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以杜甫《阁夜》为例
2022-11-24冯柄勋
冯柄勋
(庆阳第一中学 甘肃 庆阳 745000)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与实施方案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最大特点,设计学习任务群“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这些要求正是对现在语文教学现状深入调查和反思之后才提出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剖析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专题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课标中还提到必修阶段学生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的要求。而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应运而生,恰是针对这些问题的能够很好解决的方案之一。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和以往单篇阅读相比较,在促进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增加师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筛选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等方面更有价值。而高中生的阅读积累、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习惯相较于初中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高中生心理成熟程度和知识系统化的需要,所以高中阶段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在主客观条件上也更为成熟,其实施价值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正是由于群文阅读的这些价值,它也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议题的确定、文本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教与学的评价上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以施教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阁夜》一诗使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探究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确定开放性的议题
议题的确定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确定议题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置环节,但是却是整个教学过程最为核心的步骤,教学要围绕这个议题来展开,议题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何确定议题,首先就要教师明确通过此次群文阅读的设计,希望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为: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性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12个方面。这12个方面也是指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也就是说,确定议题就要明确,希望学生在哪方面有所收获和成长。并且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是简单的预设答案,把学生的思路拨到教师预设的方向上来。那样做,就难以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地参与进来,整个过程中会丧失很多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机会。开放性,主要指议题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还能生发出新的话题。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所选杜甫《阁夜》一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西阁时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了很多首杜甫的诗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杜甫的价值取向都非常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通过吟咏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情感。杜甫一生的主线都是颠沛流离,尤其是到晚年寓居夔州时期,更是累积了一生的凄苦。当时正值西川军阀混战和吐蕃入侵之际,民不聊生。诗歌首联写在一个不眠之夜诗人登上西阁看到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岁月如梭又天涯飘零的慨叹。但是这种悲凉还不是老杜最为难过的,最让他难过的是接下来所抒写的“五更鼓角”、“野哭千家”、“夷歌数处”等,以声音来表达的对百姓苦难关切的情感,才更为让诗人悲伤。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难,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老杜的情怀。但是老杜的诗歌不仅让学生对其描述内容感同身受,更有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意义。杜甫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去理解和传承这种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杜甫早年就发下“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愿望,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得志去施展抱负,反倒穷愁潦倒,颠沛一世。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那“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的初心更甚,为中华文明史上增添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文符号,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教师设置一个开放的议题,“失意事来,如何处之?”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述“失意”后的内容和情感的,学生从自己所学所知可以筛选很多素材,而且作为高中生,对人生的思考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刻性。也愿意去探究这些人生终极的问题。这样的议题,既能联系古今,又能结合现实,学生有兴趣去思考和探究。而“教学目标是在议题被思考、被讨论、被解答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2]
2.选择互通互补的文本
“文本是围绕议题选择的,它是议题的支撑,没有文本,议题就没有了讨论的素材和依据。”[3]群文阅读教学中,所选文本一定要与议题高度契合,才能让教学顺利进行,从而达成目标。选择文本还要注意其互补性,围绕议题的选文,不仅要有共性之处,还要有互为参照的互补性。通过互补性文本之间的比较才能让议题的探究深入下去。在选择文本时候,教师还是要以教材为主。“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单片阅读”教学的补充,并非替代。语文教材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群文阅读”的选文上,充分考虑选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根据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文本进行重组和深度挖掘。即使之前已经学过的篇目还可以从全新的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文本解读的多角度。当然,补充一些课外文本,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拓宽学生视野。文本选择上还有特别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简单和难度大的文本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适当地给一些略高于学生现阶段理解能力的文本,既能带给学生挑战,还不至于让学生畏难而浅尝辄止。
纵观中国文学史,描写失意后的生活和理想的诗作特别多。每一个不如意的诗人创作的诗歌,大都切入这个话题。单就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册所选诗歌,就能找出此类题材的有多篇,如鲍照《拟行路难》、陆游《书愤》、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岳阳楼》等篇目。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更有屈原《离骚》、白居易《琵琶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目也指涉这个议题。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则有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李白《行路难(其一)》等篇目。仅仅就教材选文,围绕这个议题,可以从以上篇目入手。但是考虑文本的互补性,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就非常典型,鲍诗低沉哀怨,李白的则激昂向上。另外,考虑,议题的开放可探究性,选择不同时代的作品还能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同时,领略时代特色对诗人创作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选定文本为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鲍照《拟行路难》、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李白《行路难(其一)》和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教材文本《阁夜》共四篇。
“群文阅读”教学选取的文本,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有目的的整合。一定是遵循围绕议题、教材为主、互通互补、难度适宜等原则来展开的。
3.交流分享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等过程获取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要求在短时间内阅读分析多个文本,进一步探究议题。如果由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兴趣不浓;让学生独立探究,时间和认知度局限性,会致使结果不理想。所以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开展学生的自主交流和互助探究,鼓励学生交流分享,不急于评价,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使用学生猜想、求证、探究与创新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预习阶段,可以给学生提供议题,让学生去猜想,去搜集相关资料,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课堂充满期待,还能讲预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升探究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更要提供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对于被郭沫若题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诗圣杜甫的诗歌学生非常熟悉,对它的经历也不陌生。在授课之前,将议题下发给学生去预习——“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失意的,从我们所学过和大家课外学习过的杜甫的诗作,看看杜甫在失意的时候,有没有失落而一蹶不振?其他诗人面对失意有事怎么做的呢?”这个议题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查,课前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学生会谈到之前学过杜甫的诗歌作品,明白杜甫的选择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集中写照,更是历来国人追寻的典范。但是联系到鲍照的《拟行路难》中失意时“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无奈和愤懑,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苏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虽处逆境然保持高洁的心性,学生就会探究一条文人失意时的态度主线——失意而不失志。除了所选四首诗歌之外,学生还会提供其他诗歌作为例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议题的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还能生成新的话题。深入研究这个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不同时代诗人面对失意的处置方式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比如,鲍照身处南北朝时期,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主要生活时间为盛唐和中唐时期,苏轼则是北宋党锢之祸时期。学生就会思考不同时代对诗人的选择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去探究每个时代的特征,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上品无寒门”的现状是靠个人很难改变的,所以才有鲍照郁郁不得志,又不能有所作为的愤慨。盛唐时期,国运强盛,政治开明,带给每个人内心无比的自信,才让诗人们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感动。中唐时期,经历安史之乱,国势衰微,政治上也渐趋专制,“野无遗贤”的荒谬之事也能发生在那个时代,诗人杜甫从一个信心满满的青年,变成了饱经风霜的老者,也无法发挥才能。而北宋党争时期,政治更加混乱,变法派和保守派轮番主政,让坚持自我的苏轼屡遭贬谪,遭受磨难。通过这个梳理,学生会发现,在外部环境不友好的时候,还能保持自身高洁,甚至依然忧国忧民,更显难能可贵。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结合具体诗作,促成学生理解和形成不论处境顺逆都能保持独立人格和心系家国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能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实现。
4.多元化的师生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及时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后评价应该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自我反思,通过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反馈等情况及时进行思索,反思选文是否合理,议题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是否流于形式,设计的问题是否起到了有效引导的作用,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成……通过这些反思,教师才能进一步调整思路,完善教学,逐渐进步。其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有多种方式。“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评价植入在课堂中。比如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及时教学的环节也是评价的方式,但是不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收集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思考到的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交给教师,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予以解答和反馈。还可以拓展文本测试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布置小作文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声,既能起到评价的作用,还能强化教学成果。这四首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后,学生交上来自己的小作文,能够触及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对今后人生的规划,做到失意不失志。有学生写到,“将来的人生境遇,现在很难预测,处顺境则更是要发挥自己的价值,处逆境也绝不消沉,像桑迪亚哥一样虽然可能面对一次失败,但绝不向命运低头。奋斗不止才是活着的意义。”还有学生写到,“我一直想,人生的终极好像就是悲凉,人生的意义好像是就是虚无,有时候真的很迷茫,不知道我要何去何从,通过对这四首诗的学习,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不是仅仅只有一功名富贵的路,对个体生命、独立人格的孜孜追求或许才是人生的意义。”通过及时的评价,不仅能发现教学的问题,也能发现学生的成长,更能让教者收获成就感,不断学习进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断努力。
通过施教杜甫《阁夜》一诗时采用“1+X”的群文阅读方式,把《阁夜》作为基础文本,再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思考希望通过这几篇群文都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哪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才能确定具有开放性的议题,只有开放性强的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兴趣真实参与进去。在确定议题的同时也能够选择最为合理的兼具互通和互补性的文本。议题和文本应是相辅相成的,文本的选择依据议题,议题的展开需要对文本进行挖掘。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议题应该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时,鼓励交流的时候质疑,再适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生成的新话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和提高其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课堂上和课后的多元化的及时评价,让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也更能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