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2-11-24王珍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

王珍珍

(百色职业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浩浩九州,一文一墨均是骄阳。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语言在我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 网络语言因为调侃性、 趣味性、 生活化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大众的语言表达过程中,特别是深受青年一代的青睐。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汉语言文学与网络语言混淆的现象,冲击汉语文学的严肃性,影响了汉语文学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要精准把脉网络语言的特征、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统筹谋划,整体设计,通过瞄准靶心、找短板、花力气、想对策,探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

1 网络语言和汉语文学的概述

1.1 网络语言的内涵和特征

网络语言的内涵:网络语言具体就是指在“互联网+”驱动下,所产生的与传统平面媒介和纸媒介不同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的应运而生为网民的沟通提供方便。 由于传统汉语言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在解释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网络语言的诞生,简化了网民的交流沟通过程, 促进了沟通质效的提升,并且随着网络语言的日益发展,逐渐开始影响传统汉语言, 简言之网络语言就是网络虚拟空间的一种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的特征:(1)词汇特点。 网络语言大多数由词汇构成,词汇简单,能够精准识别;词汇内容富有趣味,表达清晰,打破传统汉语言的复杂成分。比如:网络语言“永远的神”(用于表达对某人的高度敬佩和崇拜),即“YYDS”,运用了拼音的首字母,给人一种简单明了的感觉;又如“躺平”原指顺从心理,网络中“躺平” 主要是一种“不努力”“不作为”“内卷”, 在面对各种压力下选择 “一躺了之”; 再如,“ZQSG”在网络中主要指“真情实感”,不仅彰显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交流时间。(2)语言特点。网络语言的诞生颠覆了传统语法模式[2]。 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在语法上有明显区别,尤其是网络语言在流行过程中, 大幅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语法模式,具体可以从3 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词类活用。在网络语言中打乱了传统的词性运用方式,如“你好娘啊”中的“娘”在传统语言中属于名词,而在网络语言中则将其视为阴柔的代名词。 二是赋予符号语法作用。在传统语言中的符号并无特殊含义,而在网络语言中不同的符号也有具体表达, 如“互联网+”中的“+”并非指“加”,而是指增加的意思,且相较于传统语言来说, 更加简单易懂。 三是倒装的作用。网络语言保持着多变的风格,如“吃去”使用语法的倒装结构,原意是指“去吃”,而现在将其放置于动词之后,但意义仍然相同且表达了其个性。 (3)词缀的运用。 在网络词汇中主要表示一类人或是一类事物,我们以“剁手党”为例,词语中的“党”主要就是表示某种人群,这种多元化的富有趣味的语言特点,赋予了网络语言生动形象性[3]。

1.2 汉语言文学的概念和特征

汉语言文学的概念: 汉语言文学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学、人文情怀、语言、礼仪、人们的思想行为。汉语言文学在科学性、规范性指导社会大众的生活方面大有裨益。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一门内涵丰富、 底蕴深厚的文化学科,还是一门语言学科。汉语言文学源于个体的思想和语言交流, 是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涉及范围广,文体多元化,内涵丰富,是人们青睐和不断研究的文学载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传递多个时代语言文化的信息内容。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化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助力器。 特别是孔子学院遍布全球, 并成为传播和弘扬汉语言文化的载体,加之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在坚定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媒体行业也利用各种新媒体载体,大力宣传和推广汉语言文学,使汉语言文学深入人心,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弘扬和赓续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汉语言文学的特征:(1)文字功能特征。 从远古壁画到甲骨文的诞生, 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发明文字,传播或是表达不同思想,用汉字来记载所见所闻,进行人类交流。 特别是《诗经》的出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汉语言文学诞生,人们借助文字这个载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推动人类智慧的开启。(2)独特文学形式。随着文字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字的表达和组合变成了文学, 而文学则成了文字表达的最高形式,并且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例如散文、史记、小说等表现形式。 (3)文字文学潜力。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都是独特的,汉语言文学的优势也一样,特别是文学诗歌富有韵律、非常精炼。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学形式,诗歌诗词美、韵律美、内涵美,深受人们的青睐。唐诗的丰富色彩和多元化的风格,代表语言文字发展的巅峰时期。

2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当前网络语言的诞生, 冲击着汉语言文学,因此,我们需摸清网络语言所产生的原因,把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2.1 文化融合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特别是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其进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各界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撑, 社会大众借助网络这个桥梁进行文化沟通, 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推动着网络语言的发展。 比如,部分习惯用英文交流的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习惯性地在中文中穿插一些英文,基于此,新英文网络用词诞生。

2.2 生活节奏逐渐变快

在网络的蓬勃发展态势下, 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在交流沟通中人们借助网络提升交流速度, 想用最短的时间来传达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游戏玩家而言,在进行游戏时如果过多交流,则会制约游戏的进程。 基于此,快速精准的游戏用词应运而生。 在工作中,人们为提高工作质效,也更加倾向于用简洁、方便的网络语言来进行沟通,比如:“绝绝子”表示“太绝了,好极了”;或是表示“差极了”,用于嘲讽;再如,“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了对方的防御,使对方失去防御能力。 在网络语言中“破防”一词指内心深处被触动,心理防线被突破,可见正是因为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夯实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基础。

2.3 心理原因

网络语言的出现与人们的心理息息相关,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以年轻一代为主,网络语言便捷、轻松是这部分人群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部分人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在脑海中产生诸多的创意和灵感, 比如:“强国有我”是2021年党建百年天安门广场庆典上青年一代对党和人民许下的庄重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彰显着融媒体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觉醒年代” 的诞生缘于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创立过程的电视剧,剧播出后广受好评,因此“觉醒年代”一词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另外,还有部分人在网络交流中,为了增添交流的乐趣,用网络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网络语言的出现, 让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轻松有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

3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丰富了汉语文学内容

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态势下, 网络语言成为当前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语言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网络语言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形式,比如,“觉醒年代”“强国有我” 当前被广泛运用到汉语文学的表达中。另外,英文字母与数字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比如,“GG”代表“哥哥”,“88”表示“拜拜”,这些形式丰富汉语言文学表达内容[4]。

3.1.2 汉语言文学生动化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赋予了汉语言文学表达的生动化特点。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可利用符号或是“表情包”表达悲伤和高兴等情绪,消除沟通中的冷漠感,增添双方交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网络语言的应用可以便于交流沟通中的双方了解对方的意图, 赋予交流和沟通趣味性、人情味,这种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能进一步深化交流,彰显网络的休闲性、自由性。以“囧”字为例,在汉语中阐释为“光明”,然而网络语言中的“囧”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示“郁闷无奈”。

3.1.3 汉语言文学表达简洁化

毋庸置疑,网络语言是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简洁明了是其显著特征, 在网络时代下社会大众生活节奏较快,因此,对语言表达的需求倾向于简洁化。然而网络语言, 不管是从表达形式还是整体结构方面来说,均突破了传统汉语言的局限性,进一步丰富了其语言形式。重构和重组的传统文字,促进了文字交流和输入效率, 这种表达的简洁化即是契合社会大众语言发展需求的, 同时也在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2 消极影响

3.2.1 人们对汉语言的认识发生改变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 社会大众对汉语言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简洁、有趣的特征运用到交际语言中,增强交流氛围。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尝试是一波三折的, 部分网络语言的产生受到了指责, 比如,“爬山么”“舔狗”“芭比Q 了”。 只有特有的语言价值被挖掘出来后,才会改变人们对网络语言态度。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到网络语言的方便性和趣味性, 助力汉语言文化实现多元化发展。

3.2.2 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

网络语言诞生于人们的个性需求, 而这也决定了网络语言将超越传统的语言文字, 尤其是在发音及句意上具有显著区别, 它依托发音来替代原本的文字,如“这样子”被转化后变成“酱紫”,传统语言中的“难受想哭”被转变为“蓝瘦香菇”。 虽然这种变化往往体现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打趣, 也并不会对人们的理解造成困惑, 但这种变化无疑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干扰,对于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将增加困难,甚至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更会对发音的标准性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受到青年一代的竭力追捧,而这也会干扰青少年的汉语言学习,严重时甚至会使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3.2.3 影响汉语言文学传承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历史的结晶, 更是前人智慧的沉淀,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汉语言文学也需要进行结构及应用上的完善, 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5]。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的诞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和冲击, 占据了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渠道。尤其是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其在野蛮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背离常规的问题,如,“奇葩”一词在汉语言文学中指“奇特珍贵的花朵”,而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中, 则被赋予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种在本质意义上的曲解,使得汉语言文学面临着表达困境,最终带来消极的影响。

4 融媒体时代下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4.1 规范网络语言模式

现阶段,随着网络语言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避免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产生冲击, 我国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加以审视。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章立制,防范网络语言的野蛮生长态势, 从管理的纬度加强网络环境治理,重点内容在于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模式,避免大量的负面、消极网络语言生成,实现网络环境的优化和管理,逐步实现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在此过程中,需要采取疏堵兼顾的方式,积极寻求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契合点, 发挥出两者相辅相成的价值,从而推进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同频共振,全面实现语言环境的规范和创新。事实上,要实现网络语言的规范,核心在于减少网络用语的生成误区,帮助其赋予积极的价值, 打造出网络语言传播的新风尚, 切实完成基于网络语言推动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夙愿。

4.2 创新汉语言文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属于我国文化的精髓, 面对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 始终处于持续的变革与创新过程之中。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同样应当持续丰富其体系, 使其逐步适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实现汉语言文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普及,以使其达到良好的发展状态。从整体上看,汉语言文学与网络语言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汉语言文学往往承载着国家文化的传承重任,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和信息价值。基于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加强其时代的适应性,利用文化创新与平台创新等方式, 将汉语言文学融入网络语言生成之中,以赋予其创新内涵,实现汉语言文学思维的发展目标。 而这种变革也将符合社会发展预期,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享受到网络语言发展的魅力[6]。

4.3 加强语言风格的融合

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还是网络语言,两者的诞生与发展均有其合理性,基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应当得到正确的认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语言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追捧,使得网络语言在生活中逐步渗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所造就的差异性,汉语言文学也应当有所改变, 透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加强与网络语言之间的融合,以期在取长补短中产生互促效应,实现两种语言风格的同步推进,并建立全新的语言应用体系。从语言文学视角来看,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已然成为最主要的表达形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各有优势和空间。 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为语言文学的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尤其是要相互吸取优势,在有效的规范与制约之下,实现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步发展,丰富汉语言文学载体和体系。

5 结语

综上所述,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日益凸显,网络语言的诞生与发展不可逆转,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社会的需求。 但网络语言在发展中仍需加强规范,避免其对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冲击,以保持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独特性。为此,在整个规范与优化的过程中, 必须要尊重两种主体的特点,根据明确的规范与融合需求,发挥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相辅相成的价值, 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实现融合发展, 创造出协同发展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推动我国基础文化实力的增长。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语言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语言是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我有我语言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