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2-11-24姜国峰

关键词:中华文化弘扬黄河

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1191)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向。 2019 年9 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举措,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标志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了“路线图”“时间表”。从历史传承看,黄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凝结着深沉的人文情怀与哲学理念,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向外延展的精髓。 从现代发展看,建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历史与现代体系,是不断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关于黄河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有关黄河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新闻报道、实践案例批量产出,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实践参照。 例如,王承哲、袁升飞等学者围绕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开展研究,认为黄河文化既是各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又是由各类亚文化层次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1]。 苗长虹、张述存等学者认为黄河文化的根源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造性是其主要特征[2];徐光春、刘阿敏等学者对黄河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牛建强、郑炳林等学者,从激发黄河文化精神、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做好现当代黄河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探讨了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途径[4]。

关于黄河文化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例如,从文化学角度看,黄河文化首先是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地理学角度看,黄河文化是一个以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为主体的庞大文化体系。 角度多元、说法不一,一方面为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理论标准造成了阻碍,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着黄河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视野。 本文重点从文化学角度探讨黄河文化的价值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价值意蕴

黄河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深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由古及今,黄河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引导社会各界关注、了解黄河文化,促使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经验愈加丰富、共识愈加凝聚、手段愈加多样,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

第一,彰显中华文明巨大魅力的重要途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起文化。 随着民族迁移和社会的发展,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在与其他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共同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始,及至唐宋,黄河流域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领域中心,为黄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所在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对深入发掘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彰显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凝聚中华儿女广泛共识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古建筑、图书文献等,又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如故事、习俗等以及丰富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 通过发掘、宣传黄河文化中的精华,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提升全社会文化素养、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识的宝贵财富。

第三,创新中华文化历史与现代转化的核心元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不断丰富且蕴含着比较有意义的时代价值,使其为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质和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黄河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拼搏、爱国以及勤劳的精神,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繁荣进步的根本所在。 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纷繁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规正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保障。 推动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时代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此,近年来黄河文化的核心元素被不断发掘,使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大潮中更加熠熠生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仅能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更能在发掘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为创新中华文化历史与现代转化提供优质资源。

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困境

保护、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光荣使命和新的历史课题,更是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天地的重要基础。 但是概念不清、理念陈旧、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影响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效果。

第一,黄河文化内涵界定不清晰,保护对象和范围模糊。 从文化语义来看,主要停留在“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意识层面,或者“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广义与狭义”等多种视角探讨黄河文化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或者参照界定标准。 然而,中国5000 年的历史长度与厚度所形成的黄河文化体系,即使按照广义上的黄河文化内涵来理解其本质,仍纷繁复杂且缺乏条理,黄河文化所对应的对象与边界识别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关于遗产类型的划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群,遗址”以及自然遗产都很难完美地定义黄河文化,这进一步证明了界定黄河文化内涵、确定其保护对象和范围的难度之大。 不同领域有其各自的理念,如同教育领域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理念,以及在现有黄河文化保护研究体系中有关“文化保护一张图”的整体保护思想等。 不过,文化本身就是多样和复杂的,黄河文化自然也涉及同样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在保护对象范围边界上存在混乱性和不同地理空间中存在紧密关联缺失性等问题,导致黄河文化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相对模糊,对精准施策造成不小的阻碍。

第二,黄河文化保护理念陈旧,保护主体间利益冲突、合力不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作为一个精神符号,需要借助于载体表达出来。 文字是文化最基础的载体。 除此之外,典籍、文物、遗迹等有形的符号也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传承弘扬一种文化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并使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热爱并深入其中。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亦是如此。 长久以来,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凝聚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一些经验。 加之近年来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黄河文化保护的自觉性有所增强,但仍然存在参与层次较低、介入深度浅显、作用形式单一等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决策层面的工作,普通公众尚难以企及[5]。 通常情况下,政府在黄河文化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公众在政府的政策传播与教育引导下开展工作,或协助政府开展公众调查和征集等活动。 上述活动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相对较弱,公众缺乏参与文物保护的权利依据,话语权得不到有效体现。 这就意味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黄河文化保护的理念更新较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久而久之,各类应然保护主体之间的隐性利益冲突逐渐形成,多元参与形成合力的格局构建难度加大[6]。

第三,黄河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制约文化保护效果及效益转化。 目前,中国文化保护以公约、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主,采用的是文旅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分工协作参与的格局,但存在真空地带或者重叠交叉扯皮现象。 从整体性法律保障机制来看,由于黄河流域沿线线路较长,涉及省份较多,各区域之间缺乏对黄河文化的整体线性共识,没有统一标准的专项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等,容易造成不同地域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相对碎片化。 从分散性立法内容上看,尽管已有诸如《长城保护条例》(2006 年)、《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 年)以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 年)等文本文件,可以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方向指引,但不同法律条文之间存在重复立法、协调性不足、标准不一的现象,难以产生实质性约束效力,通过健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来确保黄河文化效果的难度较大[7]。

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路径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在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基础上建构理论遵循,深入挖掘人类社会有关黄河的共同资源,结合现代人类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客观要求,构建一种勾连历史与现代的有效路径,实现中华文化根脉的有效延续与持续辉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注入充足的内生动力和活跃元素。

第一,成立黄河文化弘扬工作领导小组,凝聚高度认同的文化符号。 黄河流域从地理范围看涉及9 省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风俗各异、诉求不同。 需要由中央牵头制定专项规划、谋划重点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将黄河文化转化为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故事,尤其是要将黄河文化核心要素凝练成具有鲜明印记的文化符号,以及将黄河恢弘的史诗绘制成文化图谱,夯实广泛宣传教育的丰厚素材。 在加强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挖掘不同的黄河流域文化历史遗迹,强化流域内不同层级的政政合作、政企合作,发挥不同地区区域内的文化优势和企业经济优势,联手打造黄河文化开发保护的有效格局[8]。 要建立区域内外相关高校学者联合攻关的智慧平台,丰富黄河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激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学理依据和现实回应;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体制机制,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构建为指引,培育新兴黄河文化产业业态,以积极引导慈善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价值转化的体系保障基础;联合开创以史料挖掘、故事呈现、语言文字、动漫、宣传片、舞台剧、城市地标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系列黄河文化新型文旅作品,构建历史与现代有关黄河的记忆载体。

第二,挖掘黄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元素,延展文化产品供给规模与质量。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 具体来说,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挖掘与黄河文化相关的人物、事件和资料,形成黄河文化现代转化的要素资源;可以提炼黄河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要素内容,引入对公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节中,强化黄河文化的认同[9];可以坚持人民性的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目标中挖掘有利于黄河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方式方法,延展文化产品的供给规模与质量。 例如,延安革命根据地,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的黄河红色文化基因,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炎黄二帝的传说、尧舜禹建都繁衍、陶寺遗址等源远流长的黄河根祖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与魂;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流传久远的黄河农耕文化孕育了华夏民族,是黄河文化中最宝贵的珍珠;荀子、王勃、司马光、柳宗元、白居易、王维等黄河名人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上述关于黄河文化的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可以通过举办史前文化、历史文化相关遗产、丝路文化交流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把黄河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继承与保护的大局之中,置于全球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局之中,有助于增强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大力宣传展示贾湖遗址、仰韶彩陶文化遗址、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洛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开封宋城等黄河文化载体,对于打造黄河品牌、设计精品线路、推广文化元素具有重要作用[10]。

第三,立足历史观角度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形成连接古今的载体。 从自然角度来说,黄河是中国两大主要水系之一,水系、山势景观十分丰富,众多的景观分布在这个流域中。 从历史角度来说,黄河流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形成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艺术、制度的沉淀,同时也形成了众多古城、古街、古墓、古道、古堡、古镇、古庙和古居等不同文化的有形要素,共同组成了黄河文化的完整体系。 从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看,黄河流域同时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理应以文化旅游带的形式成为中国有文化目的的旅游地。 为此,需要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历史弧线,在空间意义上形成“几”字形的旅游带,依据中华历史的重大事件、生产力的变化、经济的重大转折,与黄河文化旅游带现存的文化资源,比如历史遗址、古城、古镇、古堡、古道、历史街区、古战场、古建筑,以及现代人类社会的重大建设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对礼仪、风俗、习惯、节气、服饰、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来形成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历史弧线,以及因格局文化圈、地理形态、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完整有差异化的旅游链条;依据大众旅游的特点,开发多种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公众对于食、住、游、娱、行、购的高质量诉求来构建完整的体系[11]。

第四,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弘扬的“智慧岛”,实现全段位数字化。 黄河流域省市应联合合作,依托高等学校成立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黄河文化数据库、黄河数字博物馆、中原水文化资源数据库等,通过数据采集、运算、存储与应用等手段,推动黄河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将黄河流域的所有信息如实记录下来,“互联网 +”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立”起来,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数字化保护黄河文化的有效路径;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高科技技术,从生态环境、气象气候、水文结构、文化遗产、流域风俗等方面构建预警检测体系,强化生态滋养、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的技术性和标准化,提高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快构建数据共享、快递物流、网络沟通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平台,政策支持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依托黄河文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值,激活黄河文化丰富内涵所蕴藏着的价值性[12]。

第五,丰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空间载体,培育黄河文化品牌。 黄河文化品牌的培育,可以借助的空间载体非常丰富,“空陆网海”等都可以成为黄河文化向外传播的新途径,同时也为黄河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其中,网上丝绸之路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新空间。 首先,要拓宽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促使网上丝绸之路上的黄河文化高质量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撑灵魂是中华文化,是用中华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联结起来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越飞越广的“空中丝绸之路”、越跑越快的“陆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的“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拓展了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空间,促进丰富的黄河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为此,要借助各种传播载体,对外讲述中国故事、黄河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真诚与努力,塑造有高度、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的黄河文化内涵,将“四条丝绸之路”打造成黄河文化高质量对外传播的新空间载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以强有力的方式推动黄河文化与不同文化样态的融合,尤其是善于在中华大地上挖掘与传统人物、经典典故、道德礼仪相关联的文化内容,借助黄河文化这一大历史题材,打造符合黄河文化品性的文化品牌,以歌舞剧、影视作品、动漫技术、现场动感体验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黄河文化产业新业态,激活中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内涵价值。

关于黄河文化的研究,应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导思想通古照今,兼顾传统与现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黄河文化的优秀元素,在黄河文化中透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保护。 关于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历经不同历史时期衍化形成的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范畴。 关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则需要加强对黄河文化内涵的总结提炼,并打造具有典型特色黄河文化价值体系,打造培育其中蕴含的精神标识、独特内涵以及典型特征,深入发掘能够表征黄河文化相关历史资源以及现代价值。 只有这样,方能实现保护传承弘扬的一体化推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弘扬黄河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黄河』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弘扬《国风·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