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难为”之因与“作为”之径

2022-11-24刘方林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乡土农村

文∣ 刘方林

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是指农村教师应具有教育教学所在地区或社区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地理景观与思想观念等六类乡土知识。[1]农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促进以乡土知识等为代表的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讲话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乡土知识等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为乡土知识能够影响并以一定方式进入学校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不仅关系到农村教师自身群体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对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弘扬与传承我国的传统地域文化。虽然我国陆续颁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项政策文件,传统文化的地位和重视程度状况有了一些改观。然而,乡土知识的价值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实际上,乡土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土优秀知识体系以及丰富多元的生存智慧,对于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他事物和谐共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由此观之,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有着当前与长远、实践与美好愿景的重要意蕴。然而,观照现实,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仍不免存在诸多问题,陷入了“难为”之境。

一、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难为”之因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发展能够在与社会、学校、农村教师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赢。然而,就现实而言,其在教育需要与教师愿景上遭遇着尴尬,呈现出“非主流”的难为之态。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其一,社会的顾虑与忽视。事实上,从整体而言,社会所认可的是科学知识,相对来说忽视处于比较弱势的乡土知识。具体到课程而言,从课程政策演进来看,我国的课程政策制定是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做出的考虑,宣扬的多是国家主导和主流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乡土知识、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相对来说比较弱化和衰落。正如纳西族学者杨福泉所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传承的忽视,加速了本土知识传承的衰落,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甚至逐渐忘记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我国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温铁军也曾呐喊:“完全搞制式教育是不行的,完全是标准化教材、标准化教学,在农村会水土不服,因为脱离了农村实际。”在如何解决制式教育时,他又谈道:“倘若要改变制式教育,当务之急是发动乡村教育,编写农村适用教材,对农民进行适合他留在本乡本土的教育,体现出中国农村教育要有乡土味,因此,乡村教师培训很重要。”[3]其二,农村学校的担忧。一是因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务必服务于学生升学的烦恼;二是若是忽视主流倡导的科学知识的教学可能带来的学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其三,农村教师的忧虑。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发展缺少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的保障,或者是相关教育政策法规没有与农村教师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没有落实到农村教师教育中;另一方面,相关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乡土文化的政策法规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化的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共同体”的机制,也没有配套有效的后勤保障机制。

由此而言,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是在社会、学校与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相互“拉扯”中陷入“难为”之地的。乡土知识教育中的社会与学校的顾虑及担忧折射出科学知识霸权主义在两者之间的博弈,而这种博弈又未能使农村教师知识体系得以走向乡土教育的和谐共进。实际上,针对上述问题,社会与相关教育政策机制未能起到“定心”之效。由此,来自社会、学校与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不得已而难为。

二、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作为”之径

要破解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难为”之态,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着眼于乡土文化与教育统筹的大局:政府应有的思维向度

首先,完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让乡村教师甘于奉献、扎根乡村。2015年6月1日,为了发展乡村教育,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明确了八方面的举措,其中提及要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引入不仅意味着一种视角的转换,它还为农村的乡土教育发展提供了路径。因此,把乡土文化与乡村教师发展深度融合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选择。乡土文化是本土性、区域性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支柱,以乡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健全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保障措施,消解农村教师充分发展乡土知识的后顾之忧。农村教师是传承和创新乡土知识的直接践行者,有关教育部门要切实关照农村教师的切身利益,可考虑基于乡土文化的场域为农村教师在乡土知识发展方面提供有效性指导与评价。

此外,要积极探索合理合情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更多的农村教师真正参与到促进乡土知识发展的工作中来。有关部门还应探索促进乡土知识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纵深化。事实上,农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的策略不仅包含职前、职中、职后三个环节,还包含以此为周期的循环提升。具体而言,可以将乡土知识纳入到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开展农村教师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资源的研修活动,增加乡土知识的培训。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深入探索乡土知识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真正把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来加以实施。

(二)保障乡土知识的持久有效运转:学校“乡土知识共同体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实际上,农村教师有效掌握乡土知识最终要借助于学校。首先,学校应树立合作共赢求发展的主动意识,为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有效发展构筑支持系统。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发展程度涉及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校应与教师就乡土知识加强协商与合作,不断化解学校教学中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为务实有效的合作途径,为乡土知识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系统。其次,打造学校特色,凝练提升兼容并包的学校文化,为农村教师发展乡土知识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学校乡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统筹为农村教师有效拥有乡土知识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学校鼓励教师掌握乡土知识资源最终带动的是整个学校乡土文化组合的优势。为此,农村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掌握乡土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的理念,确保拥有乡土知识的农村教师最大限度促进学校、乡村与学生的发展。最后,明确农村学校的使命与角色,为农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提供温暖的母体。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农村教师对于乡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然而较少运用在教学中,这与农村教师的教育资源开发能力与校本课程的探究能力有关。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农村教师深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努力促使农村教师将“生活中的乡土知识”转化为“教学文本的乡土知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知识,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更好地认同乡土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民间艺人或乡土专家走进课堂,促进农村教师与学生乡土技能的掌握运用。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的体育老师赖志刚曾谈到,为了让学生学好北泉板凳龙“非遗”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向当地北泉板凳龙舞传承人王文祥学习技艺,教师学会了,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将这项“非遗”项目加入体育课中,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学生都学会了这门传统技艺。[4]

(三)落实专业发展的需求:农村教师必须拥有的乡土情怀

考察当下的农村教师的实际生活,不难发现,较多的农村教师游离于农村的实际生活,处于农村“边缘人”的状态。因此,立足农村教师发展所需的乡土资源,以乡土知识的视角更能明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生存的乡土场域的紧密联系。有研究显示,原住民在其乡土所习得的认知技能,对其日后到主流社会求学,具有正面的影响,打破了过去认为原住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偏见。[5]

重视乡土教育的功效,要更加重视农村教师乡土知识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有效激发农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的自觉意识。乡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农村教师的自觉意识,而这需要以学校为代表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激发,如可以改革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活化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从调动农村教师参与乡土知识的积极性入手,逐渐培养他们的自觉参与意识,变农村教师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将极大地促进乡土知识目标的达成。[6]其次,要切实指导农村教师掌握与运用乡土知识。深刻把握掌握乡土知识的要义就是要把乡土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发展专业独特性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也是有效保存与活化乡土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之一。据此,乡土教育专家的培训、农村教育教研员的指导、民间艺人的示范等均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掌握。最后,农村教师要克服被动“服从需要”的认识误区,需要农村教师走出狭隘的专业发展的范式取向,拓宽自己专业发展的话语权,从自我发展的角度积极探寻参与乡土资源的意义,真正愿意并乐于参与乡土资源的开发,借此获得自身的发展。

总体而言,实现农村教师从“被动参与”乡土知识的尴尬现实到自愿自主开发乡土资源的应然回归,是乡土教育的应有之义。我国著名学者石中英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要将重建本土社会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这可以看作是陶先生对于农村教师的诸多希冀。因此,只有多方举措形成合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整体质量,才能最终推动乡土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农村教师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现实诉求。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乡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