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理论逻辑
2022-11-24张峰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国内外对海洋权益、海洋强国理论、海洋观等问题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著作中对海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著作有专著如《资本论》《反杜论林》《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分析》《奥地利的海外贸易》等,有为百科全书写的词条如“海军”等,有为报纸写的时评如《时评。1850年1-2月》等,甚至还有与朋友或家人的通信。这些分析虽然是分散的,但却是深刻、全面而且科学的。近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海洋思想也逐渐引起学界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出版了一本专著(1)代表性论文有:张峰.马克思恩格斯海权思想的脉络体系及其现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29-37;张峰.马克思主义海权思想与马汉海权论的比较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2(6):80-88;林建华.全球化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海权思想评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4):441-445;李映红.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及其当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J].2020(11):48-54;王小龙.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海洋观:世界历史中的海洋与国运,太平洋学报[J].2015(7):89-99.专著有:张峰.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理论与海洋强国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然而,目前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理论基础研究仍然欠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海洋的论述不是仅仅描述海洋这一自然现象,而且基于他们深厚的哲学功底,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世界市场理论,认为海洋在分工与市场化的相互促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交往理论,认为海洋在国际文明交流和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本逻辑理论,认为资本增殖的内在动力,海洋在生产力发展、扩大市场规模,以获得更多利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化理论,认为海洋促进了全球化的形成。
一、世界市场理论:海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分工与市场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于分析新航线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航线开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潜在的世界市场,市场扩大产生新的消费需求,需求刺激扩大生产规模,规模扩大导致利润增加,利润又刺激工业革命的发展。反过来,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能力越来越强,要求开辟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的市场。海洋则起到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海上运输通道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海洋问题时经常运用分工与市场化相互促进的理论。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分工与市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分工是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越细密,生产力水平越高,生产的规模越大越需要广阔的市场。反之,一项分工产生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产品卖不出去,换不回货币,就无法购买下一阶段的生产资料,无法开启再生产过程。若该商品没有市场价值,该项分工没有经济效益,从而最终消失,这是一种市场规模不大与生产规模不得不缩减之间的恶性循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是为了交换,所以分工的发展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要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1]16。而如果一项新的分工出现后,市场需求很大,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提高,生产利润高,刺激该项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改进技术,从而形成分工进一步细化,这是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与市场不断扩张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新航线开辟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新航线开辟以来,通过海运把东西方之间联系在一起,把原来孤立的市场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市场规模,西方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由于市场一下子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商品价格提高,利润增大,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先进的设备,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诱发了工业革命爆发,而在殖民地的掠夺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工业革命本质是分工发展的过程,新航线开辟本质是市场扩大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用来制造原动机的庞大机器才产生出来。”[2]441工业革命和新航线开辟相互刺激,形成分工进步和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而在分工和市场化之间的枢纽则是交通运输的改善。生产能力的提高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便商品快速、便宜地运送到市场。工业革命产生的蒸汽机运用到车上创造出了火车,运用到船上发明了轮船,产生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在陆上火车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从全球来看轮船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海运的速度。“良好的道路、运河或可通航河流,由于减少运输费用,使僻远地方与都会附近地方,更接近于同一水平。所以,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1]141。
(三)海运促进国际分工,海洋把世界各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市场
从分工看,最初的分工是国内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工。随着海运业发展,海洋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历史。“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566。分工突破了国内的范围,形成国际分工。从市场看,最初占领的是国内市场,海运是一种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方式,随着海运业的发展,海洋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扩展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4]35。海洋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交往理论:海洋促进世界交往与文明传播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交往的扩大,交往的扩大有利于文明的进步与弘扬,交往进步与文明弘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工业革命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范畴,而新航线开辟带动的交通运输革命属于交往扩展的范畴。交往与文明进步相互促进,推动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新航线开辟扩大了交往范围,形成了世界交往,交往范围扩大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交流与融合,而海洋起到交往桥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海洋时,大量运用世界交往理论。世界交往理论是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重要工具。
(一)交往与文明发展是对立统一关系
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往来,交往与文明的创新、保存和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交往不仅包括物质的交往,也包括精神的交往、社会的交往、文化的交往、政治的交往、生态的交往,是全方位的交往。分工理论主要从经济方面分析海洋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交往理论则可以全方位地分析海洋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文明交流与融合过程的作用。交往范围如果过小,被人们接受认可的范围小,这样的文明成果不容易弘扬发展。甚至可能因为偶然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战争等因素而导致该项文明成果被彻底清除,从而后来的人们不得不从“零”开始,花大量时间进行探索、积累。而如果交往范围大,文明成果接触到的人多、受益的人多,文明成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所接受,有利于文明成果的弘扬,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传承,甚至有利于文明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保障”[3]559-560。
(二)新航线开辟扩展交往的范围,促进文明进步,形成世界历史,推动世界交往
新航线开辟后,海洋扩展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人们交往的内容和深度不断拓展,从而形成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在内的全方位的交往,而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是重要的交往中介。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过去各个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国别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方位的全球化日益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540-541。
(三)世界交往越发展,海洋在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从经济上看来,国际经济交往推动形成了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从政治上看,国际政治交往推动形成了国际政治,出现了国际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进而促进形成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从文化上看,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世界名著、世界文学;从社会问题看,国际社会交往推动出现了国际社会问题,如国际移民、国际安全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等;从生态问题看,由于空气的流动性、水特别是海水的流动性,出现了国际生态问题,如世界气候治理问题、海洋污染治理问题等。
三、资本逻辑理论:不断增殖需要利用海运扩大市场
资本的逻辑在于增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以获得更多利润,生产扩大要求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和范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以上,要运用海洋作为运输渠道,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资本逻辑是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重要方法。
(一)资本的逻辑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逻辑、赚钱的逻辑。“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5]。如果不赚钱,资本家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甚至会成为无产者。为了赚钱,获得利润,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地改进技术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以赚取更多利润。
(二)扩大生产规模要求不断扩大市场
竞争压力要求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这一方面具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售价,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具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工人的工资压榨到最低,造成工人贫困的积累,生产不断增长,但人们的消费没有相应地增加。生产盲目扩大,当扩大到一定阶段,超出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会造成经济危机。资本扩大生产的逻辑,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先把国内,再把整个世界都当作市场范围。由于资本的逻辑,形成了世界市场,海洋在世界市场的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6]。
(三)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最终扩大到把整个地球作为市场
生产规模扩大后,需要有相应市场,因此,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一方面,扩大市场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千方百计鼓励消费者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世界市场、国际市场。否则,如果生产规模小,赚取的利润就少;如果技术不先进,就缺乏竞争优势,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如果市场小,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投资的资本收不回来,就无法进行再生产,企业就可能倒闭,资本家失去了资本就会成为无产阶级,因此市场的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范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7]。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海运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工业比任何其他工业更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也更依赖于航海业”[2]551。资本逻辑是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世界市场的动力,而海洋在生产地和销售市场中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四、全球化理论:海洋是全球化时代的枢纽
新航线的开辟打开了国际交往的大门,推动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发展,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地球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依赖日益增强,形成了经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命运日益相联,日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代替了。”[4]35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全球化的论述是和海洋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海洋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进一步提高,就没有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动植物的全球化
随着地理大发现,新大陆上的动植物传播到了旧大陆,而旧大陆上的动植物也传播到了新大陆,促进了动植物的全球化。各地都有一些原生的动植物,一些动植物生存能力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地理大发现之后,这些动植物被带到了世界各地。一些动植物生存能力没那么强,但是也可以在差不多纬度、差不多环境的条件下生存。这样,新旧大陆之间,通过海运进行了动植物物种的交流。“在物质交流方面,旧大陆的家畜、家禽、谷物、苹果进入了美洲、澳洲,美洲的农作物也广泛移植于旧大陆和澳洲。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可可、中国的茶叶由此成为‘世界饮料’,印度、南洋的香料亦普及为大众调料”[8]。许多旧大陆的动植物品种也来到新大陆,丰富了新大陆的物种。当然也有许多病菌、病毒也来到了新大陆,给没有对病毒产生抵抗力的新大陆的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
(二)生产走向全球化
资本的目的是赚钱,总是希望寻找成本洼地,各国利用自身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先是产业间的国际分工,现在又发展为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他们敏锐地注意到形成了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为其他国家提供工业品,而其他国家向英国出品原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便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地区。”[2]519
(三)消费走向全球化
人们具有交换、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倾向。市场越大,产品越丰富,越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海运运输成本的降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能够进口越来越多的外国的产品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4]35。
(四)交通运输的全球化
交通运输业连接着原料地和生产地,连接着生产地和消费地,交通运输业越发达,越有利于商品的交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过程的产品能够以什么样的速度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另一个过程,取决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9]商品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换速度的加快,有利于再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全球化形成过程中,由于火车、轮船、电报等的发明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指出:“自从有了这种全世界海洋航行的必要的时候起,地球才开始成为圆的。”[10]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前提是航运业的发展,随着航运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引进以及地理科学的进步,促进了新航线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航运业作支撑,反过来又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物流体系的全球化。
五、结论与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虽然产生于170余年前,但是它建立在世界市场、国际交往、资本逻辑、全球化等的理论基础之上,目前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些理论不仅对于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度参与全球化、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海洋观的基本原理,海洋是联结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的纽带。扩大国际分工对于不断扩展世界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日益卷入国际分工网络体系,成为全球供应链、生产链的一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远洋海运,发展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际分工与扩大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更好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摆脱对国外的依赖,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文明交流与互鉴
交往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海洋在推动全球文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1]468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交流,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为全球文明进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在文明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三)增加驾驭资本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资本的逻辑是推动扩大市场,形成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利用海洋的原动力。但资本的逻辑会造成生产的过度扩张,导致生产过剩带来生产力的破坏,资本逻辑也会造成资本的无序转移,造成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导,造成资本过度扩张而形成垄断。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要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对资本的驾驭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四)积极参与全球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是在全球化时代联系各国的枢纽。由于世界各国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依赖日益增强,通过海洋全球越来越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11]463,地球只有一个,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应该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世界发展成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文明大国,应该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