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扶摇:国学选人用人智慧》系列之三十八悲剧英雄与英雄悲剧
2022-11-24蒋青林
蒋青林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敢于担当之士,越是沧海横流,越显英雄本色。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一些才智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他们的人生轨迹,或多或少带上悲壮色彩,让后人感慨深思。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组织或个人都会从自身角度去考虑和处理问题,与那些挺身而出的志士本来用意并不完全一致。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两者会背道而驰,于是冲突就不可避免,最后酿成悲剧。英雄个体失去组织的信任与支持,难免身死名灭;组织因为损失了至为重要或者中流砥柱式人物,实力下降,严重者会由此走向没落与衰败。
重回历史场景,体验时代氛围,可能是认识和评判历史人物较为适宜的方式。汉朝晁错,算得上那个时代典型的悲剧英雄。据《汉书·袁盎晁错传第十九》记载,晁错一心为国深谋远虑,但对自身很少顾及,以至灾祸临头也不知晓。可能这是对晁错一生的中肯评述。从某种意义上讲,晁错的悲剧命运也是由其性格决定的。晁错生性刚直,待人苛刻。晁错研习过申不害、商鞅等人,深受刑名之学的影响。晁错经常向皇帝上书,阐述治国理政主张。汉文帝在位之时,晁错就时不时向皇帝打报告,建议削弱诸侯,还有更改法令等,前前后后有三十多次。文帝没有全部采纳,但对晁错这种智囊式人物感到惊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对晁错欣赏有加,认为他的意见多有可取之处。等到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因为皇帝的信任,晁错也是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有些意见可能牵涉到朝臣的切身利益,晁错要求与皇上单独面谈,景帝也每每应允。提升为御史大夫之后,晁错上奏的内容更加大胆,巅峰之作是主张“削藩”,提议朝廷减少诸侯封地,收回他们的旁郡。在晁错的推动下,当朝法令被修改三十章,引起一片轰动和诸多憎恨。晁错的父亲听到消息后,坐不住了。老人家赶到京城,问他为什么要动议皇上削弱诸侯和疏远骨肉。晁错倒是很坦然,说是为了天子尊贵与国家安宁。老父亲听后急得直跺脚,长叹着说刘家天下安宁了,但晁家危险了。为不连累自己,老人家竟然吃下毒药自我了断。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形势发展被老人家猜中了。十来天后,七国之乱爆发了。吴、楚等反叛,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晁错倒是有思想准备,立马向皇帝献上应对之策,他建议由皇帝亲自率兵,自己留守后方。但是朝中另外还有一派即窦婴、袁盎等人,他们历来对晁错不满,主张对吴王等进行招抚。怎样才能平息这场乱局呢?袁盎向景帝提议:杀掉晁错,那么七国之军没了理由,自然就退却了。景帝颇为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牺牲一人来挽救全局。可怜的晁错,对朝中决定毫不知情,当得到进朝的通知之后,他还穿戴朝服,一丝不苟地准备去献言献策呢。公车经过街市,晁错被人拉下车杀死。可是七国仍不退兵,景帝知道自己被骗,也后悔轻率斩杀了晁错。后世之人在悲叹晁错不得善终的同时,也哀怜他的忠心,认为他死得冤屈。晁错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皇上,而对方并不坚定,关键时刻竟然直接将其抛弃。晁错死得没有价值,也无意义,只是一则令人叹息的悲剧。
宋朝岳飞,也是心怀天下,常常考虑“恢复中原,迎回二圣”之类的国家大事。与晁错不同的是,岳飞有自保意识,也想在精忠报国的同时保全自身与家庭。遗憾的是,虽为文武双全、忠正智勇之大才,但岳飞生不逢时,最后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
赵构即位之后,岳飞不顾人微言轻,向皇帝上书,内容长达好几千字。岳飞进谏皇帝:希望顺应民意,聚集军队,趁敌人松懈发起进攻,士气必将大振,中原可望收复;黄潜善、汪伯彦这些人不了解皇上心意,只知护送皇帝车驾向南,恐难维系中原百姓之敬仰。该信是青年岳飞的热血与肺腑之言,也是贯穿其终生的核心想法。奏章送了上去,但得到的是负面消息:朝廷决定免除岳飞官职,打发他回老家,理由是“越级上书”。该事只是岳飞生平的小插曲,但已给其一生定下了基调。
岳飞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高超过人的指挥艺术以及勇冠六军的精湛武艺,详见于《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此不赘述。有宋一代,军队战斗力一直偏弱。岳家军的出现,相当于平地突然起了一座高峰,而作为主导者岳飞,自然起到了关键作用。岳飞的家族世代务农,没有显赫背景可言。他起身行伍,从最基层干起,一步步组建起令金兵闻之丧胆的铁血之师。岳飞军事成功的顶点出现在其领军准备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之时,只差一步就要实现“恢复中原”的宏伟志向。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浩大声势,一方面是岳飞顺应了形势,代表了民心走向,另一方面也与岳飞的个人英雄魅力存在紧密联系,他一心报国的赤子情怀与坚贞不移的信念追求,也在感召和带动着四面八方的抗金力量。
然而,宋朝很难容得下岳飞这种一呼百应的帅才,南宋的气度也难以营造出一统南北的盛大格局。自唐末安史之乱之后,武夫祸国的人间惨剧就一再上演,且愈演愈烈,民不聊生。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下定决心,黜武兴文,也是为时势所迫。如此一来,武夫对皇帝的威胁大大减弱了。宋朝文化的兴盛,也就顺理成章。于是,在宋朝出现了军事羸弱与文化兴盛的鲜明对比。岳飞的出现,算是不同寻常的特例:从其主要经历来看,岳飞当然是武将,且是杰出代表;而考察其政治理想与文化素养,就会发现岳飞同样达到了极高水准,一首《满江红》足以让他在宋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这样一位“武能定国,文可安邦”的旷世奇才,南宋当局心情之复杂,可谓一言难尽。尤其是当权者只求偏安于东南一隅,而某位下属却强烈呼吁打回北方去,而且还真的有可能将想法变成现实,那么冲突只是早晚的事情,最后结果也只能是个人英雄的毁灭。
时间来到明朝,又一位悲剧英雄横空出世。于谦,敢于给皇上拿主意,也有能力去承担中流砥柱之责,但不幸成为皇权争夺的牺牲品。于谦写过一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显然是借物咏志,但一语成谶,于谦用自身悲剧命运诠释了《石灰吟》的真正内涵。
人的性格当中有许多成分应是天生而来,于谦的廉洁正气与敢说敢当就是如此。于谦的科举之路比较顺利,二十多岁就高中进士。为表明不同流俗,他写下了“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诗句。于谦初露头角,也正源于满腔正气。他有做人的底气,说话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因为内心透亮,没有涩滞嘛。据《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于谦》记载,于谦以御史身份跟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受皇帝之命去斥责其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吓得朱高煦伏地颤抖,连说罪该万死。于谦受到皇帝赏识,升迁较快,逐步成为朝中重臣。
于谦最为著名的事件当数京城保卫战。蒙古瓦剌族日益强大,他们在太师也先带领下,侵犯明朝北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大致来说,出征就是一部荒诞剧。结果,明朝兵败,英宗也当了俘虏。如此一来,朝廷人心惶惶。侍讲徐珵等主张南迁,于谦极力反对:京城是天下根本,一动摇则国家大计完了;没看见过宋朝的下场吗,南迁那么国家就不行了。当时朝廷由英宗同父异母之弟郕王朱祁钰代政,他也是心里惶恐稳定不了局势。群臣请求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朱祁钰怕得要死,说你们别出这个馊主意,别将我架在火上烤。于谦大声说道: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终于将郕王扶上位,是为明景帝。于谦统筹谋划,调集各路兵马,死守北京。于谦制定了严明军纪:将领退却,斩将领;士兵退却,后队斩前队。大家知道失败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决心死战。也先兵临城下,打不进去。一位投降太监,名叫喜宁,献上一计。喜宁说:可以将上皇英宗迎出来,以此要挟,可以索取数以万万计的黄金、丝织品。于谦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更何况朝廷已有了新皇帝呢,不予理睬。也先看到占不到便宜,又担心各路来军会将来路切断,于是下令撤军。北京之围被解,于谦居功至伟。于谦能力超强,出口成章。面对众多事情,他可以掰着手指头一件一件处理掉,才思敏捷,周到细致,无人能及。
如果说于谦的前半段有多辉煌,后半段就有多悲惨。事情转机,当从明英宗归返开始。瓦剌准备释放明英宗朱祁镇,传信让明朝派大臣去接回。明景帝当然不爽啦,言下之意,他回来了我可怎么办?于谦说:帝位已定,不会更改,但在名义上您应该接上自己的哥哥。皇帝听从,接回了上皇。事实上也正如于谦所言,景帝之位并未受到兄长的威胁。但问题还是出现了,景帝不长寿,早早撒手走了,于是其兄朱祁镇又迎来了转机。明英宗复辟成功,于谦的大限就到来了。于谦在第一时间被抓,在闹市被处死并曝尸街头,家里被抄,家人被发配边疆。一时间,墙倒众人推。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应当灭族,其所推荐的文武大臣也该杀。好在刑部维持了原判,未施行。在抄家之时,发现于谦没有余财。只有正屋锁得非常坚固,打开一看,都是皇帝所赐的蟒袍、剑器等。于谦惨死的当天,阴云密布,天下人认为他冤枉。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替他收尸,一年后回葬杭州。皇太后闻讯,叹息哀悼了好几天,英宗也后悔了。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的儿子于冕被赦免,他上疏申冤,宪宗给于谦平反,赠给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很显然,于谦属于那种德才兼备的官员,但他无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在君臣互信之际,他会顺风顺水。明景帝朱祁钰很信赖他,所以景帝在位时于谦可以施展手脚,并且做成了许多大事。而一旦皇位更替,于谦立马迎来杀身之祸。于谦本人其实并不畏惧厄运,在不如意之际,他经常以手拍胸,慷慨陈词:我这一腔热血啊,将来会洒在什么地方!明英宗与于谦基本上不在同一频道上,他更多地想到个人屈辱,想到自身作为人质之时,于谦居然不为所动,坚守北京以拒蒙古大军。因此,英宗在重登皇位之后无论如何也要一吐恶气,一定要杀死于谦才算解恨。君臣之间存在云泥之别,且德才与位置呈现出讽刺性的反配,所以双方矛盾不可化解,冲突难以避免。
晁错、岳飞、于谦这些悲剧英雄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名字将一直出现在历史典籍之中。一颗颗流星急速划过天空,虽然短暂,但那一刹那的耀眼光芒令人目眩,令人难忘,令人长久感觉到温暖。悲剧英雄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公而忘私、精忠报国、舍身取义,诸如此类。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不正表明历史长河一直在向着正义和光明流淌么?尽管蜿蜒曲折,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切换到另一角度,集体/组织又该如何反思英雄悲剧?从最低层次来说,应将人看作是人,不能当作“有用则用,无用则弃”的物件。提升高度,则要构建雍容大度的恢宏格局。看看那广阔的自然吧,只有天空才能让雄鹰翱翔,惟有大海任凭巨鲸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