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让读写深度融合
——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2022-11-24赵万文
文∣赵万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敏感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一提起作文学生就眉头紧锁、垂头丧气,习作变成了一件大难事。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随文练笔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有效形式。
一、现状:理清随文练笔的教学误区
当前,很多教师已经深知随文练笔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偏离文本,处理失当,不仅没有让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并进,反而挫伤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1.遍地开花,泛滥成灾
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地加入随文练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得到更大提升。但适量才是最恰当的,过度使用往往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有教师在教学《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就加入了三次练笔的活动:第一,当孙中山站起来提问时,同学们惊呆了,此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试着写一写;第二,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请将它写下来;第三,很多名人身上都有有趣但值得我们学习的小故事,请你制作名人趣事小卡片,与同学分享。这三个活动看似丰富多彩,实则过犹不及,是低效的。随文练笔绝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并不是每一个时机都适合,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活动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度,让阅读和写作能够同步进行,深度融合。
2.单纯模仿,千人一面
随文练笔强调的是在课堂上,让阅读与写作同时占有重要地位,让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往往重视对阅读内容的讲解,而轻视写作的作用,虽有随文练笔的形式,但是不注重写法的指导。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有教师出示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飘啊飘啊,飘来了秋天的凉爽。”在没有进行写法指导与语句比较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改变颜色和叶子,最终写出来的句子千篇一律,完全忽视了其中动词的妙用。因此,对于随文练笔,对于文章写法的讲解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对文章语句有充分的理解后再进行练写,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不明目标,揠苗助长
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采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但是教师在采用这一方式时经常所求过多,揠苗助长,忽视了学段的要求。比如在教学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有教师要求学生模仿文章语句来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二年级的学生尚处在写话阶段,这样的练笔要求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难度过大,很容易降低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因此,在选择随文练笔的教学形式时,除了要精选文本内容,做好写法指导以外,还需明确年段教学目标,明晰学情,做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收获写话的成功体验。
二、反思:明晰随文练笔的重要价值
“随文练笔”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契机进行写作训练,让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它紧紧抓住文本内容,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具有重大的价值。
首先,随文练笔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随文练笔,将学习从阅读引向写作。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方式,能让学生依托于文本快速习得写作的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而练笔却是一种外在表达,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用。
其次,随文练笔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小学阶段的儿童极具模仿力,这一阶段他们所学的知识和语言结构都能成为他们进步的阶梯。此时,教师通过随文练笔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脚手架,更能提升学习效率。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寻得随文练笔的合理时机,让练笔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那么就为学生的妙笔生花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再次,随文练笔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也能通过写作的途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向读学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着思考,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会得到更大提升。
三、出路:探寻随文练笔的指导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使用随文练笔,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入乎其内:扎根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佳载体。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文字,透过文本教师常常惊叹于作者文字的优美以及其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扎根于教材内容,抓住合理的课堂契机,让随文变得更加自然灵动。
1.寻文章空白处,想象补白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擅长在文字之中进行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当灵敏地捕捉到教材中的这些留白处,让留白不留空。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或加上动作提示语,或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或想象精彩的画面,这些都是给文章补白的好方法。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为例,“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句话,文章只用了寥寥数语写了边疆小学孩子下课嬉闹游戏的场景,学生读来意犹未尽。因此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想象一下那里的孩子下课时校园里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并用简单的话写一写。这个学习任务一下子就将遥远的边疆小学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既体会到边疆小学孩子的欢乐,也体会到由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组合起来的学校的特别之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边疆小学的喜爱。在这一案例中,笔者抓住了文本的一个简单画面来进行想象补白。但是,想象补白必须是由教学目标引领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走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它既是一次写作的训练,也是加深对文章理解的过程。
2.抓情感震撼点,我手写我心
部编版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叙事类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不断地给人震撼。在教学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创设丰富的情境,带领学生走入课文,体会人物所思所想,感受人物强烈的情感,而在学生情感震撼之处,教师及时让学生写作,写出人物的情感,那么写作也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文章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秋雨的美。在学生充分朗读体会后,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加入了一段秋天的视频,视频中有火红的枫叶、有金黄的麦浪、有层林尽染的山林,无一不展现了秋景的美丽。学生读了课文,看了视频,禁不住发出阵阵惊叹声,此时教师布置最后一个学习任务:将你看到的秋景用笔写下来。我手写我心,情感上最震撼的时刻,也是写作欲望最强的时刻,此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动笔书写,所写下来的就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是学生情感最直接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3.把握文眼,中心突破
文章的文眼指的是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意图、简洁凝练的中心句,它是我们阅读课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户,透过文眼我们能窥见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抓住这样的文眼,也就是找准了合适的契机,让学生的思维能从文本走向表达。笔者在教学《一块奶酪》一课时,课文言简意赅,情节清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读懂,因此在充分预习之后,笔者就抓住文章的中心人物“蚂蚁队长”,让学生以“我是蚂蚁队长,今天我们搬运奶酪时掉下了一点奶酪渣……”为开头写一写故事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以蚂蚁队长的身份将故事写完整,但是平铺直叙,缺少情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笔者就带领学生重点分析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体验它的纠结与犹豫,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很多学生就能够加入心理活动,展现蚂蚁队长的大公无私和关爱幼小的精神。抓住文章的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这样的文眼,从文眼入手,重点突破,随文练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二)出乎其外:迁移文本之外
教材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教师借助于文本学习语言,但是更需要跳出文本之外运用语言。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结构鲜明的文章,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应当将学习内容迁移至教材之外,让学生能够模仿使用语言。迁移至文本之外的随文练笔能激发起学生继续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将阅读与写作变为一种习惯,将运用语言变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1.从整体出发,模仿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模仿迁移,进行合理的随文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从整体出发,让学生对结构进行仿写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秋天的雨》这一课时,笔者在教学时也曾尝试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这篇课文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总分结构。全文由中心句引领,分不同层面进行描述,这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学生在掌握了这样的结构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仿写,所模仿的就是总分结构。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总起句,如“春天的大地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让学生以此为开头,分自然段描述春天不同地方或者不同事物美丽的颜色。这个随文练笔的方式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总分结构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当然,除了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等都可以作为全文仿写的重点。
2.从局部出发,句段仿写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语言丰富而富有美感。很多文章中出现了精彩的句段,可以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点进行随文练笔。这种练笔形式可以是仿照课文的某一个片段来写,如一处特别的场景、一场特殊的活动或是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等。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中,作者对珍珠鸟的外形有这样一段描述:“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这一段外形描写,作者准确地抓住了翠鸟颜色丰富的特点来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手法,然后出示了很多其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重要特点,并抓住一个重要特点进行模仿练习。向读学写,这样的方式就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3.从结尾出发,续编故事
很多叙事类的文章结尾是点睛之笔,言虽尽但意无穷,学生的思绪还在随着作者的文笔起伏,但文章却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对于这样的叙事性文章,续编故事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让学生的思绪不停下脚步,不断思索,想象放飞。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长越长,却也解决了很多小动物的麻烦。文章最后写到胡萝卜先生遇到了找不到晾衣绳的鸟妈妈,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此时文章却以一个省略号结束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接着往下思考胡萝卜先生这一次遇到鸟妈妈会怎么做。紧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象:接下来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有了对前面文章的阅读,再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兴趣高涨,兴奋不已。此时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与画面写下来,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能展现学生对胡萝卜先生的独特认识,是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绝佳时机。
随文练笔,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关注文本结构,理解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的体现,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良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设定,谨慎取舍,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方能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让课堂之上开出阅读与写作的并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