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2022-11-24吴军
吴 军
(昆山市第二中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差异化教学是针对我们长期存在的“一刀切、大统一”的教学模式弊端提出来的,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发展自己,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优势、不足、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实际的需求,改变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内部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差异;学习兴趣、态度、个性及认知风格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记忆和理解的差异;语言和数理的差异;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差异等等。这两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如果选择单一的教学策略,很有可能会顾此失彼,导致教学失败。所以面对这些差异的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客观看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增强信息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这些差异,有效实施差异教学,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1.了解学生、预测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为主。要想良好的实施差异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可以提前通过谈话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相应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学生的差异。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大家小学信息技术课上都学了哪些内容?(2)大家平时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是多少?(3)大家使用计算机做什么?”
第一个问题主要想了解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一般学习态度良好的学生至少可以说出一些学过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反之,学生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回答。第二、第三个问题主要是要了解学生操作计算机的熟练度以及目的,推测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这种在正式上课之前的一些简短小问题就可以折射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就可以根据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根据上述问题的答案,可以推断出哪些学生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计算机熟练度低的、使用计算机目的不单纯的,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对于学生个体内部差异,因为涉及到每一学生的个人隐私,可以使用材料分析法来分析个体内部差异。在接手一个班级后可以向班主任老师要一份入学成绩单,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查看学生成长记录袋,综合分析出学生个体内部差异。例如:学生文理偏科,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之间的强弱差异;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之间的差异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总结出每一位学生擅长领域以及薄弱环节,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的锻炼。
2.结合差异,分组教学
在差异化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同的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基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一现象不仅是因学生自身能力造成,同时也是教学模式不恰当导致学生发展情况相差较多。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采取布置不同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不觉得吃力的同时发展自身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理论知识和操作两方面进行分层任务设计,教师可以设计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及开放任务,运用这样逐渐增加难度的任务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教师在已经了解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体内部的差异后,就应该制定合理的差异化教学。根据笔者经验,差异化教学法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
(1)同质分组:将一些知识水平高低,技能技巧能力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主要是分成A、B、C三个组,然后根据各层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以任务驱动法为原则,设置符合每一层学生特点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进度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层的学生均得到良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VB循环结构时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根据教师操作,模仿完成1至100的总和。
任务二: 使用循环结构完成1至100中偶数的和(直接从2开始至100结束)。
任务三:使用循环结构完成1到100中素数的和(素数:只能被1或者本身整除的数)
三个任务难度依次递增。针对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弱、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甚至此前从未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知识一窍不通,在操作方面更是有很大的缺陷。要求他们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以及能够按部就班模仿教师的操作,完成任务一。达到“巩固基础,模仿提高”的目的。有的同学动手能力比较强,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学习习惯较差,对知识的求知欲不强,无法主动探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适当的引导完成任务二,达到“思路清晰,循序渐进”的目的。任务三的内容涉及到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混合使用,主要针对班级中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复杂的任务中,学会程序结构的搭配使用,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综合能力,达到“熟练基础,迁移运用”的目的。通过这三层设置不同教学方法和任务,使得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收益,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2)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组,每组人员能力各不相同,但是各有特长。在课堂教学中,异质分组往往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形成每一位学生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例如:在七年级的演示文稿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我的家乡——昆山”的 演示文稿,并且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演示文稿要求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素材。教师分组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擅长的领域不同进行搭档分组。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拍照、有的学生对文字的编辑和语言组织能力较强、有的具有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力、有的是朗诵和演讲的小能手,还有的能够熟练掌握wps演示文稿这个软件。分组完成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努力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实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提高自己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遇到问题,此时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3.综合评价,张扬个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没有教学目标的评价只是一纸空谈。差异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的综合性评价,不能单纯进行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为人处世,举止谈吐等,达到有效的形成性评价。评价时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在课堂中要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及时以鼓励的形式进行简单评价,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案例一:张某某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每次只能模仿教师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困难,更谈不上创新,任务完成率也不高。在一节图片合成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完成了一张图片的抠图操作以及合并,对于他的进步,笔者给予了及时的表扬。通过这次表扬提高了他的信心,在他心里面自己的作品是被老师认可的,内心产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在以来的信息技术课上,他的任务完成率提高了很多。
案例二:李某某同学是班级中信息技术水平很高,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她在小组中属于操作熟练且创造性很强的学生。她不但能够很快完成任务,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创新,迸发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她还经常帮助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耐心讲解。所以,在对她评价的时候,应当给予肯定的,不单单是学习方面,还有做人方面。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会知识技能,而却要学会做人做事。这也是符合我们四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结束语
差异化教学法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在差异化教学中也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胜负欲,使不用层次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在通过不同层次互帮互助过程中,能够实现共同提高。教师则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尊重给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展开合理的分层,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自我的提升,使差异化教学效果运用到最大化。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关注学生差异以及个体内部差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汲取到适合自己的知识,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