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加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基本策略

2022-11-24周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东盟国家文化交流

周琼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1 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发展概述

在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文认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既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更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是因为,文化在国际合作中有着政治和经济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共同或相似的文化是国家与国家、 地区与地区之间深入持久合作的基础[1]。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繁荣, 也有助于增加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互信、 民心相通, 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剂、润滑剂。 正如赵铁、林昆勇所说:“文化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双边交流合作的桥梁, 打开中国与东盟国家各国人民双方民众心灵的窗户, 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深厚友谊, 也为中国和东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而独特引领的作用。”[2]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与东盟要更加注重文化交流合作, 通过文化交流合作推助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2 加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基本策略

2.1 进一步深化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

国家与国家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 增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合作对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有利于增加两国政府及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理解和信任。因此,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双方文化交流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 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合作。

2.1.1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近年来, 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政府搭建了不少平台来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例如,中国与东盟围绕文化合作以主题交流年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与东盟把2014年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把2016年定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把2017年定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把2019年定为“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 再如,中国与东盟先后签署和实施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8)》《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中国—东盟青少年文化交流倡议书》等。 这些主题交流年活动、行动计划正是中国政府与东盟各国政府注重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体现。但是,如果与欧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相比较,或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交流相比较,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东盟要进一步把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制订具有前瞻性、 可操作性的中长期文化交流合作计划, 进一步完善相关文化交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政策和法律基础。同时, 中国与东盟双方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化交流合作机构,负责统筹和实施各项文化交流活动。

2.1.2 要根据东盟各国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文化交流合作计划

东盟的文化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东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双方很难制订一个能囊括所有东盟国家的具体文化交流合作方案, 而只能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来制订一对一的文化交流合作方案。 这种一对一的文化交流合作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会更强,取得的效果也会更明显。例如,越南历史上受中华儒家文化影响很大,儒学可谓是中越两国文化上的“最大公约数”。 因此,中越两国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可以多从儒家文化来寻找交流合作点, 通过挖掘蕴含在两国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因子唤醒两国民众的文化记忆,进而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3]。再如,泰国是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 佛教在中国亦源远流长,佛教文化在两国到处可见,对两国人民的生活亦影响深远。尽管泰国民众信奉的是大乘佛教,而中国的佛教徒主要是信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但毕竟都属于大的佛教范围。因此,中泰两国在文化交流合作中可以多从佛教文化入手, 挖掘可以交流合作的切入点。

2.2 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文化交流合作

政府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靠国家的行政力量来实施与推动。与政府相比, 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中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能补充政府的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性不明显,故其行为活动更容易被人认同和接受。 正如郭鸿炜和高斌所说:“非政府组织文化交流既能滋润心田、 潜移默化影响他者,又能跨越国界、民族、种族、文明,实现人们心灵上的沟通,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 ”[4]另外,由于非政府组织多是民间组织,其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 故其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内容往往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活动的形式也往往灵活多样,开展活动的效率也比较高。

当前,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以孔子学院为例,众所周知, 孔子学院这个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前,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40 所孔子学院。 其中,在泰国建立了16所孔子学院,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8 所孔子学院,在马来西亚建立了5 所孔子学院, 在菲律宾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在柬埔寨建立了2 所孔子学院,在老挝建立了2 所孔子学院, 在新加坡建立了1 所孔子学院,在越南建立了1 所孔子学院。 这40 所孔子学院以教授东盟国家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形式,搭建了一个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平台,满足了东盟国家青少年汉语学习的需求, 受到东盟国家青少年的广泛欢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无论是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是东盟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还不够积极, 大量非政府组织还未进入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领域; 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不够, 交流合作的领域多是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方面。 所以,当前,在进一步发展好孔子学院的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种文化艺术类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文化大家、 民间艺人参与各种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基层、走向民众。

2.3 进一步推进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友好往来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 最重要的基础是民心相通。缺乏民心相通的交流合作是不可能长久的。而民心相通又是建立在民众之间长期友好往来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民众之间经常往来,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就能亲身感受到对方文化的特点,进而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对方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

尽管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往来不断加强,但与双方庞大的人口相比,双方民众的往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欧盟国家民众对彼此文化了解程度相比, 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对彼此文化的了解程度是比较低的, 双方之间的了解多是停留在感性的表层, 缺乏对彼此文化内核、 价值观念的深度认知。因此,中国与东盟要进一步鼓励双方民众加强往来,在往来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例如,近年来,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利用节假日到东盟国家旅游, 亲身感受东盟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这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民众对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因此,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要大力加强旅游合作, 引导民众在旅游中亲身感受各国的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因此,可以进一步支持鼓励双方开展深层次的文化旅游。另外,除了民众之间的直接往来外, 还要进一步加强民众之间的间接往来, 大力拓展中国与东盟民众之间交流往来的渠道。 具体说来,要进一步借助文化产品展销、艺术展演、体育赛事、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等平台,积极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民众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各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4 积极发挥华人华侨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东南亚地区是华人华侨最大的聚居地,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占世界华人80%以上[5]。 在历史上,华人华侨在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华人华侨在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华人华侨具有的连接中国与国籍国(居住国)的特点使得他们在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今天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以发挥华人华侨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2.4.1 引导和鼓励华人华侨尤其是新生代华人华侨多回国走走看看,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增强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

尽管华人华侨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饮食起居等方面保留了不少中国文化的内容, 但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与当地居民交流往来, 故其文化心理不可能不受到居住地所在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另外,由于历史原因,东盟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非常大,所以这些华人华侨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华人华侨所在国家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他们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 华人华侨身上的中华文化影子也越来越单薄,尤其是新生代华人华侨。 因此,要积极鼓励华人华侨多来中国走走看看, 以激发潜藏在他们内心的中华文化因子。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2.4.2 要支持华人华侨多开展面向东盟国家民众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国文化

由于历史原因,华人华侨多是聚族而居,集中生活在一个城市的某一区域。 这直接导致华人华侨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与当地民众的交流并不十分频繁。 华人华侨举办的各类中华文化活动多是在华人聚居地开展的,对当地民众的影响力有限。这又直接导致当地民众对与之为邻的华人华侨并不十分了解,更遑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了。 因此,要大力支持华人华侨走出华人圈,面向当地民众,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

2.4.3 要大力支持东盟各国的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发挥它们在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东盟国家有不少华文学校、 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媒体, 它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要进一步支持这些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媒体的发展,使之做强做大。 例如,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东盟国家青少年学习汉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可以大力支持这些华文学校做强做大,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以满足东盟国家青少年汉语学习的需求。

2.5 进一步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跨境民族文化产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国西南和东南地区的不少民族迁徙至东南亚各地,在那里生活繁衍,由此形成了不少跨境民族。这些跨境民族同根同源,他们在文字语言、服饰礼仪、生活习俗、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共同点[6]。 所以,今天这些族缘相近的跨境民族依然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合作的又一天然力量。 以广西和云南为例,广西、云南与东盟国家有10 多个跨境民族。因此, 广西和云南要积极利用当前这些跨境民族和平跨居的环境,进一步完善跨境民族文化交流机制,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交流载体, 不断推进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5.1 政府要继续组织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

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是跨境民族沟通感情的最直接方式, 受到民族群众的广泛欢迎。 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深受双边民族群众喜欢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 使之成为跨境民族群众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

2.5.2 要进一步挖掘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

尽管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是跨境民族沟通感情的最直接方式, 但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上, 还要进一步挖掘跨境民族在历史渊源、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深层次的共通文化因子, 进而进一步增进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2.5.3 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跨境民族地处边疆,多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 这直接导致这些跨境民族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没有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转换成文化产品,并形成文化产业。 事实上,跨境民族完全可以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转换成诸如艺术品、文学作品、文艺演出、电影电视、卡通动漫等的文化产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能增进跨境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能带动跨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6 大力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增进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青少年也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的生力军。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未来也在青少年。 而教育是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交流频繁,出台了系列教育交流合作政策,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活动,互派留学生的数量大幅提升。2008年至今,中国与东盟连续举办了13 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是中国与东盟间唯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 这项活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但是,也要注意到,当前,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对象依然是欧美国家, 东盟与中国教育交流合作的密切度还远不如东盟与欧美国家的高。这也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一方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对东盟各国青少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另外,到中国留学的费用远远低于到欧美留学的费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东盟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也有不少高水平的大学。 而且,到东盟留学的费用也远远低于到欧美留学的费用。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要进一步出台教育交流合作政策, 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教育交流合作方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青少年留学访学。这些青少年学成回国后,将会成为传播彼此文化的重要力量, 有助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2.7 不断挖掘和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

选择好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关键。 没有具体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显然空洞无物的, 内容缺乏鲜明特色的文化交流合作则不会长久。因此,中国与东盟在进行文化交流合作时一定要善于挖掘和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

2.7.1 要善于挖掘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共通文化因子, 把这些共通的文化因子作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各有特色, 存在不少差异, 但中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还是有不少共通的文化因子。 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水稻文化、 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通的文化因子。 这些文化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前,这些文化因子依然存在于东盟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交流合作中,要把这些依然存在的共通的文化因子挖掘出来, 转化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以当代人能接受的方式把其再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对历史的认同,拉近各国人民的情感,还能转化成促进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

2.7.2 要善于拓展新的文化交流合作内容,把各国现代文明纳入文化交流合作之中

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也一样。当前,我国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的来说,东盟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多,认同度也最高,但对我国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了解得比较少。 因此,中国要进一步培育和凝练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名片, 并积极利用各种文化交流渠道把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名片传播出去, 让东盟国家的人民更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文化。

3 结语

当前,文化在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东盟应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文化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合作中的作用,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动力。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东盟国家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本期导读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绽放在东赢的侨界之花——记在日侨团优秀侨领、日本北九州华人华侨协会事务局局长孙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借脑引智” 提质发展——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来访江苏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