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降E大调回旋曲》创作特征解读

2022-11-24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肖邦

杨 阳

一、肖邦《降E大调回旋曲》创作背景

肖邦是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肖邦在其短暂的一生之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从体裁上来看种类多样、从内容上来看有多次创新,又因其钢琴音乐作品之中透露出来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后世称作“钢琴诗人”。据统计,肖邦音乐作品多达二百多部,但其中仅有五部回旋曲,风格迥异,《降E大调回旋曲》则以最为华丽及辉煌的风格而闻名,该回旋曲创作于1832年并于次年完成,当时肖邦正离乡背井,在波兰沦陷之时身处巴黎而无法回家,为此对家人的思念也日益加深、对局势的担忧也越发明显。当时的战乱使得肖邦失去了大部分的经济来源,其心情非常之郁闷,而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他开始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而这一作品正是他为了自己的学生卡罗琳·哈曼特而创作的一首钢琴练习曲,同时也是肖邦在巴黎期间的众多音乐作品之中最为辉煌的一首,其风格及内容也要求演奏者的手指处于忙碌而灵活的状态下,以得到更为华丽的音响效果,且全曲充斥着肖邦对于国家故土的真挚情怀,为此其民族性及戏剧性等特点也更为突出。

二、肖邦《降E大调回旋曲》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该作品属于典型的复式回旋曲,这是因为它由一个完整的引子、三个主部主题及对应插部、四个连接部以及尾声部分共同构成,规模极其庞大。

就引子部分而言,为第1-51小节,节奏为4/4拍,且为标准的三段式结构,即“22+16+13”的形式,第一段中的前12个小节以柱式和弦移调式为主,在平行持续了10个小节的低音声部后才进入下一段,且第二段的动机以十六分音符音型为主,以重复的手法对两句华彩乐句进行了渐强展现并随之到达高潮部分,而最后一段则为高音、中音及次中音声部的共同演奏,其作用不仅是为了突出作者深切的忧郁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思乡之情,同时也点明了肖邦的紧张与不安。

就主部呈示部[A]而言,其结构为标准的单二部曲式,再现性的特点突出,第一部分A段落为a(52-59)+a1(60-67);第二部分B段落b(68-75)+a2(76-83)。b段为展开性的内容,在第68-75小节之中,经曲调的模进才到达了全曲的第一次小高潮,随后对A主题进行了加花变奏再现,且这一部分的A段落均在bE大调上行进,并在B段实现了bB大调的转变,并以最后回归bE大调而形成了“主-属-主”关系。

就第一连接部而言,从第84小节持续至111小节,其音乐内容激烈、奋进,带有一丝炫技的意味,肖邦本人也更加追求表演效果,且这一部分由十六分音符为一拍的音型构成,共出现了三次,且这一部分以bE大调为开端,经多次转调后来到下属调ba小调之上,而其中的第一插部以bA大调为主,以此为第一插部的展现做好了准备,而这一连接部的第88小节至第91小节之中出现了一次bC大调,其目的在于呼应第10-14小节中的同名调演奏。

第一插部[B]为b(112-119)+b1(120-135)+b2(136-143)+扩充(144-151),肖邦在第一句便点明了第一插部的主题内容,而第二句则以之前的音乐变奏为基础来表达不同的情绪,第三句则再次予以变奏处理,这对于加深音乐情感具有重要价值,且这三个乐句以及最后的9个小节均可看作这一部分的扩充性内容,其速度相对自由而调性则相对稳定。演奏者的左手部分需以持续的固定低音为主,且通过一个延长符号实现了扩充,随后迅速转换至右手部分,仿佛一问一答。

第二插部[C]为c(152-159)+c1(160-167),其中可见大量的十六分音符演奏,为此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以4个小节为一组,每一组都可看作是一次问与答的对话,且为在第152-161小节之中实现了由p到f再到p的力度转变,虽然其调性仍以bA大调为主,但在167小节中却出现了其关系小调f的交替进行。

就第二连接部而言,其音乐风格华丽而热情、音乐内容活跃而积极,演奏的重点在于右手部分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且在前6小节之中,每2个小节之间便存在模进的关系,实现了由f小调至bB大调的转变,但从第197小节起,左手部分的固定低音持续做了半音下行的处理,即ba-g-bg,且同样的半音下行还出现在第184小节中的左手柱式和弦低音之上,即d-#c-c-b-bb,并于第178-186小节中完成了由主调性质属bB大调的转变。从第100小节起,左手的低音部分就一直在为bE大调做准备,更好地衔接了主部再现[A1]并将这一持续音拉长至20个小节,其力度也实现了渐强-减弱-加强的变化。

就主部第一次再现[A1]而言,是a(20-227)+a3(228-235)缩减再现的乐段结构,对随后的以8个小节做花装饰处理来丰富主题旋律,并为其增添一丝新鲜之感,且其重点不仅在于三连音的演奏,还在于调性再次回到了bE大调。

就第三连接部而言,共29个小节,可以看作是第一连接部的移调处理,如果将第一连接部的调性变化概括为bE-f-bC-ba-bA,那么移调便是从c小调开始经多次转调并最终落于bB大调上,以此为第三插部的进行做好准备,虽然在力度上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第三插部[B1]亦可视作第一插部[B]的再现,整体在bB大调上进行,其演奏力度则更为平均。

就第四连接部而言,共由55个小节构成,其演奏重点在于右手部分的十六分音符,而在第304-311处肖邦增加了三连音设计,希望以此来凸显紧密而又激烈的音响效果,且这一部分也由F大调变为bE大调。自第313小节开始,右手部分中以十六分符为一拍的乐句情绪起伏明显,可见其谱例上有多个渐强标记,直至第322小节,其旋律线条才放在了左手部分,而音乐里的那种紧张与斗争的氛围则与第344小节之中的宁静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音乐形象大有祥和之感。

主部第二次再现[A2]:是a4(360-367)+a5(368-380),与前两次主部主题相比,其特色在于8个小节的加花处理以及在随后13个小节中的展开处理,且每一拍之中都有一个重音。左手部分仍以固定低音为主,以纯四度下行的方式配合右手的重音装饰处理,这也使得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生动,同时也为乐曲自然地进入结尾部分而做好了准备。

尾声同为三段结构,不仅用于概括主部及第二插部的动机,还用于总结第一、第三插部的伴奏动机。第一段在bE大调上进行,由两个8小节构成,在第二段做bE-bC-bE-bA-bE的调性变化,而此处的bC主要是为了与引子部分前后呼应,第三段中的左手部分固定主音持续音以延续12小节的方式掀起高潮,配合两个pp-ff的力度变化,随后再以一个pp-ff实现安静的动机转变,最终在一个ff琶音和弦之中结束全曲。

(二)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的变化为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而肖邦也更加强调在作品之中展现和声的调性美及整体的表现力,通过淡化功能性处理来突出音乐本身的色彩,且肖邦的音乐洞察力过人,总是能抓住并表现旋律及节奏的变化瞬间,由此得来的音乐效果更使我们动容,将肖邦的卓越才华及音乐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小调交替的技法非常常见,如312-321小节,以bE大调起并经多次升降及还原处理才辗转至c小调,并于不久后回归bE大调,且这一作品之中不仅有大小调变化,还有远、近关系调式变化,这也使得和声色彩更为丰富,又如第174-191小节,其近关系由bB大调、F大调构成而远关系则包括了bB大调、A大调、be小调及C大调。

(三)旋律特点

一是这首作品里的旋律线条就好比美声歌唱家的演唱声部一样,被赋予歌唱性。以第1-9小节为例,其旋律包含了多个声部的小调色彩,以转调的模进、音区的升降来重复,用于表达肖邦本人在巴黎时的对于国家民族及自身去留的矛盾心理,又如在111-118小节中,肖邦借鉴了意大利歌剧之中的咏叹调,通过二重创的设计来表达其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是多次使用半音阶式进行的旋律结构。如49-51小节,要求演奏者的左右手旋律做反向模进,且无论是中音还是次中音声部都做了半音阶下行处理,极具戏剧性色彩。又如393-396小节,其中的中音及低音声部整体呈反向的半音下行模进趋势,并与高音声部构成了平行关系。再如444-448小节,每一拍第一个音组成的c-#c-d-be-e半音模进上行,配合渐强的力度标记,不仅营造了更为紧张的音乐氛围,同时也是为结尾部分的高潮展现打下了基础。

三是大量带有装饰性的华彩旋律,如18-22、35-39小节,两个华彩乐句先上行再下行,且第一段中的华彩句以八分音符为主而第二段则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主,肖邦以速度上的渐快处理来表达情绪上的激烈转变,整体演奏难度也相对更大。

四是带有装饰性地变奏旋律演奏,尤其是主题的再现部分,在第二次出现前的8个小节与第三次出现前的4个小节都与第一次完全相同,即使做了装饰处理也只是简单的改变节奏及加花,我们还可在连接部及插部的旋律主题之中看到变奏处理,在展现主题旋律线条的同时还增添了一丝新鲜感。

(四)伴奏织体

音乐作品往往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写照,肖邦则希望以不同的织体设计来展现相对应的情感,并由此得到更为感人的音乐意境。首先是固定音型和弦的运用,在引子部分中出现的左手固定音型和弦bc-bd-be-bg,主要是用于连接之前的抒情部分并为后面的斗争旋律动机打下基础并形成鲜明对比。就左手部分而言,以固定的和弦音型伴奏为主而右手部分则是为了展现内心情感的独白。其次是分解和弦的应用,以第四连接部为例,作者在此处运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织体,意在于勾勒并展现一幅无拘无束的画面。最后则是平行和弦的运用,如104-110小节,其重点在于左手部分的平行和弦,不仅使得整体音乐更为平稳,也为连接部增添了一丝神秘之感。

(五)节奏节拍

不同的结构应配合不同的节奏,在这以回旋曲中,作者设计了大量的节奏类型以服务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其变化通常伴随着不同的结构位置持续地使用同一种。引子部分为4/4拍而主部则为2/4拍,而节奏的变化可以凸显乐句本身热烈而又跳跃的特征,如第二连接部192-201小节,右手部分的重点在于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而左手则配合一个八分音符及两个十六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型,且第一、第三插部之中的伴奏均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联合一个八分音符。

(六)表情记号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作曲家之所以有显著差异,是因为他们更加强调情感表达,而音乐作品之中透露出来的情感因人、因事而异,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经历也有密切关系。众多音乐术语之中,速度及力度的变化标记是最为常用的表情记号,我们也可在这一作品的谱例之上找到大量的标记,且这些标记均服务于音乐形象的创作与阐释。引子部分相对优美,在渐慢处理之后结尾,如43-51小节,其中有三次不同的速度标记,其目的在于引入主部主题,其中第一次为渐慢、第二次为减弱及渐慢、第三次突然变慢。全曲结尾部分的末端(444-468)经历了f-ff-ff-pp-ff这一力度变化,这与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相适应。

结 语

《降E大调回旋曲》的曲风灿烂而辉煌,肖邦将钢琴创作与演奏的独特性及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且这一作品的戏剧性特点鲜明,集欢乐、忧伤及斗争为一体并将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以及回旋曲本身的结构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从篇幅上来看,这也是肖邦回旋曲创作之中最为大型的一首。■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肖邦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G大调随想曲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