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
2022-11-24王立敏
王立敏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在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并且小学生内心相对较为脆弱,如果采用刚性管理手段,极有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对班级生活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在班级管理中探索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应用,确保能在管理工作中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在班级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氛围,在科学激励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班级管理工作整体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机制是通过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按字面分析,激励代表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将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按照设定的目标全力前进。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可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激励机制,全面发挥引导与教育功能,在班级中形成良好体制与环境。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和谐班级管理氛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对他们实施激励教育,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能让学生保持和谐、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具体来说,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落实激励理念,能鼓励学生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和管理的相关事务,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中,从而营造和谐健康的管理氛围。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小学班主任教师基于激励机制的构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通过有效的激励、鼓励学生独立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主动完成班级各项任务,不仅能对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活动能力进行锻炼,并且通过教师的有效激励,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信心参与到各项管理实践中,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能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效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基于激励机制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优化。班主任教师在对小学生实施有效激励的过程中,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也能与学生群体进行和谐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引领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交流的氛围,教师也能与学生平等和谐地进行沟通,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实践中,保障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有序化开展。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教师科学合理地渗透激励思想,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激励引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构建激励机制实践探索方面,小学班主任教师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
(一)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原则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践行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有机融合的思想,不仅要针对学生参与各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还要注意对外部激励的开发,根据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表现、学生参与学校社团工作的情况、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等进行激励,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纪律,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例如,在班级中开展积分换奖品活动,也可结合学生在校表现向其家中发放表扬信等。在内外部激励融合的基础上,为学生打造健康的班级学习和成长空间,切实对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优化创新。[1]
(二)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探索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应用,要坚持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有机融合的思想,不仅通过正面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彰显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效能,还要通过适当的负面激励形成对学生的管理和规范作用,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更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保障班级纪律的落实,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进行合理化培养,切实增强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例如,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良好表现,教师应及时予以正面激励,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班级劳动制度等不正确行为,教师要采取负面激励的方法,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惩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促使学生进行改正。
(三)个体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施集体性的激励,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制订个性化的激励方案,从而提高激励的综合效果。设计个体激励方案,能有效激励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对学生教育指导效果。而开展集体激励工作,能激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能从提高集体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中其他成员进行监督或者提供帮助,实现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真正借助激励机制的构建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四、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构建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目标激励
有效激励目标的设定能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导向作用,使班级管理工作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前进。班主任教师通过为学生设定相应的班级管理目标,引导和激励学生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目标不断努力,在学习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综合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目标激励对学生的影响力。例如,班主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就可以设定相应的文明班级建设激励目标,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可以先向学生解析文明班级建设的激励目标,然后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班级文明规范,学生如果遵守文明规范的要求,则能够获得一定的积分,如果部分学生不遵守班级文明规范则会扣除相应的积分,在一个季度后对文明班级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按照总积分确定文明班级建设的成效。在此过程中,通过五星级文明班级建设目标的设定,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遵守班级文明规范,能主动管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能在参与班级生活的过程中,自觉监督其他人的行为,从而在互相督促、互相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班级建设氛围,在有效目标激励的支撑下提高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意识。[2]
(二)榜样激励
小学生还处于思维成长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对成人的模仿意识也相对较高,因此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的看齐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地模仿榜样,形成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有效激励的综合效果,逐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综合效能,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竞争的和谐氛围。[3]例如,针对刚入学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足,经常随意扔垃圾的情况,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构建榜样激励工作体系,为学生树立“环境小卫士”“垃圾清理小能手”等学习榜样,并通过评选活动确定榜样人选,让他们成为班级中其他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此过程中,榜样的行为能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自觉地以榜样的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争取也成为班级环境保护小卫士,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在开展榜样激励引导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作用,还可以开展定期投票评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环境小卫士,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参与班级环境维护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融入班级生活的过程中,能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班级环境卫生的维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情感激励
小学生情感较为丰富,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引入情感激励的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同时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班主任教师在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有效激活情感,渗透情感激励的方法和手段,优化班级综合管理效率和效果。[4]例如,针对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经常调皮捣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实施僵化的强制性管理,而是要渗透情感激励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情感激励转变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全面分析调皮捣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做出调皮捣蛋行为的原因,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情感激励的方法和措施。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发现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行为时,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识,实现在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觉地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在学生家庭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激励环境,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能最大限度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价值。
(四)差别激励
不同学生受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基于此,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不同。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性,在落实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不能应用统一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应结合具体问题展开分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有效完成教育管理目标。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在学习中反应较慢而产生自卑心理,教师要为此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要为其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为情感激励的物化形式,是将教师及同学的肯定通过物质的方式进行反馈,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自信心。对学生的物质激励不需要过于贵重的物品,课外书、纸、笔等学生平时可以用到的学习用品都可以当作奖品。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的目的是将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认可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发挥激励与促进作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物质激励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个人肯定感,推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在班级的墙上布置进步榜单,以学习进步、小组进步、个人进步、行为进步等进行分类,将每位学生的学号贴在榜单上。在平时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表现进行赋分,达到10 分后就为学生分发笔记本等奖品。利用此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荣誉感,促使他们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而言,探索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开发,能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推进奠定基础,也能在班级中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提高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面对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重点针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进行分析,有意识地促进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应用,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