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梅林戏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2-11-24叶明亮谢笑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梅林文化遗产戏曲

叶明亮,谢笑莲

(1.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2.三明学院 图书馆,福建三明 365004)

2021年7月16日,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福州举办。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一系列的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地方戏曲是乡土文化同地方特色结合的产物,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发展地方戏曲、探究地方戏曲新出路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1 梅林戏传承必要性探析

梅林戏源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 发端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徽剧与当地民间小调、道教音乐和客家文化糅合而成的地方剧种,俗称土戏、土京戏,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艺术标本,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迄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梅林戏唱腔优美、“五门十七行头”行当齐全[1]、表演粗犷,唱念做打具有鲜明个性。早在1992年,梅林戏剧团参与文化部“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新编剧本《贬官记》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主要演员暨现梅林戏国家级传承人黎秀珍获优秀演员奖,梅林戏剧团荣获“天下第一团”称号。

当下对梅林戏传承发展的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是传承发展梅林戏的基础认知和先决条件。

1.1 传承发展梅林戏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梅林戏作为山区非遗, 历经300 多年的发展历程,其艺术特色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特别是唱腔中的徽剧特色,更是保留至今,是研究传统徽剧艺术特色的重要标本, 也是探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于开展戏曲发展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梅林戏为主要抓手,会同泰宁地方景区开发文旅经济恰逢其时,必将有所作为。

1.2 传承发展梅林戏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为主要任务。 地方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可以挖掘出符合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梅林戏改编的部分优秀剧目就很好地同时代精神相结合。 如新编历史剧《贬官记》充分彰显了廉洁奉公和一心为民的好官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和百姓对于清官好官的向往期盼, 完全符合现在从严治党、 反腐倡廉的大政方针,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梅林戏传承发展举措探析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遗工作的总方针。 党和政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首先在保护,其次在传承。 对于非遗来讲,在得到了良好保护的前提下,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上获悉, 我国现存戏曲剧种267种, 而其中仅有一半有业余演出,60 多个现有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 与20 世纪50年代的368 个戏曲剧种相比,戏曲剧种大幅减少,戏曲传承也面临更多困难,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新时代的梅林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力量, 但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难。 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成立于1960年,“文革”期间解散,1980年恢复梅林戏剧团的建制。 2012年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划转为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据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 届全省戏剧会演梅林戏剧目《金溪河畔女红军》简介介绍,梅林戏传承保护中心现仅有演职人员32 人,在演出大型剧目时演员身兼多职成了常态,无法满足正常演出需求。 近年来,梅林戏与三明市地方艺术院校合作办班, 按照固定年限进行招生,但由于学生毕业只能取得中专学历,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招聘政策要求, 使得培养的一大部分优秀学生无法进入剧团工作,造成大量学员的流失。梅林戏的传承发展目前主要依托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地方财政只给予中心在编人员少部分工资拨款,远远无法满足剧团实际生存需要,中心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谋取生计的奔波之中, 无法专心致力于剧目的创新。人员短缺、人才流失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梅林戏知名度、 传播度及发展广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进而阻碍了梅林戏的进一步发展。

2.1 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健全发展保护措施

梅林戏作为传统戏剧类非遗, 其传承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口传心授的方式决定了其只能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传授模式培育传承人才。 目前梅林戏官方认定传承人登记在册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黎秀珍。 单凭黎秀珍一人的师徒传授很难建立起一个完备、健康的传承体系。通过大规模的集体授课来培养传承人才势在必行。

第一,与地方艺术院校深入合作,联合培养非遗传承人。梅林戏应当根据地方政府入编招聘要求,建立五年制大专班,进行定期招生,以确保后备力量充足。第二,应当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自上而下的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制度, 保证梅林戏传承不断档不隔代。第三,实行团带班政策。经实践检验证明,团带班学员质量要远远高于非团带班学员, 实行团带班成为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第四,坚持培养名角的核心导向,培植名人“非遗”带头人。以名人效应助推“非遗” 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推进“非遗”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又一重心[2]。从中国戏曲发展史来看,一个名角的诞生对于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剧演员王佩瑜的 “出圈” 为京剧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度和培养了一大批新受众。 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应尽快推出能够代表梅林戏剧目的知名度高的演员, 充分发挥名角效应,加大对戏曲受众和市场的培育,推动梅林戏的传承发展。第五,地方政府应当在梅林戏的人才培养与保护等方面建立资金扶持机制, 让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创作与非遗传承中去。

2.2 扩大受众群,建立自我造血发展机制

作为民间艺术, 梅林戏早期生存与发展是通过戏曲的乡村展演,赚取门票与出场费用,实现自给自足,并取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梅林戏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来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戏曲是由三度创作即剧本、 排演和现场观众共同完成的。 只有具有相当审美品位的欣赏者达到一定规模,传承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互联网作为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信息传播至关重要。从新媒体传播“抖音”来看,在其发布的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中,显示日活跃人数突破6 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 亿,互联网信息传播重要性可见一斑。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应当在各个主要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开设官方账号, 截取部分或完整演出视频进行网络展演,以此提高梅林戏知名度,扩大梅林戏受众群,为实现商业化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也是一大出路。泰宁县拥有三明地区唯一的5A 级景区, 同时还拥有上清溪、泰宁古城等多个旅游景点。梅林戏可以与地区景点进行“轻捆绑”[3],形成联动发展。 让外地游客在欣赏大金湖的水上丹霞地貌、 九龙潭的峡谷曲流、“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泰宁古城的同时,欣赏到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梅林戏,加强“印象泰宁”品牌建设,推动非遗文旅产业化发展。同时发展文创产业,增加梅林戏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特色,结合文化创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梅林戏作为戏曲艺术,其脸谱形象、服饰衣着、装饰杂类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对其美学价值进行挖掘并结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观和消费观进行文创产品制作,对梅林戏的特色进行发掘,开展文创产品设计营销, 能够有效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4]。

2.3 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传承后备力量

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戏曲进校园, 意在通过戏曲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漫长历史的锤炼和多元文化的渲染, 具有欧美戏剧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戏曲中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 流传自古代的声乐唱腔及五颜六色的脸谱化妆, 都可以让青年学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5]。 将梅林戏纳入地方学校校本教育内容,将培育受众从小抓起;加强对梅林戏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普及, 培养青少年对于梅林戏的兴趣,让被动接受成为主动探寻。

2.3.1 激发学生兴趣,植根文化底蕴,促进戏曲文化传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戏曲进校园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 需要结合着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传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大多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兴趣为主,可以推广戏曲中比较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戏曲。中学生可以学习经典戏曲的唱法, 跟随戏曲韵律体会戏曲乐趣,深入了解戏曲表演艺术。大学生更应该从戏曲背后的文化认知出发,对戏曲进行文本解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推进戏曲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对中国戏曲综合性特征的描绘, 也是对戏曲魅力的生动表达。传统戏曲根植中国文化土壤,也需要在中国土地“野蛮生长”,成为参天大树。 作为接班人的学生们,接下戏曲文化传承这面旗子更是义不容辞。

2.3.2 组建戏曲学习社团,开设戏曲教学课,推进戏曲深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丰富, 可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戏曲兴趣教学, 提高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实践和鉴赏能力。 学校社团是深化戏曲教育的重要有效手段,戏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代青年由于受流行文化冲击和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 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戏曲。因此,戏曲教学在不破坏传统传承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因素,如白先勇先生主导,将新编古装剧《牡丹亭》搬入大学校园舞台,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音乐元素及舞台化妆表演引入戏曲演唱中,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产生较好的效果。 建立起邀请传统戏曲传承人、演员、戏曲剧目编剧入校进行交流表演与指导的常态机制, 助力学校社团戏曲传承。

2.3.3 加强校地融合力度,培养学生传承戏曲主动创造性,推动梅林戏的活态传承

地方高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特色, 开展剧目创作专项研究,结合时代热点,弘扬时代精神。例如:可以结合“时代楷模”廖俊波、孙丽美同志,通过戏曲将他们不忘初心、扎实工作的工作历程展现给大众。在新时代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梅林戏剧目, 毫无疑问是实现梅林戏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

2.4 发挥地方政府保护主体作用, 建立资源数字化传承机制

非遗属于世界,但首先属于民族、属于地方,地方性是非遗的内在属性, 决定了地方政府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地方政府应当发挥非遗传承中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建立资金扶持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梅林戏的传承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 现今泰宁县人民政府已将梅林戏剧团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并建立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未来,泰宁县人民政府及三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梅林戏的资金扶持, 力争将梅林戏传承保护中心纳入事业单位全额拨款行列当中。

政府还应依托当地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对梅林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 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非遗、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一种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6]。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依托当地图书馆及文化机构的专业技术力量, 进行系统整理保护, 将梅林戏孤本、手抄本等珍稀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存储;利用高清技术手段收集梅林戏传承人的表演技巧、 经典唱腔唱段、经典剧目及珍稀文献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建立梅林戏资源数据库,实现数字传承、活态传承,提高梅林戏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基因, 承载着特色鲜明的民族记忆。 它不是老旧的技艺, 不是过时的审美,它的美可以划破时空、惊艳时光,是各族人民通过旷日积晷的摸索磨炼出来, 世代相传, 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的根和魂。梅林戏作为泰宁地区的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其意义与价值在当下极其重要。梅林戏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以深入研究探索其传统文化内涵, 也需要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以紧跟时代步伐的方式呈现与传播。让非遗文化不再成为书本上刻板的文字、 博物馆展览厅里的展品,而是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国非物质文化屹立于世界之巅,向世界传递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梅林文化遗产戏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吃梅子
Tough Nut to Crack
安娜表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