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儒学发展问题探析*
2022-11-24白莹
白 莹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1)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两个部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曾经长期居于思想主导地位,如今儒家思想中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还对东亚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与发扬中国优秀儒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建构和谐社会和塑造民族精神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同时,儒学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逐渐从尖锐碰撞走向缓慢融合,相融相生已然形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儒学要合理运用多种途径,焕发新生机,实现其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被引进中国,与长期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学之间产生冲突、摩擦与碰撞,而两者的最终融合既是新时代传统儒学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传统儒学只有实现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去除自身糟粕,顺应时代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现代化转型,取得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扎根于中国古老文明的土壤,汲取中国优秀文化作为养分,充分运用传统儒学的人文智慧,发挥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一)马克思主义为儒学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传统儒学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史书上既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有过晦暗的时刻。从被送上神坛接受世人膜拜,到被指为封建迷信打落神坛,传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载沉载浮。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两次“批孔”运动,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到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已经逐渐能够从情感认同和理性分析的角度辩证看待儒学,正视传统儒学中的积极部分。儒学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了新发展和新突破,儒学不仅仅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养分,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能为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平衡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传统儒学就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尽快完成现代化转型的任务,时刻注意文化内容必须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合理性地弘扬,使儒家文化符合马克思中国化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个性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为儒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引领儒学发展成为民主科学、大众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学传统中的封建等级观念,“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观念压制人欲,束缚人性,而马克思主义截然相反,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任务,为儒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儒学发展不会偏离正确的社会主义轨道。现代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高涨,民众越发踊跃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克服传统儒学中的封建迷信腐朽消极的内容,批判性继承儒学文化,把儒学文化精髓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顺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儒学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内在动力
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既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又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儒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活动,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对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塑造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把握儒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命脉这一本质特征,积极吸纳优秀儒家文化元素,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个性。
儒学对解决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自从孔子奠定儒学的理论基础,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儒者的阐明与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学价值观的观念体系。[1]儒学文化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人伦观念和自我身心文化对于当今人民素质教育的提升有重要启发;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贡献,促成了传统优良价值观的回归,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儒学早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准则,对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人价值导向具有启示作用,指示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儒学的和谐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现实矛盾;此外,儒家治道传统立足于中华文明,蕴含丰富的治理价值与治理经验。[2]儒学的治道思想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公共治理构建一个统一的价值基础,尊重民意诉求改进公共治理方式,对治理者的道德与责任进行合理界定;儒学包含着治国理政的思想与丰富的政治智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有借鉴之义;新时代合理运用治道思想中的治理精神、治理目标、治理制度,既是立足于本国实际,又符合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儒学文化作为滋养,从儒学精髓中汲取养分,凝心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思想认同,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增添更多的个性特质,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和本土化。
二、儒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发展途径
如果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就要对儒学发展提出更明确的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取舍,做到去伪存真,披沙拣金,因利乘便,增强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深入挖掘儒学文化蕴涵的人文观和道德观,结合时代背景推动儒学文化创新,向世界展现中国儒学的独特魅力。
(一)不忘本来,坚守核心
儒学的精髓即是儒学的“根”和“本”,坚守儒学核心价值能避免儒学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传承核心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儒学文化,承认儒学的内在缺陷,去除落后的部分,发扬先进的部分。另一方面要避免无限制地批判使儒学文化偏离原有的轨道,丧失了基本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便强调“民贵君轻”和“君舟民水”的思想,这一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中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存在共通之处,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各种惠民政策的诞生正是贯彻这一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这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相呼应,生态文明建设正蕴含着这样深刻的儒学智慧,此类可以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儒学核心价值理论数不胜数,儒学文化是千年历史的积淀,有着光明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儒学新发展要保留儒学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中国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中国文化建设的底气。
(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儒学文化的创新可以使儒学思想更好地与时代相结合,既能防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又能弘扬新时代的中国风貌,推进儒学为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作用。
对待儒学文化要在扬弃中继承,并进一步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创新是文化散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儒学中优秀文化进行激活与创新,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通过与时代结合,对儒学等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理论体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直接创新。[4]儒学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被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而现代中国是人民自由解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因此,为了防止儒学因与时代脱节而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必须对儒学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对儒学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创新,彰显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
(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随着中国的国力愈来愈强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掀起了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浪潮,以儒学为首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为适应时代需求,推动儒学走向全世界,儒学的传播不仅仅要注重规模大小,也要注意提升质量,以孔子学院、一带一路为鉴,搭建起更加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力量参与到儒学文化传播中去,拓展传播范围,加强传播力度。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儒学国际传播的内涵,使儒学传播更专业化,满足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渴求。
在儒学向外推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对文化产品的精心设计,打造有内涵、有底蕴、有共鸣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还要对儒学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完善与外国优秀文化的对话交流机制,破除文化交流的壁垒,在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让外国人不仅能听得到中国故事,看得懂中国文化,还学得透中国精神。为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本国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内涵。最后,要注重发挥儒学思想的引领作用,彰显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积极倡导“以和为贵”,在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追求和谐与和平,和平理念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外交往的一贯主张,儒学文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搭建了一道坚固的桥梁。要加强调研,强调儒学文化大胆走出国门的重要性,让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要走深走实。[5]
(四)交流互鉴,博采众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儒学为中心,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儒学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华文明的继承延续,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蓬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儒学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需要积极地吸纳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做到以己为主,为己所用,寻找文化共通点,丰富自身内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又有丰厚的儒学精神作为文化底蕴,在世界文化之林里结下累累硕果。有能力则更应有大国担当,儒学担负着发扬中华文化和发展世界文明的历史重任,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清先进文化方向,激发文化潜能,注重包纳多样,以保证儒学的生机与活力。儒学中的生态观,对呼吁全世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共建绿色美好家园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儒学中的和谐社会理念对于呼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先进的引导作用;儒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道德理念对人类共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综上所述,儒学越来越契合世界人民的精神需求,越来越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世界发展潮流,在全球多元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儒学是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平衡的重要一环。
三、儒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意义
(一)儒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新青年的精神养料
中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预备军,青年的奋进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动力支撑,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息息相通、一脉相承,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断接收以儒学为代表的思想文化的涵养。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西方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流入中国校园,给我国社会正义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巨大冲击,青年的辨别能力有所欠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容易埋下隐患,对青年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阻力。在此背景下,辩证发展儒学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既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能借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青年。
(二)儒学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源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儒学文化中对自然万物的看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谋而合,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中庸》中曾提到“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其中的“尽物之性”就是指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万物才能欣欣向荣。生物多样性是使地球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是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金山银山抵不过绿水青山,为实现儒学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构建一个宁静、清洁和美丽的自然环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三)儒学事业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灵魂工程
伟大文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内容最博大、也是影响力最深远持久的文化,传承发展儒学事业和重塑儒学社会价值是完成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性和灵魂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既要吸收外来,也要做到不忘本来,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作为支撑的精神力量,就无法自立自强,同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事业如果脱离了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支撑,就注定只能是南柯一梦。新时代背景下,儒学的新发展不仅能够促成优良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为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方案,还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学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