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2022-11-24魏平风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情感

魏平风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岘塬学区岘塬小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引言

受传统教育目标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将语文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使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匮乏,达不到学生们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为学生们的三观建设奠定感性基础。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情感思维开始萌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小学生们已对外界的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拥有了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但是又受到个人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限制,不足以彰显出个人的情感表达,进而使得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体验缺失,不利于学生们的正常情感思维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书本中感受不同主人公心中形形色色的多样化情感,教师通过开辟书中的情感世界,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们对情感的认知和种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情感

情感教育并不是突然之间的热血沸腾也不是片刻的细雨柔风,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情感塑造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和树立,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逐渐培养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小学六年的学生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丰富情感教育,利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思想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下,孩子们还未拥有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思维,教师要以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特性来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3 有助于净化学生们的幼小心灵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即便是小学生也会通过手机、电脑等信息网络载体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们浏览到了不良信息将会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层面造成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小学生们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课程的讲授之中,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孩子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情感教育问题

2.1 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也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却没有尊重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教师的主导性过于明显,对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和情感体验造成了一定的打压。另外,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过于生硬,针对某一课文的中心思想,强行生搬硬套作者情感,学生们无法充分理解,只能被动地进行机械记忆,教师忽视了情感教育与教材之间的统一性。

2.2 情感教育悖离生活实践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时,不但要注重情感与教材的结合,还要注重情感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印证。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就如同无根之水,即便把情感强加给了学生,但是小学生在现阶段对此情感不理解,或者在目前的生活中无法运用到这种情感,比如说轰轰烈烈的爱情,这虽然是学生们要学习和感受的必要情感,但并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3.1 强化文本背景情感的渲染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常有一个引入的环节,此环节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初步认识本节课所讲授的重点对象,让孩子们对讲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突然学习新课程造成思维接受上的突兀。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会以作者生平和文章创作背景来作为引导学生们把握课文情感基调的重要手段。小学生们只有在真正意识到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心境与情感以及明确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正确的领略课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中有一则课文叫做《明天更辉煌》,本文作为一篇现代诗歌,学生在初次朗读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诗歌中陌生的意象和富有节奏性的韵律而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背景导入的方式来将学生们带进文章中。《明天更辉煌》取材于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祖国怀抱的事件,在经历了百年的殖民统治之后,香港和祖国终于实现了统一,教师在介绍背景时,要将香港人民受到殖民的压迫和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情绪表达地淋漓尽致,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们介绍着殖民期间中国香港人民的生活常态和回归祖国时的激动心情。教师通过背景介绍引入文章正文,向学生们说明本文正是香港回归之后,作者陈德兴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中国全体人民的兴奋之情以及庆祝祖国统一的喜悦情感。学生们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感渲染下同样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对于学生们把握文章基调和印证本课的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们爱国之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前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做好引入环节的文章背景介绍设计,做好学生们领悟文章情感表达的基础工作。

3.2 深入探索课文的情感教育元素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课文内容普遍具有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文章所要传达的内在情感[2]。将这种情感认知渗透到学生们的思维中,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三年级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表达的是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怜悯之情;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获得新生的崇敬与深深热爱之情;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表达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五年级的课文《南丁格尔》向我们表达了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在挖掘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时,要重视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的文章是侧重直抒胸臆式的表达,直接在文章题目或文章叙述过程中直接彰显情感的抒发,《我爱祖国》这篇课文就是在题目中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即浓浓的爱国之情。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并没有在文章题目或开头的叙述中讲述主人公是一个多么富有勇气精神的人,而是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出海捕鱼,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几天几夜的殊死搏斗中体现出主要角色的精神意志,遇到困难永不服输,和命运抗争到底的精神深深感染着阅读过文章的每一代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明晰文章情感表达的方向,然后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怎样将情感表达出来的,最后将情感内容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们,让孩子们在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下体悟文章的情感教育。

3.3 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三种课文的体裁最适合利用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分别是记叙文、诗歌和课本剧。

3.3.1 记叙文

小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体会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记叙文的文本内容即便教师已经讲授的很透彻,但是有的孩子们依旧似懂非懂,不能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情感萌发的源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配合教学活动,将学生们带入作者情感萌生的景象之中,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则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真实真切的感受到当时全国人民的悲痛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音像和视频资源进行情境创设。一方面在音频上,教师可以选择专业人士对文章的范读,也可以选择教师本人当堂富有感情的诵读,将悲伤、悲痛、惋惜的情感基调寓于文章朗诵之中,使学生们沉浸在悲痛的氛围中,体悟文章表达的伤痛情感。另一方面在视频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准备好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内容,让学生们以直观的方式来见证当时震撼的场景,感受举国上下的悲痛情感。教师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可以准确的把握文章基调,对于作者在文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可以做到良好的对接,真正体会到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

3.3.2 诗歌

教师除了在记叙文之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表达的内容之外,这种教学方式也多用于诗歌教学,尤其是在古体诗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创设来辅助学生们提升对古体诗的理解。古体诗作为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不仅涉及了中国传统而丰富的意象,而且具有着极佳的情感表达效果。但是就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小学生们对文言文辞藻和意象的认知较为陌生,暂时很难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所以,通过以往的正常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体会诗歌情感会比较困难,也就决定了小学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当下,不少年轻教师在诗歌教学活动中,经常以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创设情境,通过动画、朗诵等形式帮助孩子们进行诗歌记忆和情感体会。对于教师来说,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成为一种良好的情境创设方式。但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之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将诗词作品与生活相联系,将诗词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生活行为来体会诗歌内蕴的情感,并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践行诗歌彰显出来的教育理念,从而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悯农》些篇古诗时,可以先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们认识生字、了解作者、注释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思考我们的父母在夏天农忙的时节,有时间陪自己玩耍吗?孩子们在听到老师这样的问题之后会先惊讶一下,然后会笑着说没有时间。教师在继续发问原因,直到引导孩子们说出父母是因为农活繁重,夜晚劳累,已经没有精力再陪自己玩耍了。教师让学生们想象夏天自己在舒适的课堂中吹着凉风学习,但是父母呢?在炎炎烈日下,他们为了全家人的生活辛勤劳作。此时课堂原本欢愉的氛围开始沉静,教师进一步强化情感教育,有一些学生在午餐时间经常剩饭剩菜,甚至在家更是浪费母亲做好的佳肴,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食物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培育出来的啊。我们在学校在家庭中不愁吃穿,而父母却要为了我们所谓的不愁吃穿而在土地中年年操劳,我们怎么可以忍心再浪食物呢?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将一幅情境带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学生们对自己浪费食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愧疚感,然后再顺势引入诗歌,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诗歌含义,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们“看到”作者李绅描述出来的农民耕作景象。在本课讲完之后,教师给学生们下达作业任务,在家用餐和学校用餐必须做到不剩饭,睡觉之前和父母拥抱并说一声辛苦了。此篇古诗教学时,教师应把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死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化相统一,提高了学生们的情感认知,深刻认识到了农民在生产种植方面的辛苦和不易,并促进了学生个人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提高了孩子们的个人素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个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观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歌讲授方面,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诗歌,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模式来增进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3.3.3 课本剧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游戏心理、爱玩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适时尊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一些特殊的课文篇目中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游戏和爱玩之心来达到学生们理解课文、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目标。这种特殊的课文篇目,课本剧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教师在课文讲授完成之后,鼓励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孩子们揣摩文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情感变化[4]。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中有一则课本剧叫做《西门豹治邺》该篇文章与记叙文和诗歌的表现形式不同,篇目中以对话的方式来开展行文描述,这种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为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们在第二天进行分角色朗读及分角色表演,由学生自告奋勇扮演主人公西门豹、老大爷和巫婆等文章提到的三个具有戏份的人物,教师要多次提醒学生们注意自己所扮演人物的神态变化和情绪变化。比如说老大爷的无奈、巫婆的恐惧和西门豹风趣和严厉,在主人公的“谈笑之间”便治理了河伯娶亲之事。学生们对不同人物的扮演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到角色所具备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不是单凭书本便可以获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针对特殊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来实现对学生们的情感教育。

3.4 肯定学生们的主观情感表达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不能成为教师单一的演讲台,而是要有充分的课堂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性并尊重学生对问题展现出来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以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进行指导,将其引入正确的思维路线中,而不能全盘否定孩子们的观点,打击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教师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言语表达和情感表达,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减轻了课堂压力,而且还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和谐,有助于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师生的统一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抛出问题的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及时的答复,尊重和鼓励孩子们的主观情感表达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空城计》这篇课文。教师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司马懿选择撤军了呢?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观意见表达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性格多疑,认为城中有埋伏,不敢进军;另一部分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意见表达,认为司马懿知道如果此时将诸葛亮击败,那自己也就不会再受到重用,为了自己的前途,司马懿选择撤军,给二者都留出了活的余地。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既要赞同前一部分孩子们的观点,他们认真地学习了本文,看到了诸葛亮的才智;又要表扬后一部分孩子们的看法,他们以文章为基础,看到了课文之外的范围,这种更换角度,另辟蹊径的探索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语文教师的这种支持和尊重学生情感自由表达的方式对学生们的主观情感塑造和主动探索文章情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现。

结语

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工作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以合理的方式和策略带领学生们挖掘和了解文章中内蕴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们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提高个人的主观情感水平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放屁文章
台上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