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

2022-11-24范建刚

关键词:经济发展

徐 昕,范建刚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119)

引 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 这一思想体系包括五个逻辑环节:一是从主要矛盾的逻辑前提出发,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二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论断;三是把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付诸实践,即在经济体制的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实现突破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形成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五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联通互动中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此,习近平经济思想就从客观依据、发展主题、战略目标、制度支撑、内外联动等角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主要矛盾转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成的逻辑前提

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其中在矛盾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它是基本矛盾在某个特定社会的具体体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科学研判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成的逻辑前提。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有效解答

认识社会发展形态的特征和本质,制定正确的经济方针政策都要以主要矛盾为判断标准。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非对抗性的矛盾,相应地,主要矛盾就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化解。 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标定了党和国家开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方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表明中国现有的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需求变化,习近平指出,这是中国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的表现,“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1]238。 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相应地,实施宏观调控就不能盲目刺激需求,而是要注意到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的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积极回应现实发展难题,注重提升中国发展的整体效能。 正是在这种科学方法论的指引下,“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切实回应

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取向,“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没有任何同人民利益不同的利益。 在新时代,人民需要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层次上日益升级。 但是受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制约,中国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仍然面临着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难题。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打响脱贫攻坚战,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特别是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为切实的满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解决主要矛盾,是坚定人民立场,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前提条件。

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反对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同时也要坚决纠正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4]。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的幸福线,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人类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在具体的社会形式中会呈现出特定样态。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自觉回应、对历史前进基本规律的深刻洞察,帮助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塑造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才能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表明,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 新发展阶段明确中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只有立足这个历史方位,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如期完成“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任务,在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正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使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中国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洞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坚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6]371,保持战略定力,理性冷静地制定发展规划,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中断。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的世纪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二)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6]475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共十九大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7]。 并且将新发展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中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提供指导原则。

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各有侧重。 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将进一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协调发展理念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2020 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6]453的“双碳”承诺,必将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开放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内外联动问题,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形成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共享解决的是公平正义的问题,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层面,体现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习近平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6]479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6]104的机制和环节,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境界。

(三)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去全球化倾向加剧,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国际循环动力受阻,相反,国内大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居民消费优化升级,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内循环动能日益强劲。 习近平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 事实证明,“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够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6]34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出于巩固大国经济优势、提升国民经济韧性的战略考量。 这次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断裂,习近平提出要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建立更富有韧性的生产供应体系,目的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带动资源要素高效顺畅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社会能够正常运转。

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亟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注重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循环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认识更为精准,在正确处理内外循环的关系中,增强中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三、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切实践行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6]215习近平在深刻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3、“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6]533,并把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认识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自觉行动。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供给侧。 主要是因为一些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尚未完全转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但是由于产品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大量需求“外溢”。 亟待加强供给管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主题,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为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提供思想指导。 具体来说,在产业结构上推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和产业优化重组,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供给结构上,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提高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不断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夯实国民经济的生存根基。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势头,这对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高度重视以创新力提升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强调要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1]248,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同时要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能否恰到好处地处理发展中“稳”与“进”的关系,是衡量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包含着“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1]132。2021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强调“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8],并提出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七大政策”,以利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对化解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稳定经济大局,重点在于稳住经济运行,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经济结构,才可求“进”,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实现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也就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国陆续出台稳定的经济政策,科学谋划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共中央作出“六稳”“六保”的任务部署,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注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煤电油气等供应稳定等等,这是保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体现。

稳中求进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将持续提升中国共产党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为对新发展理念等规律性认识的自觉运用,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将经济发展目标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质量发展中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出台的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 年,中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强调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9]。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市场住房体系,优化城市治理方式,让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加舒适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不断凝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合力。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需要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先富带后富、帮后富。 同时要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机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公平的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表述——对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较为完善的经济制度保证。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一)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本质规定,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深刻转变,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中小企业拥有了更多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增添发展活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中国公有制经济在推进经济建设、维护国防安全、提升国家实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包含着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护集体资产,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职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快速发展,发挥着稳定增长、推动创新、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不断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完善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使得各类市场主体享受到更加公平的发展权利,特别是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民营企业踏上高质量发展轨道,逐步形成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优化人人享有的收入分配格局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5]的突出问题。 对此,中共中央加大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整顿收入分配秩序,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10]。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制度,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不断打造更加优化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实行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运用农业农村资源和现代经营方式增加收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个体工商户勤劳致富,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同时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强化全国市场的发展势头。

为了提高收入分配的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中共中央提出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和第三次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的收入,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共同富裕。

(三)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更好结合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指导。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市场经济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将推进更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经济更好融入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直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都是一道经济学上的世界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约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深层次障碍,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不断得到新的科学定位。 中国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实践探索,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5]“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更加强调要把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新突破,将推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11]的经济体制。

习近平经济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即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资源要素、市场环境上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构建高效规范、公平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认识和驾驭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能力,逐步深化对资本行为规律的认识,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联通互动中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开拓了发展空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实现各国经济联通互动的有效举措。 其中包括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在要素流动性开放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制度型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等等。 这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地区共同发展繁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强化合作机制建设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在2013 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主张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是一项“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12]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在务实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正在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

作为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一带一路”大大推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进行投资,逐步构建起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中国与沿线国家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契合,推动国际社会的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如今,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形成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有效提升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进一步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二)促进要素流动性开放同稳步拓展制度性开放并举

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方面持续推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在更大范围流通;另一方面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适当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利于有效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积极推进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助力深层次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在竞争机制上,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造了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在开放领域上,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以带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 在供给结构上,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在营商环境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中国经济治理体系,给予市场主体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

开放内容有赖于特定载体的支撑。 中国致力于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平台,也就是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从而带动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 习近平经济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全球经济治理智慧,在此指引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

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 基于此,中国大力提高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增强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为实现世界经济健康发展而作出中国贡献[13]。

习近平经济思想致力于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中国尊重并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参与多边贸易规则谈判和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现如今,中国正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全球互联互动的伙伴关系,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中国要发展壮大,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顺应并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

结 语

习近平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63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有效驾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一思想所呈现的逻辑理路把党的理论创新特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帮助我们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强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孰轻孰重? 中国经济亟需强化“脱虚入实”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