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2022-11-24王振威

新课程 2022年28期
关键词:技巧互联网+课文

王振威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下南小学,甘肃 庆阳)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朗读教学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朗读教学是一个手脑并用的学习过程,在朗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朗读并非简单地念课文,是需要学生发音清楚、声调正确并饱含情感地进行课文朗读,要通过停顿、声调的高低来体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结合“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教师虽然会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但阅读后剩余的部分只是由教师讲解相关内容;二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机会较少,仅仅完成了“例行性”教学,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思考与感悟,教学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学生朗读兴趣不高

对于小学五年级这样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语文课文朗读兴趣不高,甚至没有朗读兴趣,这就直接导致朗读教学无法顺利落实,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但他们毕竟还是小学生,教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如鼓励、夸奖等,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渐高涨,而不是仅硬性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朗读过后直接进入知识讲解阶段,没有任何的评语,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朗读没有意义”的想法,进而影响对其朗读兴趣的培养。

(三)朗读过于表面化

朗读并非只是念课文,而且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仅投入感情,而没有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也无法发挥朗读教学的价值作用。开展朗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而目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仅是为了朗读课文,可见表面化、形式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朗读技巧掌握得不牢靠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朗读技巧的讲解,学生也缺乏有用的朗读技巧。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无法把控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也无法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转变等,这些问题都给朗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朗读技巧,学生很难进入文章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维的发展。另外,有些朗读技巧太抽象,这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朗读技巧掌握不到位,直接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讲解朗读技巧,提高学生朗读体验

朗读技巧既是朗读教学的基础,也是保障朗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朗读教学。如可以利用“录音”功能,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录音,随后将录音播放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寻找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师恩难忘》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文章,并借助多媒体的录音功能录制学生的朗读过程,朗读后,在听录音的同时找出发音不清楚、声调不正确等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问题,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下一轮朗读,多次朗读对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师恩难忘》是一篇描写教师的文章,其中有很多内容都蕴藏了丰富的情感且语句优美,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意识到文章的这一特性,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更高效地进行语文阅读。另外,在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细节,如故事场景、语言形态等,只有掌握了细节才能深入地挖掘文章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此之后,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在线朗读《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让学生从中学习更多的朗读技巧。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通过录音或视频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朗读的认识,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朗读技巧,增强朗读体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二)讲解重点知识,提高朗读效果

知识点的掌握是朗读小学语文课文的前提,学生只有对这篇课文有了充足的了解,并掌握文章的思想与内涵,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文章想要传达的内容,才能达到显著的朗读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讲解文章的重点知识,借助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资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做出正确的指导,有利于推动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善于挖掘互联网资源,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材料,包括内容理解、字词发音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确保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特点,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将文章的抽象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将其简单化,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这些内容,既可以强化学生理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文章朗读奠定基础,确保学习质量,提高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要理解文章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在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更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三)发挥朗读示范作用,提高学生朗读素质

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示范作用,通过示范推动学生朗读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借助多媒体提前将要学习的文章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并通过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在正式讲解前为学生播放,学生会在教师的感染下模仿教师的朗读声调、情感、语气等,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素质。例如,在《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与课文相呼应的音频或配乐,在音乐的衬托下进行课文朗读。首先,在配乐或音频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更快地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结构进行分段朗读,发挥朗读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文章内容,提高朗读水平。整个朗读可以划分为两大内容:第一部分为叙述部分,“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通过文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部分为哲理部分,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继续进行后面文章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人生哲理等,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结合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实现其朗读素质的提升。

(四)课堂形式多样化,提高朗读水平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朗读教学。其中,“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将教学内容通过音乐、语言、实物等进行真实呈现,让学生可以在这一情境中体会作者当下的环境、感情与思想。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下,静态的教学知识可以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态内容,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对于学生来讲,音乐比起文字来讲更易增强内心体验,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一。音乐在朗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引发情感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音乐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欣赏的过程中体会朗读的魅力,在浓浓的朗读氛围中喜欢上朗读。例如,除课本教材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纸船》,这是一篇描写母亲,表达作者思念母亲的文章。学生在首次朗读的过程中并不能与作者达成共识,也无法感受作者思念母亲的情感,所以往往仅以平淡的语调进行朗读,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选择与文章内容相符的音乐如《二泉映月》营造朗读氛围,在音乐的铺垫下,学生会逐渐感受到音乐的悲伤,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会以缓慢的语调朗读文章,会逐渐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在音乐与文章的深度融合下,学生也可以站在作者对母亲的角度来体会文章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对这一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主要讲述了我国圆明园被外国侵略者破坏的故事,这是一篇相对沉重、悲伤的文章,在音乐的选择上也要与这一情感相对应。而在学习《草原》这一课时,由于文章内容相对轻松、自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关草原或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辽阔与自由自在。通过音乐与内容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文章内容,在音乐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在浓厚的朗读氛围中提高朗读感受,进而提高朗读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供图片材料,强化学生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起抽象逻辑思维,他们更善于运用自身的具体形象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学生普遍会利用形象思维进行写作、识字、阅读等,可见,形象思维在学生发展道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通过锻炼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片资料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启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情境。例如,在《慈母情深》这一文章的讲解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语调、朗读情感发现,从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并不能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主要是因为文章的创作年代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一时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无法体会到“一元五角钱”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来之不易与重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六十年代初的生活背景,并下载与文章有关的图片资料如“龟裂的手”等,将这些不易理解的文字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快、更深刻地理解那一年代母亲的辛苦,也会真正体会到“慈母情深”的含义。在这些图片资料的展现下,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的慈爱,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培养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图片可以直观地将文章内容展现出来,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时代背景,是调动学生情绪、强化学生理解的有效方式。

3.借助影视材料,增强朗读的画面感

画面感主要是指听众通过朗读者的朗读可以将这些文字内容通过画面呈现出来。想要实现这一目的,朗读者应具备构建画面的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下载相关影视材料,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可以联想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观看《英雄儿女》等类似的影片,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其次,在正式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抗美援朝》等电影片段,学生通过观看影视材料可以体会到民族英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联想到先前所观看的英雄事迹,这些画面也会一幕幕映入眼帘,通过情感的调动学生会涌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归属感。通过影视材料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画面感,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朗读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音乐、影视材料、图片等构建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朗读,进一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技巧互联网+课文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端午节的来历
提问的技巧
背课文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