类高校将大学生实践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在平台搭建、教师指导、资金支持方面依然不足。

首先,新文科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也强调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人文视野相结合,但就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而言,由于多数财经类高校缺乏社会科学实验室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导致本科生实践创新活动缺乏基本的平台保障。近年来大量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与开展,凸显了进一步建设社会科学实验的必要性。其次,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财经类高校实施的一项举措,通过借鉴研究生导师制,让本科生更多地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从而强化对本科生的日常监督与培养,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老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也要主持或参与大量的横向纵向课题,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很显然,在本科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少高校师资匮乏以及约束机制的缺乏,指导老师的作用较为有限[6]。

(二)激励奖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创新活动,在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各级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有关部署,不断扶持和引导本科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但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奖励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尽管国家和省级层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但项目的名额比较有限,而且更加倾向于985、211工程院校,因此,财经类普通高校无法得到更多的支持。受限于自身资金和学科的限制,财经类院校往往不能获得来自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支持,自身也没有充分实施针对于本科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计划,这极大地影响了本科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当前,一些财经类高校不重视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给与本科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资源都比较简陋,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培养方面,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资源,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眼界不够宽阔,无法与社会深度接轨。其次,尽管一些高校将实践创新纳入到本科生评优评奖和升学留学的过程中,以此激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和实践创新的热情,但是,不少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方案,在政策方面没有给与必要的引导,使得本科生对于参加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或者有偏差,现行的实践创新激励奖励方案也不灵活多样,往往单一地给与奖金或者加分支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近年来,数学建模、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学科竞赛的举办和推进,为本科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灵活的激励体制和培训模式,使得广大学生有想法但无处实施,因此,无法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三)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实践创新活动存在形式主义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各种项目和活动中,无论是985、211工程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相应的学科竞赛、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然而,在财经类高校举办实践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得多数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缺少专业指导老师的支持,不少学生在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不够,没有系统规划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方案,往往只是走一步看一步,随意规划或者安排活动进程,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例如,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少大学生利用暑期实践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研,但可能事先既不会规划路线、日程,也不会与相关部门联系,最终只是看一看、转一转,然后完成一份实践报告,显然,这样的实践和成果没有太多的价值。另一方面, 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支持方式不到位,也不合理。多数财经类高校仅仅只是给学生布置实践创新活动后就不再参与到其中。事实上,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创新活动往往与金融、证券、农村等直接相关,而试图真正深入参与到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实践中,必须得到学校的主动帮扶,但多数高校的制度不健全、要求不具体,使得多数实践创新活动浮于表面,学生只要交一份实践创新报告即可完成任务乃至参与评优评奖,无法真正让大学生从中受益。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模式过度强调知识的输入和理论教学,把实践创新与理论知识割裂开来,大学生实践创新和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鸿沟和差距,一些老师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作用不大,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课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刚从辛苦繁重的高中生涯走向大学,加上高校教学纪律相对比较宽松,不少学生也不会真正沉下心接受理论学习。特别是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由于多数课程主要依靠书本等传统课堂,实验和实践形式的教学课程较少,因此,进一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十分必要。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必须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搬到课外校外。财经类高校的教师往往承担和负责一些企业、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的课题项目,便于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方面,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加强本科生导师或者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实践创新上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始实践创新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创新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新文科强调开设一批新课程,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来教授新的知识。财经类高校应当开设“双创”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不仅教授关于实践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线下课下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实践创新的快乐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乐趣,不断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主动性,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参与其中。

(二) 健全激励奖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这离不开实践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但高校欠缺新颖的培养举措与方式[7]。因此,必须全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奖励机制发挥大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新文科强调培养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由于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主要集中在经、管、法等学科,必须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理工科以及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的内容,适当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如统计、数学等基础性理科课程,进一步加强与理工科等高校的合作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从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多学科方向转变,全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财经类高校内部应当积极探索设立科研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对于立项的项目在资金、场地、导师、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实,财经类高校在场地、人力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可以在各个方面提供巨大支持,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化管理。在日常的活动和竞赛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比赛,而是要大力加强和组织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潜力,提高综合素质。不仅如此,还要将实践创新活动纳入到保研、评奖过程中,改革过去一刀切的评优评奖方式,实施更加科学的弹性激励奖励机制。此外,财经类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可以加强战略性合作,发挥专业优势,签署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协议,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有平台直接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三)加强指导,积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缺乏监督管理和必要的实践创新培训,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新文科建设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也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不少财经类高校都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但相对于研究生导师制而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较差。一方面,由于导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往往疏于对本科生的指导和管理,甚至一些本科生直至毕业都不清楚自己导师是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导师只直接管理和教育研究生,这种模式使导师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本科生上。正如前文所述,对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社会调研等实践创新活动,离开了导师的指导基本上就失去了方向,本科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十分有限,无法独立完成项目或者实践活动,最终使其参与的实践创新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因此,必须加强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不断完善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当然,新文科建设强调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导师对本科生实践创新的培养必须提升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改善相应的考核方案。例如,可以将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的次数纳入晋升考核体系中,并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完善配套措施。同时,财经类院校还可以探索建立校内外联合导师制,除了为大学生校内配备一位导师外,还可以在企业、金融机构等配备一位兼职导师,从而提供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财经类文科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