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十三行商人的图书刊刻及责任担当探析
——以《海山仙馆丛书》和《粤雅堂丛书》为例

2022-11-24王倩王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海山丛书广东

王倩,王磊

(1.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广州 510075;2.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东广州 510640)

清初之前,广东刻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均无重要地位可言。清后期广东刻书业发展迅速,一跃而成为全国重要刻书中心之一。知名的刻书家、刻书坊、刻书铺遍及南粤大地,刻书数量众多,质量之精,前所未有。广州十三行商人,也称外洋行商,简称洋商、行商,由清政府批准承充,具有半官半商性质,他们是清代广东刻书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伍崇曜的 《粤雅堂丛书》和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丛书》。这两套丛书校核严谨,雕版极精,影响极广,将广东的学术和出版事业推向新的水平,堪称富商名宦私刻丛书作的典范。

1 《海山仙馆丛书》和《粤雅堂丛书》

1.1 潘仕成与《海山仙馆丛书》

同徽商、浙商一样,十三行商人同样也爱与文人交游。十三行商人除了其红顶商人这一特殊身份外,也爱附庸风雅,潘氏自然没有例外,翰林院编修黄爵滋、清代才子翁祖庚、著名诗人何绍基等,都是海山仙馆的座上宾,为近代岭南第一名园撰联。而这座名园的主人便是潘仕成。 潘仕成(约1805—1873),广东番禺人,他不仅是当时远近闻名富商和园艺家,还是颇有名气的藏书家和鉴藏家。 潘仕成是出了名的“藏书迷”,凡故书雅记、奇文杂录,他都穷搜不辍,甚至不惜重金购买。 “海山仙馆” 内有“文海馆”,藏书数万卷,斐然可观,终成粤东藏书巨擘。依托殷实的家底和丰富的家藏, 潘仕成开启了刻书事业, 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海山仙馆丛书》。

清代中期,广东的图书刊刻虽有所发展,但坊肆间售卖之本,多为科场应景之书,学术类图书比较欠缺。 潘仕成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于是,他乘当时清廷禁网松弛、 刊刻自由之机, 再加上他富甲一方的家财、 丰富的辑藏等有利条件, 把有利于身心学问的前贤遗篇和西人著作,而坊肆间又缺失的, 编成《海山仙馆丛书》, 广为刊印。 《海山仙馆丛书》共五、六种四百六十卷,第一种《遂初堂书目》刻于道光丙午年,即道光十年(1830年);最后一种《全体新论》刻于咸丰辛亥年,即咸丰元年(1851年),历时20 余年[1]。

这些书不论审校还是刊刻都较注重品质,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当时就有人评价说“为艺林所重,自此广州学者不出门而坐拥百城矣”。即便在今天,该丛书也是许多图书馆的珍藏,其价值仍不能低估。 潘仕成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效仿者纷然,刊刻之风日盛,广东出版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1.2 伍崇曜与《粤雅堂丛书》

伍崇曜(1810—1868),广东南海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之子。伍崇曜出身于豪富之家,家庭条件优渥,但他并未于享乐,相反从小便勤奋好学,12 岁便考中秀才。 之后为广东学政翁方纲所赏识,再加上其父先前曾以伍崇曜的名义捐助银两修筑南海桑园围堤,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朝廷赐举人出身。 两年后接替其兄伍元华(1800—1833)任怡和行商和公行总商, 经他多年苦心经营, 终成为广州诸行中首屈一指的巨富。

伍崇曜是清代广东有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 伍氏获赐乡举后,热衷与士大夫交流,讨论著述,并多方访求珍稀古籍,搜罗颇丰,遂构筑粤雅堂“远爱楼”藏书。 另外,伍氏同乡及友人谭莹( 1800—1871),亦为举人,精于校勘之学,曾官化州训导、琼州府教授,极为重视粤中文献的搜集和阅读,对地方典故、乡风乡俗颇为熟悉。 当时,由于广东版刻不多,书价昂贵,平民寒士无力购买。 于是在谭莹的建议下,伍氏又广集粤人著述,选择书坊稀见版本,并延聘谭莹负责编订刊刻,鉴别考订。 先后刊刻《岭南遗书》《粤十三家集》《楚庭耆旧遗诗》《粤雅堂丛书》 等共计二千四百余卷。其中以《粤雅堂丛书》卷帙最为浩大,影响最为深远。

《粤雅堂丛书》主要汇辑广东古今著述,凡前人已经刊刻过的图书,本丛书一概不录。《粤雅堂丛书》共3 编30 集180 种千余卷, 包括唐代10 种、 宋代46 种、元代11 种、明代17 种, 余者均为清代著述。本丛书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 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3 编完毕[2]。丛书不分四部,按得书先后陆续辑刻, 每集又依朝代次序编排。 《粤雅堂丛书》为清后期广东所编刻的大型综合性丛书之一,每书之后,又附有跋文, 叙述作者生平、本书源流及版本异同。除最后十种由伍绍棠为之题跋外, 二百余篇跋尾均署“南海伍崇曜”。

伍崇曜所刻之书数量众多且内容精审, 对我国古籍的保存和文化发展, 尤其对广东文献的搜集整理起到一定的作用[3]。

2 清代十三行商人的责任担当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又被称为红顶商人, 他们在“裕国通商”的使命下,毅然承担起刊刻典籍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十三行商人的责任担当。

2.1 以崇高的使命感,意欲为国铸盾,推动武装强军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这对于处在战争前沿的广东,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是打击最大的。 胸怀家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潘仕成,深深意识到了清军武器的落后和清政府军事力量的薄弱, 正如潘仕成在《海山仙馆丛书》例言中所说:“讲武之书为当务所急,四夷纪录亦足广见闻,固不嫌于人弃我取。”于是在刻了18 种经史类图书后, 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开始刻《火攻挈要》,又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刻《慎守要录》。

《火攻挈要》署名“泰西汤若望授宁国焦勖述”。明崇祯年间,焦勖吸收西方造炮技术的先进成果,结合明代火器的制造技术,集“名书之要旨,师友之秘传,及苦心之偶得”,“去繁就简,删浮采实,释奥注明”(焦勖《火攻挈要·自序》),撰成《火攻挈要》一书。本书开篇有27 幅武器图,详列武器名称,有的还对各构件名称,刻画精细,印制精美。上卷为《概论火攻总原》,详细介绍火铳制造的工艺及种类;中卷为《提硝提磺用炭诸法》,分别介绍各种火药的制作、贮藏、性能、配方;下卷为《攻铳说略》,概要介绍火铳的试放、安装、教练、搬运等内容。该书为明末系统总结火器技术的重要著作, 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4]。

《慎守要录》署名“韩霖著”。 韩霖,明代绛州城人。 曾从徐光启学过兵法,著述颇多,雍正《山西通志》 著录有韩霖《守围全书》《神器谱》《炮台图说》3种。《慎守要录》不见于著录,《海山仙馆丛书》当是首次收录,该书共9 卷,分别从酌古、设险、制器、豫计、协力、申令、应变等方面叙述兵事,是研究明代兵法思想的重要著作。

2.2 以开放的视野和胸襟,注重文化交流与繁荣,锐意科技强国

明末清初, 一些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敏感地感应着外来文化科学技术的压力及民族命运的需要,大量地译介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和以宗教神学为主的人文科学著作。

清代丛书收录多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但随着“西学东渐”影响的逐步扩大,个别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西学,尤其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前,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 《四库全书》收录西方自然科学类著作9 种,存目1 种,收地理类著作2 种,存目2 种。

十三行商人以其开放的视野, 搜集并刊刻大量的西学文献,希望借以科技强国。《海山仙馆丛书》例言:“数医药調燮种植方外诸家者流,亦有可观,不妨兼采。”潘仕成虽为商人,却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域内外科技成果,在丛书中收录了多种科技类作品,并且注意引进国外的科技图书,收录西人著作有7 种,包括《火攻挈要》三卷(德国汤若望授,明焦勖述)、《几何原本》六卷(希腊欧几里德撰,意大利利玛窦口译,明徐光启笔受)、《同文算指》十卷(意大利利玛窦授,明李之藻演)、《圆容较义》一卷(意大利利玛窦授,明李之藻演)、《测量法义》一卷(意大利利玛窦口译,明徐光启笔受)、《新释地理备考全书》十卷(葡萄牙玛吉士撰)、《全体新论》十卷(英国合信、清陈修堂撰)等, 以上著述多为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传入中国的重要科技典籍,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海山仙馆丛书》所收录7 种著作中,仅《几何原本》为《四库全书》所收录,其他都为潘仕成首次刊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潘氏对对医书的重视前所未有,包括《四库全书》都未著录外国人的医学著作。潘仕成亲为《全体新论》作序,这也是这套丛书除总序外,他唯一作序的著作。他在该书序言中说道:“西域人运思灵巧,好语精微,其天文算法诸书久为中国所收录,而医学独未之前闻。嘉庆初西洋医士以彼国种痘之法传之华人,近复来广州设药局,为人疗病,是东医之外不妨又称西医矣。”“由此书而牖启其心思,触悟其治法,未必非医家之一助也,因采以入丛书并略论其得失,以弁其首。 ”潘氏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医学技术,进行中西医结合,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更好地造福人民,讲究实学、博采中外,显示了十三行商人开放包容的独特眼光, 也是其可贵与出色之处,充分体现了岭南开风气之先的文化潮流。

2.3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抢救珍稀典籍,致力文化兴国

清代乾嘉以来,各家私刻丛书,多专注于搜残存佚,刊刻罕见珍本,潘仕成和伍崇矅也不例外。

潘仕成对刊刻《海山仙馆丛书》的缘由和功效,正如叶志诜在《海山仙馆丛书》序言所称:“今观是书皆余所耳食其名而率多未见,经德畬搜括而成之,且曰并非以为名,恐其历久就湮,故为之荟萃以公诸士林,冀免乎私蒙庄攘论衡之诮焉。 ”“天下可宝者,莫如书。 与其韫而藏之,孰若使之灿著焉,不致湮没而不彰也。 与其分而置之,孰若为之荟萃焉,不致散脱而浸失也”。 潘仕成以抢救文献和传播文化为目的,颇具近代学界所推崇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的风范,足见其宽广的家国情怀。

《海山仙馆丛书》 关注到近人流传未广之著述,收入清人著述21 种。 乾嘉以来随着学术的不断繁荣,出现了许多清人新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出自近代,但有的没有刊刻,仅有抄本流传;有的虽已刊刻,流传仍然未广。 其中尤以《新释地理备考全书》的影响最大。 《新释地理备考全书》十卷由澳门出生的葡萄牙人、 汉学家玛吉士撰写, 成书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被潘仕成收入《海山仙馆丛书》刊刻出版。 目前所能见到的《新释地理备考全书》最早版本是道光二十七年的《海山仙馆丛书》本。该书的《地球总论》和《欧罗巴各国总叙》后来被辑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新释地理备考全书》除其直接影响外,也借助《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 间接地对近代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潘仕成首刊之功,可谓独具慧眼[5]。

《粤雅堂丛书》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亦功不可没, 正如伍崇曜在丛书序言中所说:“钦逢治教休明,文史足用,行披坐检,泛览流观,岂有爝火可佐?三辰丛薄,足裨列岳。然而觚裂疣赘,琐碎支离,屑玉杂铅,充庭折轴,纵微言之乖绝,均要道之所存。 虽瑕瑜相形,而朱紫待别,都为一集。 ”他认识到图书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因此多方搜求,刊刻流布。丛书首次在我国刊刻了高丽文人李齐贤的《益斋乱稿》。 该书是由李齐贤子孙集结整理而成,成稿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经李齐贤本人过目、编排并最终定名刊刻。后来该书在国内的抄本辗转到了广州, 始由伍崇曜刊刻编入丛书。 该书本着按创作时间和文体并重的原则来编排, 因此其作品排序也成为判断李齐贤在中国行迹的重要依据, 而文集中所收的章表奏议史赞等内容对研究中韩文化交流史也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6]。

《粤雅堂丛书》和乾嘉以来的许多优秀丛书一样,收书务必求全,一是种类齐全;二是内容完整。 伍崇曜在丛书序言中表明了他的收书原则:“千兔裁定束乎两牛,岂韩淮阴之将兵多多益善,实赵平原所爱士碌碌无奇,灯务饰乎九华? 琴必珍乎百衲? ”“恐抱璞而遗玉,谓披沙而拣金,踵谬沿讹因陋就简。 ”因此,《粤雅堂丛书》中有许多难得的足本,如《吕衡州文集》(又称《吕衡州文集》)传本中(包括《四库全书》本)第六、第七卷的内容多有阙如,而《粤雅堂丛书》则收有足本。 可以说《粤雅堂丛书》是清代后期一部质量很高的私刻丛书,其搜求、整理、保存古代文献之壮举,一直成为后世的典范。

3 结语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在“裕国通商”的使命下,毅然承担起刊刻典籍的社会责任, 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强军强国的理想抱负,充分体现了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值得我们当代出版人反思和学习。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 出版人更应该勇于担当,践行使命,做好全民防疫和愈后心理疏导的宣传引导工作。

猜你喜欢

海山丛书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仔”郑贵权的“大同黄花”情
不朽的红色精神口袋小丛书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艺术创想丛书
梦里鲜花开放
放爱一条生路
迎春花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