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2-11-24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国学法治道德

陈 琳

(赤峰第十中学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南》中提到: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风尚。2016年9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使用(以下简称“新教材”)。新教材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四大编写理念之一。翻阅六册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正文的语言引入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在“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也尽可能安排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物故事,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新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运用“探究与分享”、“拓展延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流淌在身体里的文化血脉。其中,国学经典和人物故事是新教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媒介。引用国学经典,讲好人物故事,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1.1 理论价值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课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研究对充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理论和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1.2 实践价值

1.2.1 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辅助课堂教学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教育媒介,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能帮助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更好地利用相关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展增光添彩。

1.2.2 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德育有机结合,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诚实守信、民本仁爱等思想观念,也能让学生理解自强不息、尊老爱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优秀传统美德的内涵,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人格修养和道德素养,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极大帮助。

1.2.3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文化素养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和平台,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帮助本学科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协调发展。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分析

2.1 教师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限,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非常认可,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不够透彻。在学习交流和课例研讨中,时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

2.2 常态课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不充分

一方面,教师工作任务繁多,除日常教学,多兼职教务、行政工作,课题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受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各方对考试成绩的期待,多数教师仅在研讨课、公开课中对传统文化渗透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在日常的常态课教学中重视不足。

2.3 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部分教师授课时没有讲授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对教材正文中出现的古文、诗词以及“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板块中涉及的探究活动,有些教师一带而过,有些教师不讲,有些教师用其他材料代替,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够重视,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科学,使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用国学经典的策略分析

3.1 课前素材收集

3.1.1 师生合作。教师要钻研课标、教材、教学参考,在弄明白、搞清楚教材中涉及的古文经典的设置意图、译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丰富素材收集。同时,注意做好搜集到的国学经典素材的筛选工作,为呈现精彩课堂奠定可靠基础。

3.1.2 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2016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各年级教材正文及各栏目中的国学经典素材。同时,也可利用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教材中的,课外书中的,网络中的可用素材。

3.2 导入环节的渗透

3.2.1 直抒式。直抒式即以一句古文或诗词导入新课,简单、直接、高效。

3.2.2 典故式。典故是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述成语故事、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3 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

3.3.1 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利用国学经典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问题设置要以实现学习目标为依据,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

3.3.2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与2004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相比,2016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栏目中选用素材的时代特色更浓,更生活化,更具启发性和思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各栏目中的国学经典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3.3.3 深浅有度,主次分明。利用国学经典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问题设置要根据学生情况,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深浅适宜。同时,要处理好国学经典素材与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素材的引入要适量,不宜过多,分清主次,不可喧宾夺主。

3.4 情感升华

在课堂小结情感提升时渗透国学经典,通常通过师生共同朗读或背诵耳熟能详的古文、诗词呈现。

3.5 达标检测

选取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各年级课时训练、期中测试题、期末测试题、中考试题中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习题作为课后达标检测题,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讲好人物故事的策略分析

4.1 课前素材收集

4.1.1 以教师收集为主,听取学生建议。利用古今人物故事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多围绕一个人物故事,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展开教学。这个人物故事,是后续教学环节的前提。因此,人物故事的素材收集,以教师收集为主,教师可在人物故事确定前听取学生的建议,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人物。

4.1.2 用好书中的古代人物故事,积极收集当代人物故事,多用身边小人物的故事。现行教材为2016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书中的古代人物故事,既经典又贴近教学内容,可直接为教师所用。但是,教材中的当代人物故事有的年代较远,学生不熟悉,可用生活中的、新闻里的更鲜活的、更接地气的人物故事代替。

4.2 导入环节的渗透

视频导入为主,文字、图片介绍为辅。课题组教师多采用讲述人物故事的视频导入新课。与文字、图片介绍相比,视频介绍更简洁、生动,也是最喜欢的呈现方式。

4.3 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

4.3.1 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利用人物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问题设置要以实现学习目标为依据,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

4.3.2 遵循精炼原则,择优精选人物。人物故事的选择要遵循精炼原则,能用一个人物故事说明的问题,绝不赘述两个。择优选择为学生所熟知的、有代表性的、说服力的人物。

4.3.3 完整演绎与分段演绎相结合。人物故事既可以一次性完整讲述,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加以剖析;也可以设置悬念,分阶段演绎,设置与各阶段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问题。

4.4 情感升华

在课堂小结情感提升时往往不再引入新的人物故事,而是将课堂主体部分的人物故事继续深化,升华主题。

4.5 达标检测

以人物故事作为背景材料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资源非常丰富,精选一道或两道这样的习题作为课后达标检测的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相对于抽象难懂的国学经典而言,学生对人物故事的兴趣度更高。在人物故事中,根据人物所处的时间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物简单的分为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两大类。通过讲好人物故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人物故事并不局限于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当代人物。例如,在讲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用疫情之中,医护工作者们奋战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弘扬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这并不比苏武牧羊或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些历史人物故事的教学效果差,甚至更好,也能体现出课程对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只不过相对于历史人物故事、国学经典的直接渗透,这种渗透是间接的。

我们在讲人物故事时,要秉持大人物和小角色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只讲高、大、上的荣誉满身的英雄人物,也要讲讲有血有肉、你我身边的小角色,一个个的小角色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他们身上都折射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

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我们,亟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文经典,勤于积累习题中的古文经典,善于搜集课外古文经典,分享古代人物故事,讲好当代人物故事,不断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

猜你喜欢

国学法治道德
“垂”改成“掉”,好不好?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