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学者高水平论文发表困难与对策的个案研究

2022-11-24秦小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母语李老师学者

秦小青

(南京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在高水平的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的普遍诉求, 然而鉴于SCI 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英文, 中国科研人员作为国际核心发表圈之外的边缘国家学者, 想要在SCI 收录期刊成功发表高水平论文可谓困难重重。过去40年左右的时间里, 非英语国家学者如何撰写与发表国际优秀期刊论文是国外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研究热点, 并且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认知[1]。反观国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对于学术写作过程与认知特征的研究较少,以个案研究方法聚焦于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研究寥寥无几。 因而为了丰富学术英语写作过程和认知研究, 为国内学术用途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让更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受益,亟须开展系列个案研究。 本研究将聚焦具有强烈论文发表动机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高校某青年教师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困难与应对之策。

1 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框架。 Lave 和Wenger[2]在1991年出版的书中首次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们认为实践共同体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多个实践共同体中。需要明确的是,“共同体”不一定是成员共同在场、定义明确、相互认同的团体,也不一定有看得见的社会性界线[3]。 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在该活动系统中相互介入, 共同参与实践,完成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Wenger[4]将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按照对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分为“新人(new comer)”和“熟手(old timer)”,“新人”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及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 渐渐达到完全参与, 完成被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的过程。 实践共同体理论常作为框架用于学术英语写作研究, 分析学术共同体中新手逐渐成长为合法成员的过程。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强调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属性。本研究中,个案对象李老师(化名)与论文共同创作者、国际期刊编辑、期刊匿名审稿人、同事等人员构成了实践共同体, 在论文撰写与投稿过程中持续与各类参与者互动, 从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2 研究设计

青年教师整体而言有强烈的发表动机, 因为论文写作与发表, 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教师表述科研成果、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中的个案参与者李老师, 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双一流” 学科高校一名土木工程方向的青年教师,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有5年左右的高校工作经验,工作期间有过一年的海外访学经历。李老师在国内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学习, 英语是大学英语六级合格水平。 迄今为止,李老师通过个人的努力,已经在国内外较高水平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了逾10篇论文。李老师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本研究聚焦于他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和认知特征,希冀为其他同样有高水平论文发表需求的青年教师提供一点启发。

本研究跟踪了李老师一篇SCI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全过程, 采用访谈和文本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研究数据。 通过访谈了解李老师写作过程及论文投稿过程中的想法;文本则包括各阶段的稿件、同行评审的意见,以及李老师的答复、投稿信、李老师与期刊编辑的沟通邮件等。 本研究基于定性的个案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和数据间的相互印证、互动分析[5],深入探讨李老师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采用的对策。

3 研究发现

中国青年学者要想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首先要以高质量的科研为基础,然后努力在写作中呈现最佳科研成果, 同时要应对国际发表中的种种复杂性。然而,对于非专家型学者的青年教师而言,上述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 本个案研究中,李老师遭遇了科研创新、学术英语写作、国际发表复杂性等挑战,但是积极采取应对之策,最终顺利发表了一篇本学科高水平论文。

3.1 科研创新的挑战与应对

早在1999年,中国科学家周午纵[6]就撰文表示“论文的质量主要在于内容本身, 即论点、 论据、论证,而不在于语言”。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共识,即在国际期刊发表中科研本身质量最为重要。 通过对李老师的访谈发现, 他在撰写这篇SCI 论文前做了充足的研究工作。李老师先是搜集、阅读并梳理了大量本专业本领域的文献资料, 用以把握本方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科研想法,于是制定试验方案并尝试试验。试验之后得到一系列数据, 在对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时有一些有意义的发现,最后再着手论文写作。在试验和数据分析阶段及论文撰写期间, 李老师会反复查找文献及与相关教师和同行专家交流。即便如此,李老师的文章在投稿时,经历了三轮审稿,每一轮匿名审稿人都对论文内容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第一次审稿意见很多,涉及试验操作的标准,在李老师看来较难回答;第二次审稿意见中, 审稿人接受了李老师做出的大部分答复意见,但仍保留了5~6 个有关内容的意见;第三次审稿意见中,有一个审稿人同意之前所有修改,而另一个审稿人仍有3 个大意见。 为了回答好这些意见,李老师或研读文献、或补做试验、或与共同作者交流,对论文稿件反复修改,修改次数多达20 次以上。 据此可以看出,科研创新之路没有捷径,需要科研工作者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科研不是单打独斗,可以借助他人之力。李老师此篇SCI 论文是多个实践参与者共同塑造的结果, 首先李老师本人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论文合作者也为研究内容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此外期刊编辑和匿名审稿人给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的质量。科研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前期积累推动的结果,也是不断实践的结果。

3.2 学术英语写作的困难与应对

英语非母语的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路上不得不遭遇英文语言障碍这个“拦路虎”。 过去40年左右的时间里,英语非母语学者撰写与发表英语学术论文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如St. John[7],Flowerdew[8],黄萍和赵冰[9])。前人研究表明,英语非母语的学者在学术英语写作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既有单词句法层面的困难, 也有语篇方面的问题, 同时由于普遍缺乏学术英语写作训练及与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合作较少, 用英文撰写论文比用母语撰写论文明显更费时耗力。 本研究中的李老师说,“我的英语之前都是应试型的, 英语口语和写作不好,阅读还行。我第一次尝试用英文写作SCI 论文是在博士期间,因为有毕业压力,但是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术英语写作的训练, 只有博士期间上了一门学术英语写作的课程。 ”目前,李老师用英文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已经没有当初的畏难心理, 但是仍表示用英文写作的过程非常慢。据李老师总结:他对论文的结构和论文每部分要写的内容非常清楚。 在初稿写作过程中, 李老师主要是模仿前人文献中的语句表述方式和借助各种在线翻译工具。 在自己修改一番后会再请论文合作者和认识的英语老师帮忙润色语言, 投稿之后审稿人和编辑也会提出很多语言方面的修改意见。在评审意见中,有一位匿名审稿人认为李老师论文中的英语没有达到标准英语的水平,需要英语专业校对, 还善意推荐了一本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者科研写作的指导书。

英语非母语的学者在论文语体风格、论文结构、引用规范、词汇句型等方面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困难可以得到解决或缓解。 在李老师的个案研究中, 可以得出以下应对语言困难的策略:

一是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例如,可以通过研读优秀的SCI 论文和学术写作书籍, 掌握学术写作的一些技巧和策略; 也可以仔细对比原稿和修正稿的语言,总结经验教训。

二是借助实践共同体中其他参与人的作用。 例如,可以积极参加学校图书馆或校外平台组织的线上线下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活动; 可以让论文合作者或者英语比较好的同事、朋友帮忙润色语言;也可以寻求校内免费或校外收费的论文查重、 语法检测服务。

3.3 国际发表的复杂性问题与应对

毋庸置疑, 中国是国际发表圈的重要一员。 然而,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在众多的SCI 收录期刊中,中国主办的科技期刊仅有208 种(2019年的数据),并且中国科技工作者总人数庞大, 人均的表现与主办大部分SCI 期刊的欧美国家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位于国际核心发表圈之外的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实践中面临诸多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可能体现在处于核心发表圈的审稿人对于英语非母语学者的偏见, 也可能体现在中国学者对于国际期刊的论文范式和语言使用把握不好而导致的论文可读性降低等情况。 Salager-Meyer[10]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论文发表问题发现: 英语非母语学者的语言能力可能影响他人对其研究能力的判断,从而阻碍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国际认可。本个案研究中,李老师在谈及国际发表的复杂性问题时显得比较乐观,“我刚开始投递SCI 论文时,也会有种种担忧,害怕编辑因为我的文章语言不好而直接拒稿。 但后来发现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论文本身的质量怎么样,语言是锦上添花吧。 ”李老师在工作期间,争取到一个出国访学一年的机会, 自此之后李老师的科研与论文发表经常与海外导师及海外认识的其他同行有合作,这也是李老师提升研究国际化水平的努力之一。在科研工作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科研工作者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加强科研国际合作,不断提高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逐步消除国际论文发表的不平等性。

4 结语

本研究采用个案方法, 深入考察了某青年教师一篇SCI 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过程和认知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青年学者在尝试发表高水平的SCI 论文时遇到科研创新、 学术英语写作语言障碍及国际发表复杂性问题三重困难, 然而在论文撰写与投稿过程中持续与各类参与者互动,成功应对了以上困难。本研究的发现或为英语非母语国家的青年学者群体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高水平论文的基础是科研创新,不管是国内发表还是国际发表, 高质量论文对于推动本领域科技发展的价值最为重要。 中国青年学者要勇于在科研的基础上尝试撰写与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通过与实践共同体的互动协商提升科研水平。

其次,要发挥个人能动性,不断提高学术英语写作水平和用英文与其他参与者沟通协商的能力。

最后,国际论文发表的复杂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青年学者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猜你喜欢

母语李老师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学者介绍
大学者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