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22-11-24席小娟
席小娟
(定西市交通路中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前言
语文学科的学习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改提出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过时、教学方法久不更新、教学评价手段片面等都会导致课堂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正视新课改对教学改革的指导,对课堂教学不断改进。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1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在初中教学阶段许多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初中生正处于好动又好奇心旺盛的年龄,他们对世界和语文学科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采用讲述授课则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低。初中生学习目的单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第一源动力,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自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语文是有助于培养情感的学科,学生自身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低时则也会不能理解到语文知识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尽管传统教学模式有知识讲授全面课堂结构简单等诸多优点,但随着时代发展已然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我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借助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新课程标准改革更是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全面指导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重新规划。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在当前还未全面改革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常见学生走神、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问题,究其根本与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低,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有直接关系,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1.2 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语文知识的体系性相对较弱,在一册课本中通常调换课文的前后教学顺序并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这也使得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完成课堂教学首先就需要在备课阶段做好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教学大纲,同时也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转化情况。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置教学目的时仅仅参照课本给出的知识内容,忽略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升,学生仅仅能够将知识内容填写在试卷上,而没有在阅读、写作和其他应用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也不利于学生进行预复习[1]。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教师占用过多课堂时间进行测验,或是在课堂上考核学生的朗读与背诵等内容,这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部分教师在教学模块中没有对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与写作进行合理的教学时间分配,这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不科学。
1.3 对新课改认识不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各个学段渗透普及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其核心思想理解认识不足。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新课改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科自身具备天然的德育因素和情感教学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由于片面地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了三维目标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方面,许多教师认为全新的课堂互动手段娱乐性太强,课堂氛围不够严肃,对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学方式不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或是使用不当或是完全不使用,一方面容易完成课堂教学秩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导致课堂教学灌输性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提高,教师单一讲授知识不能被学生完全接受。新课改对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正向构建的作用,强调教学应当“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地位,是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课堂设计不佳、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理解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将知识进行高效率的转化,对于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本身就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2.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2.1 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在教育界也可以大胆使用全新技术,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知识内容与教学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来丰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语文知识中本就有许多主观理解为主的内容,仅仅依靠课本对于学生扩展思维并不足以使学生打开视野,教师可以在课前深入挖掘课本中的丰富内涵,整合真正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这项经典民间艺术在现代已经并不十分常见,陕北以外其他地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是在语文书上第一次了解到这种艺术表演。因此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安塞腰鼓的现场表演视频,可以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充分认识腰鼓的不同声音,在课堂上作为扩展辅助内容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对于想象力不足或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描述还不足以让他们领略到课文中所描写的气势磅礴的表演景象,视频则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使用和修辞手法使用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教学一些风景描写为主体的课文时,利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能够构建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将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应用到课堂上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体制增效,能够将复杂繁多的知识体系化精简处理,也能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不断被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推动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能够将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在屏幕上,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将得到很大优化,教师在课堂上对时间的规划更加宽松,也能够反复查看板书内容,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的同时,没有跟上课堂笔记的学生也能在课后及时补足笔记[2]。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新技术能够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极大丰富,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2 优化教学手段改进课堂设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许多教师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乏味,也不利于在新时代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采用更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设计。语文学科是具有一定工具性的,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当重视学生能否在对应场景中正确使用所学知识,在备课环节中同样应当重视对一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设计。新课改并非要求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语文教学,而是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时应当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有足够的了解,将新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入到课堂设计中来。
例如《桃花源记》的教学课上,教师应当在课前先明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且流利地背诵并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使用的字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的使用,并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和行文结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美好的桃源世界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这篇古文的篇幅对于初中生而言略长,因此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可以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先对新课进行情境导入,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再诵读课文并讲解文意,了解字词,简单来讲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在第二课时中则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叙事线索,品读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鉴赏文章特色并领悟主旨,第二课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特点,新课改是对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导作用的教育改革方针,需要教师对其深入理解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3 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许多学生而言古诗文的学习是难度较高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文中有许多知识是学生从未了解过的,在学生眼中这些知识的高难度使得语文学习也变得十分困难。对此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兴趣培养变成语文课堂的重要引导线索。新课改指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活跃的表现。以《渡荆门送别》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思想情感丰富,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情感衬托,教师可以在教学进行到理解古诗思想内涵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荆门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谈一谈“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如果你是李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设身处地代入到诗人的世界中去体会古诗的丰富意蕴。
许多语文课文都自带一种艺术氛围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语文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助于在课堂上构建对应的教学情境,初中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内容并不直观,情景创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能够使学生走进教师创建的语文世界中。初中语文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在语文情境的创设中学生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对课文内容和内涵进行探究,这也就符合新课改中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强调,适应新课改提出的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充分发挥[3]。
2.4 利用专题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语文自身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具有相当丰富且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字音、字形、字义、修辞手法、写作结构等等,一篇课文中往往能体现多个不同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内容分散在整个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过后对不同课文中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专题教学来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例如教师可以单独进行一堂古诗词学习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再次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用典、情感表达进行学习。又如开设写作课、现代文阅读理解课等等,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教师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课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较为薄弱,尤其是文言文课文,对许多初中生而言是一个大难点,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成为了许多学生理解课文的很大阻碍,教师在一学期的学习结束后单独开设文言文复习课能够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帮助学生逐个解决在文言文课文学习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除古诗文之外的另一大难点问题是写作,初中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积累,但对这些知识并没有很好的应用能力,这使得初中生在写作时常常提笔不知所言。教师可以开展写作专题课,重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写作的难度。在写作课上要加强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体现出一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专题化教学是根据新课改对现阶段教育教学提出的指导方针深入研究得来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教师从教学大纲中梳理出教学结构并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有显著作用[4]。在初中语文跟随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的全过程中合理作用专题化教学的策略能够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对班级内每位同学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用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尊重个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目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停留在片面地用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阶段,这是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也不能够完全用应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阶段学生仍然处在构建语文学习基础,构建语文审美思维的阶段,新课改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充分关注对学生本身的评价。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详细把握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教师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当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5]。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课堂评价时就对学生的合作行为和探究成果共同评价,使学生多方面成长。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注意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细节,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情绪敏感,教师无意中的眼神和话语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更加注重自身评价行为的引导性,多用鼓励和肯定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语文问题往往具有强主观性,因此许多问题并没有统一规范的答案,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或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要避免单一地用肯定与否定来做评价,而是多采用引导思考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价值取向。教师也可以创新评价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互评,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课堂评价更加全面,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结语
语文学科本身应用性强,又是母语学科,在初中学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视,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等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思想,通过不断反思来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