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美学“比德观”在音乐中的运用
——以古琴曲《凤求凰》为例
2022-11-24马潇翔刘畅
马潇翔 / 刘畅
一、何谓“比德观”
(一)“比德观”的含义
比德观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所谓“比”,《说文》中有释义道“比,密也”,引申义为相比较、相连接、并列等。而“德”即道德,当然这里的道德是先秦时期的道德而不是更早以前或者现代的道德意志,因为道德具有其历史性,它是对于相应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中国先秦时期的人认为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景象中的美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也就是说当时的先秦子民将“人”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趣加诸审美客体。比较典型的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所象征的品格分别是“凌霜傲骨、坚贞不渝、正直清高、超脱隐逸”,梅、兰、竹、菊本身只是自然界的物象,只具备客观存在的意义,而坚贞不渝等品格是人根据它们的特征引申并拟人化所赋予的。再比如周敦颐因看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赋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之君子的美名。
(二)比德说的起源和表现
先秦时期是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时代,如繁花争艳一般的不只是政治思想的多元,亦有哲学、艺术的多元,其中包括美学的发展。不同流派对于美学有着不同的看法。就音乐美学来说,儒家因秉承“礼乐”和“仁爱”的思想,将音乐对于政治、音乐对于人的功用意义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并讲求德艺双馨。道家因受到信奉“自然、无为”的教义影响,讲求“大音希声”和“清微淡远”……比德论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这句话中,孔子指出:不同品行的人所喜好的自然物象是不同的。以水之迅流不息来比喻智者的思维敏捷、善于变通;以山之稳重不移来比喻仁者仁慈宽厚、性情稳重。正是由于这些自然之物的特征与这些人的品行有相通之处,才将这些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建立起审美关系。
比德观虽成文于孔子,但由于这种审美的客观存在已经由来已久,因此孔子先发制人将这种审美现象做了一个概念性的总结。那么先人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审美性的呢?从初始的道德观来看,先祖敬畏自然,以自然为神灵并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绳,一草一木皆为神灵。“比德”的审美实践在先秦之前的商周时期已有出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最为发达,青铜器有人面、饕餮、龙、凤、其他鸟类等动物各式纹样,不同的纹样有不同的象征。例如饕餮是凶恶贪食的野兽,是贪婪、欲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诗经》《楚辞》中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诗经中体现现实主义的一首诗歌,老百姓将剥削统治者比喻为贪婪、肥硕的老鼠,百姓受到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剥削因此对他们深恶痛绝,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青子衿”是青色的衣领和玉佩,此诗中这衣物配饰已然成为翩翩君子的象征,仿佛只要看到这些物象,读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年轻俊朗、玉树临风、令人心动的男子模样。又如诗经中的“螽斯”是一种繁衍力较旺盛的昆虫,用以象征人们多子多孙的美好生活愿景。以自然物象比德拟人的审美实践在《楚辞》中更为盛行,尤其以草木比德的应用更多。例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出自《橘颂》,诗人以橘树自比,先描述橘树的自然特征,类比诗人自己坚守节操的品质。孩子们小时候学习古文当记得有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便是诗人屈原所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大争之时必然备受青睐,但他宁愿为国捐躯也不愿背叛祖国失去信仰。
二、音乐作品中“比德观”的运用
在现有的大量存在“比德”运用的音乐作品中,古诗词或者说古代文学作品应用甚广,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古人对自然万物赋予的人文情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峰,甚至有些作品堪称绝品,后世未能超越。在现代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也注重比德观念的应用。只不过文辞不似古人,在现代文化的面貌下,比德的运用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气息。
拿一首艺术歌曲《那就是我》来说,首先看它的创作背景。创作者谷建芬在童年时从出生地日本大阪回到中国,回到祖国的谷建芬深深感到了回家的温暖,尽管时隔多年依然对于这段生活经历难以忘怀,因此创作了这首歌曲。
歌词语言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表达直接。前面说到古代文人雅士多以借物来明志,对于思念的诠释也有一些物可作为承载这种情感的载体。如人与人之间会用红豆来隐喻相思,而人对于家庭或者对于一片故土,会借“明月”或者家乡具有标志性的物体来表达思念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里面没有一个思念的字眼,但是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却是溢出了纸张。例如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这个大碗茶在大家的心目中代表的是一种北京生活,承载的是游子对于故乡北京的爱恋之情。在《那就是我》的歌词中,“水磨”“赶集的牛车”“竹笛”“山歌”都是中国特有的,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浪花”“风帆”是大海中的景物,暗指游子隔海相望,期盼像浪花和风帆一样回归海洋对岸的祖国;作为离不开寄托思念的载体“明月”也出现在歌词中,作为有一定文学敏感度的观众来说,能体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从音乐特征来讲,这首歌曲是小调歌曲。小调式的色彩是偏暗淡或压抑的,情感色彩上是偏抒情地、柔美地,具有淡淡的忧伤。在表达一种离别、思念或者怀念之情之时,作曲家往往采用小调式的元素来塑造此类音乐形象。通过旋律可以发现曲作者对于思念的感情体验十分细腻,并且能够体现在旋律中。思念也是有着不同的程度,或平静如湖面,或起伏似群山,亦或汹涌如波涛。乐曲第一部分的旋律起伏很小,音程保持在五度以内。显得舒缓、平和,表现的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轻轻地惆怅。乐曲第一部分用娓娓道来的语气以两个旋律相同乐段的篇幅平静地描述思念的伤感。第二部分终于推进了情绪,开头就使用了纯八度音程,借用跨度大的旋律音程突出“思恋”的语气,符合诗歌朗诵时推进情绪的语言走势。第二部分的旋律发展基本持续在小字二组高声区,体现思念的伤感已经从淡淡的惆怅转为了一种激动的呐喊,表现游子不再愿意压抑内心的情感,将对祖国的渴望大声倾泻出来。乐曲第三部分高潮过后情绪回归平静,对第一部分进行了再现,首尾呼应,结尾以弱声处理,表现游子倾泻过后平复情绪,将思恋重新默默地装进心里反复品味,忧伤中夹杂着幸福。
调式、旋律、歌词等音乐元素是客观可见的,如小调式的特征、旋律音程的走向都代表一定的音乐色彩,也可以说,词曲作者借这些手段来达到以一首音乐作品来明志的目的。
三、古琴曲《凤求凰》中的“比德”
(一)《凤求凰》文学背景
《凤求凰》是家喻户晓的才子司马相如作与佳人卓文君的琴曲。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丧夫新寡的佳人。司马相如对声名远扬、才貌双全的卓文君倾慕已久,于是在做客卓家的时候司马相如在堂中《凤求凰》一曲,被躲在帘子后面的卓文君听到。听出曲中的求偶之意后卓文君大胆地与司马相如私奔,过起当垆卖酒的清苦生活,数年如一日却也没有丝毫怨言。后司马相如赶考因一篇《子虚赋》做了皇帝的侍郎客。在这途中他留情于一位才女意欲纳妾,多才善赋的卓文君作了篇《白头吟》和哀怨的《诀别书》最终使司马相如念及昔日深情回心转意,取消了纳妾的念头。
(二)以凤凰比德
第一首:“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第二首:“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第一首中司马相如自比为凤,将卓文君喻为凰,表达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切追求。或许有读者会像我一样在最初吟诵此诗文的时候会想一个问题:司马相如此类比无非想表达成双成对的爱意,具有成双美意的还有鸳鸯鸟、并蒂莲等自然物象,为何司马相如独选凤凰作为比喻呢?在进一步学习、了解司马相如的人生履历后有所理解。司马相如自幼天赋异禀,年纪轻轻便在文坛负有盛名,卓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之辈。而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性曰凤,雌性为凰。凤凰既是神鸟,又是鸟中之王。因此自比为凤凰以表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古人常曰“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因此凤凰也同时象征夫妻和谐美好。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司马相如精通音律、善鼓琴,文君好乐懂得欣赏音乐,司马相如通过琴音示爱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也是效仿钟子期和伯牙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代很多圣贤之士或者说文人雅士在表达情感:家国情怀、爱情、友情……时都会以借助文学艺术的风雅形式。大抵若不用这些方式将其情怀表现出来,则愧对于毕生才华。
效仿古人沐浴熏香、闭目凝神倾听这首《凤求凰》时,我并没有过多地掺杂“能否专业性地欣赏”“怎样算是听懂了”这些杂念。因为欣赏古琴的心境想必也是要和创作者的心境是接近的。古琴音乐最大的特点便是娱己不娱人,是不带半分功利性的。如果说欣赏西方的著名交响乐《动物狂欢夜》时听不出哪里演奏的是哪种动物形象,可能会“涉嫌”有负作者心血,但如果欣赏古琴音乐时试图如此功利性地解读恐怕反而舍本逐末。此曲听之有悠然玄妙之意,全曲并无较大的情绪跌宕,像是司马相如将自己的爱慕之情娓娓道来与文君听。正是这种稳重含蓄的琴音,表现文人才子的爱情不似寻常俗气之人一般无遮拦不加以修饰的倾泻给心仪之人。很多演奏版本的风格均是一人独奏,若配以轻声带有感情地吟诵或者将其加以加工谱成相应的声乐曲配合人声吟唱,是否别具韵味呢?
四、如何培养“比德观”的音乐素养
“比德”作为中国延续千年的审美观,也作为中国特有的审美精神,无论是古人还是后人都津津乐道于品味它的魅力。这种魅力从中国古人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开始不断地升温、发酵并经过历代的陈酿,当今人再次把它从封存的宝库里取出品尝时它的韵味只会更加浓厚。“比德”这种审美观念源于道德观的形成,“梅”之凌霜傲骨、“兰”之坚贞不渝、“竹”之正直谦逊、“菊”之高洁隐逸、“莲”之清白纯洁、“橘”之忠诚专一……由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即使在社会形态先进于古代的现代也不会过时,以此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道德准则来自我管理依然是值得提倡的。
在音乐中,不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都不可能离开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来自他们的专业能力、文化修养和对音乐艺术的敏感度。专业能力包含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者缺乏哪一个都会影响创作质量。文化修养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如果说专业能力是一艘船的发动机,文化修养可以说是浩瀚的海洋,承载着船只航行,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文化修养包含的范围极广,例如文学、历史、政治、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等学科。是它们给音乐创作以无穷的源泉。最后,对于艺术的敏感度,我认为是需要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酵的,加之个人的生活阅历、以及在欣赏相关作品的时候主动触发自己的感性认知共同配合而成。“比德观”在个人修养的培养过程中应被重视,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也可以为自己的音乐二度创作发掘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