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纪实节目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路径分析
2022-11-24吴文乐
吴文乐 徐 展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先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青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命题。
作为建构和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不断尝试“载趣”与“载道”的平衡点,于润物无声中实现对青年受众的价值观引领。其中,以《巡逻现场实录》《守护解放西》《大城无小事》等为代表的警务纪实节目将镜头对准人民警察,从第一人称视角还原基层警务工作的真实场景,凭借高度写实的美学特质与意义建构受到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这类节目在纪录片、真人秀和影视剧三种形态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1]在带给青年观众乐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本文尝试在总结警务纪实节目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递进式传播、平行式强化、跨越式升华三个维度来解析该类节目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机制,为融合传播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参考。
一、警务纪实节目的主要特点
纪实类节目在叙事、拍摄、剪辑和传播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纪录片特征,注重通过纪实镜头、真实细节与受众进行情感上的联结和互动,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2]警务纪实节目多是以基层民警为主角,聚焦基层警务工作,围绕警情处置、执勤日常展开剧情主线,进而带动观众走进人民警察的内心世界,传递出正直、勇敢、善良、奉献的价值观。
(一)客观真实的节目底色
客观真实是纪实类节目最显著的特征。警务纪实节目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基层民警、辅警的真实工作状态,通过镜头完整地记录人民警察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现实场景。相较于其他类型真人秀节目常用的夸张、对比、渲染手法,警务纪实节目更加注重对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色真实客观。警务纪实节目的“主角”是基层派出所的警察,“配角”是案件的当事人,包括受害者、违法犯罪分子以及人民群众,这些角色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二是内容真实客观。警务纪实节目记录了行政违法、刑事犯罪、群众求助、矛盾纠纷等各种各样的警情,这些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节目剪辑、加工过程中并未加入任何主观创作。三是拍摄过程真实客观。警务纪实节目摄制团队通过固定机位、监控探头、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拍摄装置,综合运用多角度、多场景布点,全面、真实且完整地抓取与记录警务工作者接处警和侦办案件的全过程,实现拍摄过程的可视化。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传统涉警题材的影视节目多倾向于塑造典型人物,用悬念丛生、冲突不断的故事剧情来营造节目效果,提升可看性。而警务纪实节目则是以一种更加平民化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呈现案件剧情。节目中的警察是坚守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派出所普通民警、辅警,案件中的当事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罗大众,节目的案情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奇事趣闻。这些小人物、小场景、小故事,充满了市井气息和人情风味,在有限的叙事空间中凸显人民警察可敬、可亲、可爱的鲜活形象。平民化的叙事角度、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拉近了人民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青年观众对节目的情感投射和认可,真正走进了青年观众的内心。
(三)寓教于乐的价值导向
警务纪实节目创新性地运用了一系列视听表现方式,如章节化的剧情、真人秀式的人物塑造模式、诙谐幽默的案情旁白讲解、风格独特的字幕配乐等,集知识性、可看性及话题性于一身,以年轻态的节目风格破局严肃题材的大众化传播。更重要的是,警务纪实节目在给青年观众带来放松和愉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知识贯穿始终,娱教结合,寓教于乐。通过对基层民警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真实还原,向青年观众普及法律知识,引导青年观众树立明辨是非的善恶观、遵纪守法的法律观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实现节目娱乐休闲和警示教育的双重价值。
二、警务纪实节目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机制
概括来讲,警务纪实节目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呈现“传播—强化—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并通过综艺感、正能量和价值观的多维赋能:综艺感强化节目的娱乐性,正能量赋予节目的感召力,价值观提升节目的精神内核,实现涉警题材电视节目的创新化表达和轻量化传播。
(一)“关注、认可、转发”的递进式传播路径——占领青年意识形态塑造主阵地
1.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吸引网生代青年目光
相较于传统警察题材电视节目庄严肃穆的风格,警务纪实节目的叙事和表达更为轻松诙谐。比如由B站和中广天择联合制作推出的警务纪实观察真人秀《守护解放西》,采用悬疑片式的递进逻辑、综艺化的包装手法、说唱风的主题曲、漫画风的人物介绍,让节目风格进一步年轻化,契合95后、00后网生代青年对视频节目效果的需求。而诸如“孝警阿特”等警务纪实短视频,则充分发挥制作成本低、更新周期短的优势,锚定社会治安焦点、热点问题,以最短的时间迅速培植“警务网红”,并进一步通过这种“网红效应”建立起新媒体警务举报机制,建立起警民联盟的互联网义务联防队,更加高效地实现执法处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元气满满的正能量,赢得网生代青年认可
近年来,网络乱象层出不穷,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加之他们对互联网新媒体的使用程度更深、浸入程度更高,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整治网络乱象,制度建设是保障,引导青年群体自觉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则是根本。青年群体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有机会与警察正面接触,对警务工作也知之甚少,因而对警务题材的纪实类节目抱有较高的期待与兴趣。这些节目通过镜头拉近了青年观众与人民警察之间的距离,通过塑造一个个有温度、有感情、充满正能量的人民警察形象,借助摄像机和执法记录仪真实记录了人民警察为打击违法犯罪、守护社会安宁的默默付出,引导青年从追“明星”、追“网红”向追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时代最可爱的人”转变,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对人民警察和公安工作产生认同感。
3.“播放、转发”双同步,实现由点及面的全链式传播
年轻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创作、分享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时代特质,能够最大化发挥互联网的扩散效应。他们不仅是警务纪实节目的受众,同样也是传播者、宣传者。青年群体关注、认可警务纪实节目,会自发地在社交平台向更多的人推荐这些节目,实现“播放—转发”的无缝衔接。相较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青年群体内部代际鸿沟小、沟通阻力低,“朋辈传导”效益值高。警务纪实节目以精良的内容制作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吸引青年观众在“朋辈圈”中相互转发,实现由点及面的全链式扩散,牢牢占据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主阵地。
(二)“纵深、拓展”的平行式强化路径——实现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1.深挖内容深度,激发情感共鸣
对于青年观众而言,警务纪实节目不仅是拓宽视野的休闲体验,同样是涵养情操、激发情感的重要载体。这类节目扎根基层警务工作实践,在内容上一改传统警务题材影视作品对人物塑造和案例选择的标准。比如,在警种选择上,不再局限于刑警,而是将巡警、交警、治安警、社区民警、特警等多警种囊括其中;在案例选择上,不仅关注刑事案件的侦办,治安行政违法案件、求助类案件、纠纷类案件、投诉类案件等都是警务纪实节目的鲜活素材。性格各异、有血有肉的派出所民警,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案件警情,拓展了警务纪实节目的内容深度,拉近了与青年观众的心灵距离。警务纪实节目以真切的对话打通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共振通道,激发青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实现了与青年观众的深层次心灵对话。
2.拓展题材宽度,多元创新表达
作为当下时代最为客观并能直抵人心的节目样态之一,纪实类节目愈发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腾讯视频年度观察》显示,2021年,腾讯视频主要历史纪录片播放量达到1.3亿次,2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接近三成;此外,年轻用户也热衷于关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事物。如何持续吸引青年观众的目光,选题成为关键。警务纪实节目正是将立意定位在青年观众最感兴趣的“公安实战过程”上,以跌宕起伏的案件处理和真挚朴实的情感沟通调动起青年人观看的兴趣,增强受众黏性。公安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执法办案的诸多细节不宜公开,因而这部分内容属于青年观众的信息获取盲区。警务纪实节目通过后期剪辑处理,在保证案件信息保密和当事者个人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民警执法办案的过程展现在荧屏上,不仅增进了青年观众对公安实战工作的认知,同时也让他们认识了更多有血有肉的基层民警,满足了青年观众的“好奇心”,在选题上紧紧扣住青年观众的心。
(三)“娱教结合、寓教于乐”的跨越式升华路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明辨是非的善恶观
当前,我国青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重要原因。[3]青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十字路口”,纷繁复杂的环境带来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岔路”。警务纪实节目以真实案例“现身说法”,给予青年最直观的警示教育。以《守护解放西》为例,该节目围绕管辖长沙著名商圈解放西片区的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侦办诸如赌博、卖淫嫖娼、吸毒、打架斗殴、网络电信诈骗等行政违法、刑事犯罪类案件的全过程而展开。受害者的气愤与无助、违法犯罪分子的悔恨与自责以及民警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通过镜头真实展现给青年群体,直击青年观众的内心。通过观看节目,青年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触犯法律法规的后果严重,从而引以为戒,规范自身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遵纪守法的法律观
法治思维的培养是青年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视对青年的法治教育,培养青年的法治思维,提高青年的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警务纪实节目是集娱乐价值与普法价值于一体的电视节目,娱乐是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是节目的核心任务。诸如《守护解放西》《大城无小事》《你好110》《政法风采·警察故事》等警务纪实节目,在还原案件、警情处置第一现场的同时,均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节目中穿插分析案件背后的法律依据,或是旁白讲解,或是专家讲堂,对法律知识的宣传贯穿节目始终。通过对案例背后法理法据的解析,一方面向青年观众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律常识,另一方面,借助民警执法的现实案例,有助于增强青年观众对法律实际应用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青年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观。
3.爱岗敬业的职业观
青年是就业人才市场的预备军,就业问题始终是青年群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就业竞争压力空前的当下,青年不仅要具备突出的业务能力和素养,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同样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警务纪实节目通过对基层警察日常工作的完整记录,向青年群体展现了一线警务工作者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品格,为青年群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平年代,人民警察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做出了重大牺牲。警务纪实节目通过真实记录派出所民警“白加黑”“五加二”不分昼夜坚守工作岗位的优良作风以及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刚正果敢、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向青年群体完美诠释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品格。青年观众在为人民警察侦破一件件疑难杂案拍手称赞的同时,也为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高尚职业素养所触动,激励自己不断向节目中的优秀公安干警学习,自觉树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观。
三、结语
警务纪实节目严谨而又不失风趣地讲述了新时代下的警察故事,通过细致刻画一位位有温度的人民警察和一件件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城小事”,向青年普及法律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增强了青年群体对人民警察和公安工作的认知,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类节目凭借优质的内容题材、巧妙的叙事手法、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青年一代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渠道。
注释:
[1]余心彤.“新警察故事”:警务题材纪录片的表达与传播创新——以《守护解放西》为例[J].采写编,2021(4):93-94.
[2]张智华,刘楚昱.论中国网络纪实节目的创作特点和价值取向[J].现代视听,2020(10):48-51.
[3]刘金霞.新世纪我国18至25周岁青年犯罪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40-46.
[4]马楠.新时代青少年法律意识现状以及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法制博览,2018(3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