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竞赛中“一体化”竞赛链的构建

2022-11-24李晓彦薛良庆

江苏教育 2022年75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一体化竞赛

李晓彦 薛良庆

2021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深化了体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的思路与方式。一线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采取积极策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体化”竞赛链的构建是新时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化的策略,将进一步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落实;指导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常赛”环节中有策可循;同时也对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体育竞赛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校体育核心诉求的实现。

一、《指导纲要》对学校体育竞赛的指导意义

《指导纲要》强调了“教会、勤练、常赛”,提出使体育教学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构建一体化科学、高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其中“常赛”是“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在《指导纲要》中出现了7 次,对“课课有教学比赛,人人有参赛项目,特长有专项联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对高中体育竞赛“一体化”竞赛链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二、现阶段高中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竞赛组织形式和内容及评价相对单一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在体育竞赛活动方面相对欠缺,活动举办流于形式,组织和比赛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固化且缺乏新意;没有深入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往往只是少数“体育优生”参与比赛,无法实现人人竞赛、全员参与。同时,高中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的现状,导致了体育竞赛评价的相对单一,大多数体育竞赛仍以教师评价为主,注重对运动技能水平的评价,缺少对核心素养的综合考虑。

2.竞赛活动的保障不完善,没有形成竞赛队伍的递进式梯队建设

高中阶段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已经过了最佳时期,从日常教学中再发现竞技体育人才进行储备输送占比不足3%,专业训练队的组建、训练等和日常教学的矛盾不易调和,无法形成竞赛队伍的递进式梯队建设。学校体育竞赛工作不能实现有特色、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竞赛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步履维艰”。

3.没有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竞赛“一体化”结构

目前一线教师结构化体系意识不足,组织竞赛只是简单重复或直接借用、套用,没有形成“抓特色、高品质和强品牌”的意识,也就无法形成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竞赛“一体化”结构。

三、高中体育竞赛“一体化”竞赛链的构建策略

1.以组织多元、内容多样的学校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体育竞赛链的层层构建

(1)以“课课练—层层赛—级级赛—项项赛”形式构建“课赛链”。以“课课练”巩固体育技术动作,再基于学情,进行分层、分级、分项教学比赛,形成“层层赛、级级赛、项项赛”的课赛链。体育教师要注重以多种标准进行分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例如,根据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基础组、进阶组和专业组”,每组内部进行相应等级比赛,设定“打星晋级”规则,激励学生不断拼搏,挑战自我;也可以采用抽签等形式随机分组进行比赛,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另外,还要关注两种现象:一是关注性别选择倾向,如以往特别明显的“女生健美操类运动”和“男生球类运动”,在近年来的教学中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球类,越来越多的女生开始喜欢篮球运动,在分组时要考虑她们的参与,合理分配;二是关注少数运动困难学生,确实有个别学生存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体育学习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个性化辅导,以团队的力量包容和带动这类学生。

(2)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形成“校赛链”。“体育俱乐部”是在课赛链的基础上组建的,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构建“周赛—月赛—季赛”的“校赛链”。关于俱乐部的组建,教师可“放权”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生会自主策划、组建并组织活动和竞赛,体育教师进行辅助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以政策导向、校内校外联动,保障体育竞赛开展,促进竞赛队伍的梯队建设

《指导纲要》指出:“课内外相关联开展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组建校队,参与区县、地市、省等多级联赛,同时,通过比赛发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发展体育特长,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在“一体化”竞赛链的格局下多角度、多方位促进竞赛队伍的梯队建设。校内的课赛是班级内部的,也可以是同时间段上课班级之间的;周赛、月赛和季赛等校赛是课赛的延续,通过课赛的训练、选拔学生进入校赛。校赛中选拔出体育竞技人才,组建“校级人才储备库”。校外建立区域内学校或同级别学校之间的联赛机制,定期组织邀请赛、友谊赛或者锦标赛。由区域校际赛再选拔出来的学生或队伍可以代表学校或区域参加市级赛、省级赛,同时建立“高级人才储备库”。这种层层递进的“竞赛链”,通过层层选拔,实现了体育竞赛人才储备库的建设。

(2)打造“上下”联手的人才“输送链”,促进“竞赛链”发展。所谓“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条例和学校的支持;二是与高校对接,明确其人才需求,实现竞赛人才对口输送,以便打造人才输送的“上行链接”。所谓“下”也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要有一支优秀的一线教师队伍,集思广益、真抓实干,让“竞赛链”真的活起来;二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储备结合起来,建立人才输送的“下行链接”。只有“上下”联手,形成人才“输送链”,才能真正实现体育人才的培养,形成良性的“培养竞赛链”,促进体育竞赛人才的递进式培养。

(3)体教融合,退役运动员走进校园,促进高中体育竞赛“一体化”竞赛链高质量发展。学校可以在专业训练中引进专业人才。专业教练和退役专业运动员的引进,不仅能促进校园竞赛人才进行更加科学、系统、专业的训练,提高竞赛水平;还可以激发起普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竞赛链充满活力。同时,这股技术流的引进也会对校内的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3.以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开展体育竞赛综合评价,促进体育“竞赛链”良性发展

学校体育赛事的多元化、多方位发展对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要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竞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就是摒弃单一性和片面性,多元化、多方位评价体育竞赛,让学生都能在评价中知晓定位、得到指导、促进成长。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度、与自己相比的进步度,赛事的成功度、影响度以及对体育竞赛链在行动或思想策略上的贡献度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的权重,优化教师评价的角度和方式方法,认可学生各方面的进步,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体育竞赛,通过竞赛锻炼自己、认识自己,实现成长。

4.以品牌意识,形成特色,打造学校特色竞赛“一体化”结构

《指导纲要》提出“一校多品”,笔者认为打造特色的“体育竞赛”形成“竞赛链”就是“多品”中的“一品”。要实现“竞赛链”的这“一品”就要树立“抓特色、高品质和强品牌”的意识,以打造校园竞赛品牌为目标来落实体育竞赛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发展特色竞赛品牌:可利用现代化社交媒体如公众号、短视频等做好宣传;可利用学科联动扩大竞赛影响,比如与音乐学科组联动创作赛事相关的特色音乐,与美术学科组联动设计比赛logo、奖牌、宣传海报等。笔者认为,要实现高中体育竞赛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就要形成竞赛活动“策划—宣传—组织—总结—推广”的一体化。

另外,体育竞赛活动是需要花费相应的精力、财力、时间的。竞赛活动中人员的配备、责任分工、经费投入、后勤保障等,都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牵头落实,并在课时保障、师资培训、场地器材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而一线教师也要积极投入,主动沟通,只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才能促使体育竞赛发展成为可持续的、高质量的“一体化”竞赛链。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一体化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改革策略的探索与分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