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2-11-24王立新

关键词:列宁监督党员

薛 君,王立新,2

(1.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23;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 210038)

党内政治生活表征一个政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远景。 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是党生气蓬勃的体现,也是促进政党建设和党的执政水平提高的法宝。俄共(布)创建伊始,列宁对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体悟,这种体悟在俄共(布)执掌政权以后渐次加深,并在列宁晚年形成较为完整全面的思想认识体系。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变大变强、根基愈渐稳固的背后是党内政治生活不断臻于规范严肃的过程。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年轮脉络清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气节与政治风骨。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深入研究列宁晚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与思想,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新百年征程的再出发提供镜鉴。

一、列宁晚年俄共(布)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

苏俄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迎来和平建设环境。俄共(布)主要敌人由联合的国内外势力转变为国内艰难的政治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生产随即成为俄共(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列宁试图延用战时统筹分配的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忽略了社会现实,从而引起危机,动摇了俄共(布)执政的基础。 列宁在危机面前及时转换思路,启动了新经济政策,摒弃统筹分配,开始发展市场。 从武装夺权到国内战争再到新经济政策,俄共(布)经历了与其他政党分权到最终确立一党执政。 在这种背景下,俄共(布)总体上需要对如何巩固政权、领导全国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给出新答案。 没有足够经验,也无任何范例可循,俄共(布)并没有很快适应从战时状态到管理经济的转变,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党内思想混乱,理想信念淡漠。 苏维埃政权击退了资本家所襄助的白卫分子的破坏活动,帝国主义除了更疯狂地实施军事进攻,还散布俄共(布)的谣言,宣扬苏维埃政权大厦将倾。 本身就处于严重贫困中的俄国人民包括部分党员,因看不到短期内摆脱困境的出路,又被谣言所惑,生发出一些绝望的情绪。 党内左派在内部制造政治上的对立,否定坚持、破坏团结,表现出散漫和步调不一致。 加之俄国落后、陈旧的文化遗传基因的赘续,小资产阶级思想在这部分人当中逐渐占据主导和指导地位,形成一股“左”倾思潮。 一些党员沾染上自由散漫的小农习气,在工作中“卖弄聪明、摆架子、无所作为”[1]510,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干劲不足;另有一部分党员受错误思想的侵蚀,带有小资产阶级式的保守和摇摆的特点。 持此种思想倾向的人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攻击列宁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背叛”。 这种思潮的危害在于“庸俗化了马克思主义,腐蚀了社会主义意识”[2]。 表面上看似他们坚决不妥协,实质上是否定一切形式的合法斗争,暴露出他们故步自封的小资产阶级性。 因为这种思潮看起来十分革命,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加剧了党内思想不纯,党员理想信念有所动摇。

第二,派别活动增加,威胁党的集中统一。 随着执政条件的变化以及党内民主生活的恢复,党内出现了自定政治纲领的派别集团。 托洛茨基提出工会国家化及进一步强化集中的问题,从而导致波及全党的公开化的激烈争论,整个俄共(布)陷入长达数月之久的论战。 党的重要领导布哈林合流托洛茨基卷入争论,论战导致形成“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多个派别集团。 这与当时俄共(布)党内允许就一些重大问题表达不同意见、保护每个党员自由争论的权利有很大关联,以至于党内经常发生严重分歧,中央政治局中也常有人与列宁发生意见对立,党内批评常态化。 一些派别集团无视党的纪律,在党的会议上甚至上街散发纲领性小册子。 在当时极为复杂的执政环境下,这使党不能集中力量对国家事务进行领导,干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 这些派别集团与党中央争论的实质是妄图否定甚至摆脱党的领导,给苏维埃敌人创造搞破坏活动的机会。 敌对势力想方设法利用派别集团同党中央产生意见分歧,进而伺机分化政权,威胁党的集中统一。

第三,党内民主不足。 俄共(布)战时面对严酷的存亡考验不得不施行“战斗命令制”,很显然,彼时过多的批评和争论不再合时宜甚至是有害的。战争结束进入和平建设初期,这一无条件服从的工作和管理方法被机械地搬用到党内生活中。 一是禁止对党的决议有任何讨论,广大党员意见难以表达,党的决议和政策变成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意见的表达,党员权利得不到保障。 二是通过委任制任用干部,这样不能真正选拔思想素质优、业务水平高的人才,导致很多假意进步、成分复杂的异己分子混进党内,致使党组织不纯。 而被委派者只需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不必受群众监督,缺乏问责机制,即使犯错误也无法撤换,养成了他们不负责任的心理。 这种工作方法虽然能在战时很好地统一全党的行动,但由于从战争转向和平的速度太快,不加任何改动便直接搬来而用的这一方法难免僵化且与和平建设生活实际相脱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党员群众政治参与的敏锐性,阻扰并限制了党员的能动自觉,使民主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第四,党内突出存在官僚主义作风问题。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迫在眉睫的情况下,部分沾染上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党员干部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骄傲自满、高高在上的情绪。 在俄国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及根植于此的小生产者思想,是官僚主义作风蔓延的主要原因。 新经济政策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懒散怠惰、不做实事,不懂得、不愿做甚至轻视经济工作。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无休止地开会和滥发文件,甚至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制定不科学的计划,不能扎根人民群众去了解生活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的官僚主义作风,伤害了广大人民的感情,损害了党群关系。 这对尚处在被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包围、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苏俄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官僚主义作风使工农之间、人民群众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造成他们对党的很多政策越来越不满,对党越来越失去信任。

第五,党内出现腐败态势蔓延的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这一应激性政策使得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许多领导干部顺势拥有了支配各项资源的权力,这成为权钱勾结进而腐败滋生的温床性要素。 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因职务之便开始走向腐化堕落,革命斗志渐渐消弭。 很多投机分子也开始钻营,想方设法爬上领导岗位。 党内经常出现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现象,腐败人员甚至相互包庇,形成了贪腐链。 如1922 年莫斯科公用事业局局长行贿受贿猖獗,导致有群众检举,苏维埃主席团在审议案件的过程中竟然以调查缺乏根据为由妄图将此事不了了之。 党内腐败问题严重,呈蔓延态势,很多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侵蚀。 列宁曾在党的会议上特别指出:“贪污受贿是党的一个大敌。”[3]590列宁视贪腐为党的建设事业的毒瘤,表明了其与之斗争的决心。

二、列宁晚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内涵

从1921 年推行新经济政策到1924 年列宁逝世,列宁晚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颇为集中,形成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 俄共(布)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任务和地位有了新变化,因此列宁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既有对早年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又有适应形势变化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一)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面对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曲折,一些党员干部悲观沮丧、畏缩不前,理想信念动摇。 这种个人情绪表现在工作中就是不负责任、对党不忠,反映了俄共(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不够鲜明,列宁多措并举地坚定党员信念、巩固党的领导,使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基础得以巩固。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仰自信,不仅在革命时期是必需的,在和平建设时期更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列宁一方面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将形形色色的错误理论剔除出党。 如列宁通过《论“左派”幼稚病》一文探源解析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左派共产主义者”的观点进行彻底的批判,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列宁和党中央开设各级党校两百多所,短期理论培训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列宁亲身参与党校和培训班课程的设置,拟出“什么是共产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4]等课程主题,旨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 此外,党中央调集人才物力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头两卷及《列宁文集》部分卷集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 为了大力开展理论教育,党报的刊印工作也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报刊和杂志,列宁经常通过党报发表文章教育广大党员。这些措施很好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坚定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强化了个体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前提。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 从根本上说,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是以党的领导为保障和前提的。 列宁把党的领导置于关系全局的战略性地位,认为党要成为一个总的带头人,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劳动群众”[3]474。 一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和平建设时期,列宁领导全党适时调整工作重心,明确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任务,从总体上领导党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是坚持党对政权的领导。列宁强调党要“领导国家机关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5]55;采取了“把苏维埃国家机关上层和党的上层融合”[5]11的办法,保障了党对政权的绝对领导;原则性地区分党与国家职权机关的作用、地位、分工。 列宁指出:“党作为领导者,应当引导人民群众前进,而不是发号施令。”[6]而苏维埃国家机关则是“用来发动、教育和训练全体广大群众的”[7],是具体履行国家职能的机关。 三是坚持党对其他方面的领导。 俄共(布)同时也对军队、思想、工会等方面的工作实行领导。 尤其在工会问题上,辨明了对工会性质和地位的认识,明确了工会的职责和作用,从而稳固了党对工会的领导。 列宁强调只有建立坚强的党组织,并实行钢铁一般的领导,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明确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纪律性

列宁晚年带领苏维埃在经济崩坏、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重大课题,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重大挑战。 列宁认为,必须通过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来发挥执政党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作用,从而应对危机。

第一,强调严明的组织纪律。 列宁认为党员对组织纪律要求要做到无条件遵守,让遵纪守律成为全党捍卫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性的行动自觉。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列宁重视党纲和党章的修订、完善工作,且这项工作是根据党内实际情况进行的,使之能真正规约党员言行。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党员,列宁一律严厉惩处,且对党员的惩处严于非党员,以保证党纪的不可侵犯性。 二是反对派别活动。 和平执政时期,列宁针对派别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他一改往日的立场,严厉谴责派别活动倾向,强调必须制止派别活动以保证党的统一。 党中央经过讨论后采纳了此建议,在党的十大上宣布禁止一切派别活动。 三是实施清党。 为严明党的纪律,确保经济建设顺利开展,列宁果决地领导清党工作,清除不合格党员。 俄共(布)中央在列宁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实施清党,成立领导机构讨论审查程序,争取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假党员”留在党内。

第二,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列宁在选用人员方面始终坚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捍卫党组织的纯洁性。 他强调,“党不能敞开大门”[8],党的大门应向那些坚定、忠诚、有本领和才能的广大工农群众敞开。 列宁在1921 年向党中央建议延长入党考察期,全面详细考察预备党员的思想觉悟、生活作风。 1922 年党的十一大参考列宁的提议,决议对入党预备期作适当延长,并规定预备党员名单要公示,入党评审须有非党工人参加,较好把控了党员质量关。 同时,列宁敏锐意识到为适应经济建设新任务,必须选用高素质的干部组成新的机关。 因为新经济政策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原理的运用、发展商品经济的原则,都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干部来掌握。 他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明任用干部的素质:全身心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有知识并且受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可见,列宁认为好的干部是有较高业务水平且有责任心的人。

(三)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性

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运行与制度的保障不可分割,列宁晚年围绕党的制度建设有大量思考,对制度的运行及结构都进行了细密的研究,以制度设计上的细化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改善。

第一,施行选举制替代干部委任制。 俄共(布)掌握政权后,曾为应对过于繁杂的国家事务,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官员等级名录制”①对上级和对领袖忠诚、驯服的人可以列入名录,一旦入列就可以掌握权力。。这一制度是以普遍任命和职务终身制为特征,缺乏竞争和监督,致使干部队伍陷于封闭,党内对官职和特权的追逐问题严重。 为改善干部选拔培养状况,列宁提出了“工人民主制”的设想,推行普遍的选举制取代委任制。 选举制规定党的所有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都要采用自下而上的选举方式,以便激发党员政治参与积极性。 以党中央领导人的产生为例:“由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领导全党,而党在莫斯科的最上层领导则是由中央全会选举产生的更小的集体,即各由相同数量的中央委员所组成的政治局和组织局。”[9]24这充分体现了干部的产生是通过选举而来的。 这一制度较充分地保障了党员党内政治生活主体的权利,拓宽了参与党的管理的渠道,并且在选举过程中融入了必要的监督,力争改变党内民主发展滞后的状况,回归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质。

第二,推行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权。 党的集体领导制是保持党内政治秩序稳定、防范党内政治变色的关键。 它的核心要义是党委集体讨论制定决策;集体决策的前提是充分发扬民主,党的决议允许党员广泛自由讨论,避免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党内大多数人以杜绝政治特权。 列宁本人便是践行集体领导制的典范。 他的身份仅仅是中央和政治局委员,没有为自己谋取独一无二的职位。 他遵守组织规程,从不擅自以个人名义变更党的决定。 彼时,党的几位核心领导成员在党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上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和分歧,列宁担心他们的冲突埋下党内分裂的隐患。 为防止分裂,更好地实现集体领导,列宁决定从优化委员会制度上入手,因为中央委员会从总体上领导党的工作,肩负着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决策国家一切重大问题的责任,集体领导制实质上是委员会制度。 他独创性地提出扩容中央委员,并吸纳有能力的工人以扩大委员会规模,实现权力制衡。

第三,强化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健康肌体。 列宁围绕着党内监督建构了一套制度体系,开出了加强党内监督的药方,奠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制度基础。 列宁将党内监察制度作为推行重点,颁行了《监察委员会条例》,在各级党组织成立监察委员会,详细规定了监察委的任务职权,并对监察机构的人员组成、层级设置进行了细密的安排。 《条例》做出了党代表大会负责选举产生监察委并听取其工作报告的规定;党的监察委员须是党内具有资历、德才兼备、铁面无私的同志且不得兼任党内其他职务;解决监察委员会同党委会部门分歧的排序是:联席会议裁定,无法裁定的事项转交党的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解决。 列宁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后提出中央监察委与中央委员会两者“平行”,明确了党内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平等地位,保证了监督机构的权威和独立。 同时,列宁还提出中央监察委与改组后的工农检察院合并,在党内监督中融合工农监督,达到借助外在压力来进一步敦促党内监督的目的。

(四)昭显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俄共(布)党内庸俗化利益化现象不断出现,降低了党内政治生活在拒腐防变上的积极作用。 列宁将党内批评作为重要武器,坚决对抗腐败行为,昭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第一,直面问题,有决心批评、有勇气自我批评。 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导源于省察、纠正矛盾和斗争所派生出的问题与错误。 列宁号召全党“先锋队应当敢于公开承认自身素养不够、本领不大”[9]133。 在其第二次主持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列宁作了题为《我们的错误》的专题报告,襟怀坦白地承认沿用战时政策直接过渡的路线是错误的。这为全体党员积极认识和改正错误做出了表率,提振了全党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 列宁指出党内同志的、自由的批评和评论十分必要,要在改正错误中学习、成长,使党内生活生气勃发。 他还倡议开办专供党内自由争论和批评的《争论专页》,为广开言路、营造批评自由的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列宁不滥用党内批评,他所倡导的批评自由以维护党内团结为前提。 在俄共(布)即将转移工作重心、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党内很多同志不理解,党内斗争也随之尖锐,给党的工作造成很大阻障。 列宁领导全党与之展开斗争,始终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对于态度端正、知错能改的派别分子,党组织对他们既往不咎,个别表现很好的还得到提拔擢升。 只有少数冥顽不灵和过错严重的,才相应给予处分。

第二,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 继续拿起法制武器对抗腐败,这是列宁晚年的一贯主张。 一是从立法工作入手,在防范、纠察腐败现象的过程中对有效的措施进行“详细记载,加以研究使之体系化,并定为法规”[10]。 他带领立法部门出台了“职务犯罪”等反腐法令。 到1923 年,在《俄罗斯联邦法令汇编》中,与惩治腐败相关的法令多达16 项。 二是重视执法,列宁认为法令条文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从严执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杜绝以权压法的现象。 列宁三令五申要禁除对腐败党员的轻罚、包庇现象,他说:“惩处共产党员应比惩处非党人员加倍严厉。”[1]426三是实行有效监督,让腐败现象无处遁形。 对于部分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的问题,党中央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内容和对象作出调整指示,要确保在经济工作环境中,在手握权力的条件下,党的性质和人民公仆思想不发生蜕变。 此外,列宁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国家监督叠加作为共同预防腐败的手段。 群众自下而上的检举、批评等监督方式,可以使党员干部贪污腐败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和查处,从而使他们不敢腐。 列宁与腐败问题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彰显了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在拒腐防变方面的战斗性。

三、列宁晚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晚年高度重视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和整改,顺应了俄共(布)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增强执政本领、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既改善了党的生存状况,又深刻影响着俄国的社会主义征程。 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成果所蕴含的理论是财富,且列宁晚年在俄共(布)执政与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国内背景、党情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一思想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一向是中国共产党所关切的,是增强党的力量的必要举措,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情境下,党内政治生活展露出新面貌,呈现出新气象。 但面对社会转型变革的冲击,党内思想不统一、贪污腐化、目无法纪等问题的根本解决绝非一日之功。 认真研习领悟列宁晚年的相关思想并内化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营养,对于站在新百年起跑线上的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发展意义深远。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南作用

列宁晚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相关经验说明,一个执政党如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南,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志,也是广大党员能够保持拼搏激情、进取劲头的思想基础。 逻辑严谨、论证科学、立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给人们以正确的导引,资本主义能否被社会主义所替代,无产阶级能否带领全社会实现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生活,列宁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答案。

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1]这就提示我们,要守好党的本,必须坚定理论自信,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放在首位。 在党内开设好思政课,强化课程的理论高度,并不断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和授课方式创新,这就需要建设好理论教育阵地和人才队伍。 新时代,“党员不仅要学习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熟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2]。 尤其要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理论体系的学习上下功夫,能够使党感悟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理论武装的目的在于使党员干部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并运用于工作当中,因此还要把理论教育贯穿于党员的日常生活中。新时代党员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大改变,其自由意志和个性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仅仅靠单纯的灌输和呆板的授课不能满足党员的理论和思想需要,应紧扣党员生活实际,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贴党员日常生活,如近年来在党校中开展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党员在应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由于较好地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列宁晚年领导的俄共(布)党内政治生活整体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不可否认党内仍存有分歧,也时常发生争论,但总的来说实现了高度民主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这是俄共(布)能克服自身错误危机、挺过经济崩坏的考验、顶住国内外敌人反扑压力,使新生政权得以立得住脚的根本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好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时时处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一书中阐明了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这一认识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列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勤勉不懈地推动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等重点制度的完善,党内生活日益民主活泼,党的集体领导也更加坚实和巩固。 肯定成绩的同时仍要保持清醒,当前许多地方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和贯彻不足,没有实现党内民主和集中的平衡。 首先,高质量的集中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初心”“使命”主题教育,为党员“净心”,使党员对党的忠诚切实转化为在职责岗位上的奉献行动。 同时,结合开展巡视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其次,重视民主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固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扭转权力过分集中的局面,建立尊重党员意志的民主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健全完善这一制度上也有很多新举措,民主集中制更加稳固。 中国共产党还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的权威性和稳固性。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严明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列宁晚年高度关切的问题,通过建立严明的纪律和规矩确保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运转,对扭转党内政治生态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同样,在中国共产党内推进纪律建设,并将其嵌入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工作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建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提升党内生活质量也是一种实践上的助益。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批评违反党纪的状况,强调严明党的纪律要做到“五个必须”[13],遵守组织规程,与党保持一致。 严明党的纪律,一是要增强组织性。 组织性体现在党的各个组成部分行动一致,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力量的源泉和保证。 高度的组织性能够使无产阶级阶级政党内部产生力量的聚合效应,克服一切困难险阻完成任务。 二是要通过整肃党风政风全面解决纪律中存在的问题。 这必须依据中央相关规定,毫不动摇彻底整治“四风”顽疾,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匡正党内不良风气。 针对党内腐化堕落等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持定期开展党风建设活动,通过进行正面的持续不断的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纪律观念和纪律意识,增强自查自省的自觉,以减少直至杜绝工作和生活中违反纪律的行为。

(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认清党内监督是必要举措

列宁晚年在领导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官僚主义是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极大危害。 他甚至把官僚主义当作党的最可怖的敌人,认为官僚主义者比那些从外部试图分裂党的敌对分子更为可怕,通过成立专门的监察委的方式来推行党内监督。 这启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是无产阶级政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必要举措。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党内监督是各种监督形式中居于首位的、最基本的监督,管党治党“还需自身硬”[14]。 习近平还强调党内腐败依然需要下力气整治,表明我们的党内监督在体系设计和架构上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因此,审视挖掘列宁关于党内监督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查补我们党监督体系的漏洞,推动监督体系臻于完善。 一是要提升监督意识。 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广大党员,主体的参与度和效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监督效果,而参与自觉性关键在于监督意识的培养。 这就需要加强广大党员对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的认识了解,要经常组织动员党员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流程。 同时也要注重党员政治素养的提高,实现有效监督。 二是完善监督制度。 “制度是党内监督的保障。”[15]党内监督已经搭好制度的总体框架,但内容上还不够具体,需要进一步确证。 只有做“细”和做“密”,才能使党内监督制度的作用真正落在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将加强团结和敢于斗争紧密结合

列宁塑造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党内政治生活模式,体现了他在与错误和问题作斗争时,目的是惩先毖后,原则是挽救和争取同志。 任何政党内部都存在矛盾和斗争,广大党员干部在问题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敢于斗争。 但斗争要采用怎样的方法、讲求何种策略,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争取在化解危机困局的过程中,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

一方面,要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的斗争士气,因为我们党的事业“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中前进的,面对任何挑战,都要敢于斗争,顶起自己的那片天”[16]12。 我们要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准,夯实敢于斗争的理论根基。 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问题,充分认识矛盾是普遍、绝对的,事物是前进与曲折相统一的产物,必须具备坚定的斗争意识、昂扬的斗争精神。 同时,要多参加政治历练,在实际斗争任务的磨炼中培塑敢于斗争的意志和品格。 另一方面,要锤炼党员干部斗争的能力。列宁的经验告诉我们斗争和团结不完全对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的前提在于党员干部会斗争、善于斗争、掌握斗争技巧。 “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增强斗争本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16]12斗争中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掌握好火候,警惕斗争方式的激进,策略要灵活。 对于经说服教育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的同志,应当宽待以争取他们重回党的怀抱,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

猜你喜欢

列宁监督党员
列宁
我是党员向我看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拉美有多少“列宁”?
党员标准是什么?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