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2022-11-24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新课改

董 红

(陇南市武都区汉王中心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内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需要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扮演好协助者、组织者、引导者与监督者的身份,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觉性。而学生作为主体需要在教师指导、同伴互助下学得语文知识、学得语文技能。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依然存在课前预习环节缺失、课堂导入趣味性不足、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及时、作业设计质量偏低的问题,导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为改善此种教学现状,教师要把握好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找准教学质量低的成因,并通过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以优化语文教学,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1.新课改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1.1 坚持以生为本

新课改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内的主体性地位,倡导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转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时刻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的表达诉求、个性化想法、丰富体验及内在感受,坚持从学生视角出发筹划语文教学资源、精心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确保语文教学与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基础水平、学习实际情况及多元化学习需求相对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得优质、适切的语文教育,能够在教师指导及同伴互助下建立较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收获对自己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帮助的语文技能。

1.2 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善评价现状,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整合,重视综合发挥评价的诊断、学情分析、检测、激励等作用,在考察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进提供依据,并以激励性、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给予学生充足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内情绪高涨、情感饱满,时刻保持专注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1]。

1.3 彰显育人价值

新课改要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解读分析、语文技能的讲解与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等产生综合效益,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引领,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美育、思想教育等,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引领学生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内汲取精髓、获得前行动力,让学生获得对社会、环境、生活、人生选择、道德等各方面的启示,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凝练对自己终身有益的核心素养,逐步实现全面、和谐且个性化发展。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2.1 课前预习环节缺失

课前预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阶段。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初步感知所需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而且可以在预习中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所储备的语文知识及技能、在课堂上所获得学习方法,采用自己习惯、喜欢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体验中思考,对新知识产生疑惑或问题,学生自主提问的过程便是其走进语文知识的过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会将疑惑、问题转化为自己的关键性任务,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内驱动力。但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环节缺失,课前预习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及认知准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因不足,难以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语文学习,从而导致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偏低[2]。

2.2 课堂导入趣味性较低

课堂导入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开端,契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兴趣、心理、思维特点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但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通常通过语言描述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如用语言简要介绍课文的作者、主要内容;用语言讲解本节课教学重点及目标等。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语言导入抽象、笼统且枯燥乏味,与其形象思维特点、直观感知需求相背离,无法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体验所需学习的新知识,将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度较低,而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会导致语文教学活动无法有序、有效开展,进而降低语文教学质量。

2.3 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新课改倡导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遵循语文学科本质属性、找准教学目标及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围绕小学生需求、特点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高效。但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式十分单一,通常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机械性训练、说教灌输,未能将学生视作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需要沿着教师思路分析课文、习练阅读与写作技能,并且要在教师强制性管束下被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此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会制约学生创新创造力的发展,影响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弱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诱发学生抵触、厌倦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速度缓慢。

2.4 教学评价不及时

教学评价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优化改进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即将语文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在学期末综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薄弱环节。此种教学方式不够及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与局限性,缺乏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也意识到评价的必要性,但在评价方法上不够科学,未能从保护学生自尊、呵护学生心灵出发,语言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而激励性评价、榜样式评价、启发性评价较少,且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并且会降低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3]。

2.5 作业设计缺乏开放性

作业作为学生在非学校学习期间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不仅具备诊断、巩固及学情分析功能,而且是家校互动的载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以重复性、机械性、惩罚性作业为主,作业量较大、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明显不足,无法体现出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价值,且过多的作业会加重学生的学习与心理负担,诱发学生语文学习倦怠。除此之外,教师尚未开发作业新特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过多布置书面性作业,对作业的体验性、操作性等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难以通过完成作业有效巩固语文知识、运用所学的语文技能,难以体会到语文学科魅力及语文学习乐趣,便会逐渐降低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3.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3.1 重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

课前预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前端环节,教师需要从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水平、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语文学习需求、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设计制作导学案,整合生字词、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导学案、教材并完成预习任务以感知新知识,悟得新方法,产生疑惑及问题,再结合学生预习结果制定教学方案、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新型玻璃》教学前,教师可以围绕说明类体裁课文阅读这一教学要点设计导学案,整合说明类体裁课文的基本要素、说明方法,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圈画出体现要素及说明方法的语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型玻璃以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文体特征,从宏观上把握好课文结构及写作思路,对新型玻璃用途产生好奇心。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引入拓展性资源,开展仿写活动,在为学生导播释疑的同时综合锻炼学生读写能力,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4]。

3.2 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及个性感受,找准小学生的兴趣点,将抽象笼统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且有趣的视频、生活化场景,带给学生视听一体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内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综合学习能力,从而通过改进学生学习状态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白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出示茫茫戈壁图片,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戈壁的了解尝试描述戈壁上的场景画面。接下来呈现挺拔的白杨树图片并设置悬念:茫茫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为何白杨树可以在戈壁上生存?白杨树有何特点?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以图片为学生再现课文情景,将学生的思绪代入到荒凉、环境恶劣的戈壁中,以挺拔的白杨与恶劣的环境作对比,引发学生对白杨的思考,并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自主探索白杨树的美好品质。

3.3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效

丰富多样、妙趣横生且贴近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灌输、说教式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3.3.1 以游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思维获得发展,但其天性依然喜爱游戏,乐于参加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且在游戏内学生的体验更加连贯、深刻,能够不知不觉地深入理解语文知识、习练语文技能。为此,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利用多姿多彩的游戏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度,确保语文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逐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晏子使楚》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请学生分别扮演楚王、晏子、武士等角色,通过表演、对话的形式演绎课文内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补充其内心活动、神态表情及动作,也可以丰富对话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晏子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助推学生高效率达成学习目标[5]。

3.3.2 以合作式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基础水平获得提升,学习自主性也明显提高,但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如何教,还需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合作学习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相对于独立学习而言,合作学习可以营造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内。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优势承担相应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分享经验、共享资源、整合想法、探究问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例如在《口语交际:演讲》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演讲相关视频,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请各小组成员探究如何提升演讲的说服力及感染力?演讲稿的写作技巧、演讲的有效方法等,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互助中掌握关键知识,领会演讲的精髓。在合作学习后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并对学生的表述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基础上撰写演讲稿。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丰富学生学习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3.4 注重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反思重构意识

新课改着重强调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与评价活动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产生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因,再通过教师的追问、指导以为学生提供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在完善自我中超越自我,逐步获得语文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围绕中心写意思》写作教学中,当学生形成写作框架后借助交互式白板展示学生作文思路,请其余学生观察后予以评价,通过生生评价开阔学生写作思维;当学生组织语言并形成作文后,教师请同桌间交换阅读,围绕本次作文课的主题相互评价作文中心是否突出、意思是否明确、谋篇布局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生动简洁等,学生互评后再由教师点评,以激励式、榜样式评价选出优秀作文并在班级内呈现,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润饰。此种教学评价包含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及教师点评,可从多角度反映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反思重构意识,通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6]。

3.5 优化作业设计,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家校互动的媒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优化作业设计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通过设计开放性、实践性语文作业帮助学生内化、运用语文知识,并增强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热情,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并通过语文学习获得道德品质、文化品格的综合提升。例如《金色的鱼钩》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重温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系列作业,请学生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合理、正确运用网络以搜集红色故事,阅读后制作“红色故事卡”以简要介绍故事内容、革命英雄人物、获得的启示。同时,依托社交媒体促进学生间的资源共享,每周末请学生共同探讨红色精神的内涵、对自己当下学习及未来发展的指导等。此类具有实践性特点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元素的语文作业可以涵养学生人文素养,燃起学生爱国情怀,并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若想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便需要把握好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行为、思维及兴趣特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流程及教学活动形式,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新课改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