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精神图景、发展之殇及其引导策略
2022-11-24李先悦
李先悦
(上海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701)
自我认同问题,是现代性衍生的根本问题,旨在追问“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我能成为谁?”自我认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1]。它是当代大学生必然面临的关键问题,旨在追寻主体价值,实现社会化。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自媒体的快速应用,自我认同不断拓展新场域,催生新路径。“00后”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用户主体,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倾向于在网络平台呈现自我和建构自我,构建新的精神图景。一方面,他们在自我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认同和自我现实认同方面趋向自觉化、感性化和微观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这种多维化自我容易趋向于流变化和虚假化。囿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精神图景
根据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为99.7%。网民群体中,20-29岁网民占比17.8%,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1%。[2]尤其是,“0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思想更加活跃,更倾向于在自媒体平台展现和建构自我,在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现实认同维度,不断塑造以个体化为表征的自我认同图景。
(一)自我认同行为走向自觉,身份认同和身份区隔兼具,拟剧化显著
身份认同是对“我是谁”的追问。由于个体生存离不开对他者的依赖,自我在身份认同过程中,试图在关系世界中定位自我位置,确定发展方向,获得社会承认和自我认同感。相比较而言,“8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行为往往是自发性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晒文化”和“丧文化”流行,而“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逐渐走向自觉化。譬如2019年夸夸群的火爆,这种主动求夸行为,反映出“00后”大学生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确认自我身份。
由于“00后”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421”家庭,整体上较为孤独,偏向在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平台建构朋友圈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社交重地主要聚集在自媒体社交平台,如QQ、直播、微信和抖音等,甚至延展到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平台。根据线下访谈显示,大多数“00后”大学生都有结交网友的经历,甚至关系密切。但这种网络身份认同日渐圈层化,网络社交语言通常由拼音缩写组成,旨在阻隔其他代群体介入,形成身份区隔。
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推进了个体化进程,其去中心化、碎片化和草根性特质为大学生提供了话语平台和表达场域,更成为其社交新空间。他们可以在虚拟网络中积极建构自我,但由于身体缺场和自主性较弱,自媒体场域中呈现的多维化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较大差距,“表演”的成分较浓,更大程度上是对现实不满的宣泄,渴望在虚拟平台释放自我。游离于虚拟和现实场域中,纠缠在多元自我身份的扮演中,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断裂。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获得社会认同,但又抗拒社会角色召唤,难以获得尊重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在虚拟场域中,他们虽然容易表现自我和体验自我,却又因心智不成熟,部分大学生易受技术理性和算法“利维坦”的控制和诱惑,进而迷失自我,拟剧化显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自媒体挟持下,他们在进行自我反思性理解还是自我机械性服从,是真正的自我认同还是制造认同的幻象?
(二)自我认同诉求趋于感性,世俗化与理想情怀并存,价值相对主义凸显
价值认同是对“我应该是谁”的追问,探索自我身份,反思自身价值。作为自我认同的核心,价值认同强调,“思考真善美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它独立于人们的感官享受之外。……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追求着善行,这是一种内在于人自身的美德。”[3]自我价值认同转向自我负责,通过个体生活建构进行价值选择。但由于现代性动摇了传统和文化的根基,既没有继承传统价值观,又未适应现代社会价值体系,自我价值认同岌岌可危。而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较弱,容易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蛊惑”,价值相对主义问题日渐凸显,泛娱乐主义尤为显著。
在自媒体时代,“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诉求表现出鲜明的代际特性。相对而言,“8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诉求比较理性和务实,具象化为在校期间成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毕业后在体制内找到工作,旨在契合社会价值标准,满足社会期望系统,得到他者的承认和肯定。“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要求去他者化,用“佛系”进行自嘲,排斥社会角色召唤,展现“丧”的价值态度。而“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诉求走向感性化,价值相对主义显著,二重化为理想情怀和世俗化倾向并存。
一方面,他们具有理想情怀,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担责,利他主义逐渐增强。通过线下访谈,大多数“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益精神,对人体器官捐献态度非常积极。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也闪现出不少“00后”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行动去彰显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部分“00后”大学生,面对现实压力和精神焦虑,表现出世俗化倾向。伴随B站直播、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发展,恶搞和鬼畜等亚文化肆虐。由于跟风和从众心理,他们容易被网络亚文化“反噬”。2020年“凡尔赛”文学和2021年“985高校摸鱼日程表”火爆全网,在大学生朋友圈刷屏,彰显出他们价值认同的矛盾性。面对“内卷”的死循环,部分大学生选择消极逃避,转向网络亚文化中麻痹自我和否定自我,价值观日渐肤浅化。从职业观看,部分大学生对网红主播和电竞等职业推崇,怀揣一夜暴富的“躺赢”心理,将享受性认知作为评判工作属性的标准。从消费观看,由于金融素养薄弱,大学生透支消费和冲动消费频繁,盲目为个性和兴趣买单,炫富、攀比和虚荣心理泛滥,不少女大学生陷入容貌焦虑,价值认同出现扭曲。
(三)自我认同路径走向微观,社会角色召唤和自我理想实现兼顾,虚假性认同频发
现实认同,是对“我能成为谁”的追问,是基于自身资源和行动能力对未来的现实性思考,旨在展示人生价值,思考未来发展路径。“0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丰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与“80后”大学生相比,他们少了对财富追逐的驱动力,多了对自由的向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他们对风险的感知,对痛和惧的体验,更加意识到现代性对生活世界的吞噬。与“90后”大学生盲目追求个性化相比,他们多了一份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出于对现实社会风云变幻的体察,他们自知难以独善其身,在追求个体化的同时,逐渐加重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他们的自我认同路径走向微观化,兼顾自我理想实现和社会期望系统达成。
但源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经过理性分析,为了规避风险,“00后”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角色收编,放弃抵抗,与现实妥协。他们关注自我价值,却难以直面风险,看似自由却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虽然最终都可能被收编,但“00后”大学生仍然会另辟蹊径,制造自我认同,表现出鲜明的代际特性。不同于“80后”大学生将自我现实认同归入社会期望系统,最终湮灭自我,融入社会,“00后”大学生尽管被社会收编,但为了争夺话语权和实现自我理想,他们会将阵地转移到自媒体场域,在抖音短视频、直播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展现自我和建构自我。但这种自我建构,往往陷入浅表化和跟风性“泥淖”,难以鉴别是社会角色召唤的强制性选择,还是自我理想的真正实现。
二、“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发展之“殇”
面对自我认同精神图景的二重化态势,在虚拟与现实、理想与世俗、自我和社会的激烈碰撞中,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现实认同等不同维度交互作用,“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容易出现发展之“殇”,导致身份感丧失、意义感迷失和方向感弱化。
(一)身份感丧失,自我同一性断裂
“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我们称为的)同一性,也不是由于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4]但在现代社会,受现代性冲击,焦虑是人的一般生存状况的反映,容易烦闷和苦恼。大学生群体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更易陷入自我认同危机。很多“00后”大学生从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中脱离出来,难以融入高校这一相对封闭陌生的社会结构。面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焦虑感和压抑感骤增。
身份感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00后”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偏向在互联网场域寻找群体归属和身份认同,编织理想的自我形象,沉浸在自媒体社交平台进行符号互动和虚拟交往。但这种自我精神慰藉充满巨大想象空间,容易形成多维化虚拟自我,影响他们的身心成长。由于网络化生存容易削弱现实社交的粘性,他们容易产生被遗弃的错觉。而虚拟性是人格多重的催化剂。作为现实的人,他们的自我身份需要回归现实,一旦卸下虚拟面具,在平衡现实社交和虚拟互动时,虚拟和现实自我常常出现矛盾,容易产生人格分裂,迷失自我。
面对多重角色和认同标准的选择,“00后”大学生难以建构自我同一性。一方面,他们不太迷恋曾经令“80后”大学生憧憬的社会期望系统,希望抛弃繁文缛节的社会程序,追逐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成员却在自我角色扮演中渐渐戴上面具,丢掉真实的自我身份。切换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逐渐淡化对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让虚拟自我背离现实自我,造成自我分裂和社会关系分离。多元身份交错碰撞,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断裂,影响对“我”的把握,对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都有致命影响。
(二)意义感迷失,个人道德框架塌陷
作为自我认同问题的核心,自我价值认同为主体“提供了他们在其中可以决定对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或值得赞赏的,即价值观问题采取立场的框架”[5]。从这个意义上,价值认同是一种道德框架。“00后”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他们大多数生活在个体化的虚拟社会结构圈层中,偏爱虚拟社交。伴随现代性对公共生活意义的消解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公共空间式微,现实生活场域日渐萎缩,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认同过程中,容易迷失意义感,感到空虚和迷茫,找不到精神支撑和进取动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为了弥补现实生活的无意义感,他们试图在多元化的网络娱乐生活中填充自我空虚和自我否定的空间。当前,大学生追星行为越来越狂热化,饭圈文化甚嚣其上,甚至带有反智主义倾向。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他们通过他人关注获得不确定的自我价值认同,找寻出格的事情展现自我。近年来,抖音等短视频和B站直播等火爆全网,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热衷于晒朋友圈、逛小红书和拍Vlog短视频等,乐此不疲地构造虚拟化理想自我,以获取点赞数为自我价值认同所在。受网络亚文化和多元思潮影响,他们常常摇摆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之间,价值选择趋于功利化和享乐化。个别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不满,就转移到网络虚拟场域宣泄自我,充当键盘侠,推波助澜网络暴力和丧文化蔓延。而自我理想和社会期望出现偏差,容易引发个人道德框架塌陷。
(三)方向感削弱,英雄主义失却
人有自我意识和定向需要,可以把世界构造成一种连贯性的总体图景,找到自己的位置。人“需要一个献身的对象成为他的全部欲求的焦点和他的全部有效的——不只是人们自封的——价值的基础。这个对象把他的各种能力朝一个方向汇聚起来。它使他振奋,使他超出自己具有其全部疑虑和不安全的孤立的生存,而且赋予生活以意义”[6]。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具有某种天生的骄傲感和英雄主义表现冲动。但在自媒体时代,受网络泛娱乐主义冲击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部分“00后”大学生的英雄主义情结逐渐走向消退。在反思“我能成为谁”时,他们容易出现自我迷茫。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豪情万丈的英雄主义和为宏大事业义无反顾的悲剧感早已消失。面对网络反哺日盛,大学生与父母的数字鸿沟不断加深,与教师的代际情感逐渐削弱。伴随教师的权威性逐渐降低,他们倾向于向互联网求解“真经”。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难辨真假,在网络交往中容易迷失自我认同的方向感。
与“90后”大学生以消极心态探寻自我认同不同,“00后”大学生倾向于以主动方式和乐观心态来寻找自我认同方向。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三观有待稳定,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他们的自我认同路径由外向内转移,由宏大向微观聚焦,在“夸”文化中进行自嘲。面对精神焦虑和生活压力,倘若“90后”大学生偏爱在“佛系”文化和“丧”文化中进行自嘲和掩饰自我,那么“00后”大学生则喜欢沉浸在夸夸群中开启互夸模式,在“凡尔赛”文学中释放自我和表演自我,在“摸鱼学”中营造虚假的集体狂欢和他者的虚拟身份确认。但是,这种网络“狂欢”是他们期望舔舐情绪“伤口”的表征,旨在依托他人的积极评价来确认自我。而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认同,是虚假的“意淫式”自我确认。故而,带来的只是宏大英雄主义的失却,无限放大微观细枝末节的假想,不利于自我现实认同的真正实现。
三、“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引导策略
面对“00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二重化精神图景和发展之殇,教育者需要引导他们重构自我,介入到自我认同的每个维度,解决“我是谁”“我能成为谁”和“我应该是谁”等问题。具体而言,在自我身份认同中,需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自我价值认同中,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意义感,促进自我价值实现。在自我现实认同方面,要拓宽社交关系,找准自我方向感。
(一)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00后”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断裂问题,它源于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偏离,身体和身份的缺场,主体性的丧失。在角色转换中,往往难辨虚实,产生认同危机,在精神安慰中,出现人格分裂。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网络密切相关。因此,要解决自我认同危机,需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自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达成自我身份趋同的状态,摆脱自我身份感丧失的困境。
自我身份认同是通过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双重实现的。一方面需要他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既要在技术层面让主体熟悉技术、运用技术,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平等互动和主动表达,也需要在空间层面让主体增强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合理评价自我和定位自我,让网络社群接纳和认可自我,建构群体认同。
另一方面,要激发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潜能,培育自我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在他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的主客体的关系中确立的。我们谈人的主体性,其用意就在于‘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他自己’。通俗地说,就是以人性的方式和人道的方式认识人、对待人。”[7]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人回归其自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教育者合理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修正,让他们意识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相连,不断填充被自我否定的空间,摆脱对虚拟角色扮演的迷恋,回归真实的自我期待。在不断肯定和反思自我价值和意义中,促进主体性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二)加强主流价值观介入,促进自我价值实现
在多元文化充斥和价值选择爆炸的时代,个体的自我动机和欲望日渐多样化。受泛娱乐主义等思潮影响,在跟风心理误导下,“00后”大学生容易出现虚假性和肤浅化的自我认同,价值选择功利化和价值取向娱乐化。他们在探寻自我价值认同方面容易将人生理想僵化为他人的认同,形成讨好型人格,忽视自我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目标。“凡尔赛”文学更加暴露出个人道德框架的塌陷和意义感的迷失。但刨根到底,是由于他们在面对价值选择冲突时,逐渐降低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要化解自我价值认同困境,需要通过正确价值观引领和主流价值导向介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大学生的统一价值导向,引导为多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确定其统领地位,培养主体的集体性和增强自我的群体归属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功能和教化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建构主导型价值伦理。在处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时,要鼓励大学生将自我价值认同与社会价值融合,突出自我的社会价值,理性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价值关系,统一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引导大学生建构主导型价值伦理,并不意味着挟制他们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也不是要求消灭多元文化思潮,而是让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时,能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主张和伸张自我价值诉求。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借助“B站”、微信和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重视公共领域的价值培养,净化公共舆论生态,为大学生自我价值认同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选择“权威”,打通自媒体和传统媒体通道,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纳入到自我价值认同的图式中,通过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自我选择、自我反思和自我判断能力。在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中,自觉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成长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拓宽社会交往互动空间,确认自我方向感
自我认同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在自媒体场域,“00后”大学生在“我能成为谁”的问题上,容易受网络亚文化等不良思潮蛊惑,无法真正认知自我,辨别真伪和虚实,沉迷于虚假化和肤浅化的自我认同,狭隘化自我认同的方向感,阻碍自我认同的实现。自我认同不是一帆风顺的,针对“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要有效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需要介入到他们自我认同的各个阶段。
首先,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和充分挖掘自我个性和天赋,培养其创新能力,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刻意夸大他人对自我的认同,引导他们认清自我,精准定位自我。
其次,要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促进自我实现。要实现自我认同,“在马克思那里,本真性的理想是: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自我,而不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建构自我。”[8]一方面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拓宽社交范围,开展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的交往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社交恐惧障碍。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增进代际情感依赖,建立和谐友爱关系,营造民主和平等氛围。要转变教育场域的关系模式。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抑或是大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主体之间的交流应该强调理解和包容,而非控制和服从。自我与他人互动交往,要保证生活意义生成,在对话中统一自我,提升交往理性能力。
最后,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能力,培养其自我防范和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认同实现的关键在于学会正确处理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妥善调节在虚拟和现实场域中产生的角色转换冲突,有效化解自我需求和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自我和他我认同之间的问题,在解决矛盾和冲突中持续增强自我认同能力,确认自我的方向感,最终实现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