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角下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研究

2022-11-24刘晓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市民素质学院

刘晓维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大批农民工和城郊失地农民逐步转化成城镇新市民。城镇新市民群体的居住环境和职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部分新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新市民的文明素质不仅与其自身在城镇新环境中的适应和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城市文明发展总体水平和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息息相关。

1 社区教育与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系

1.1 社区教育是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两基本、一进入”的要求,即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着力构建形成全纳、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新市民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主力军,必须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始终与城市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步。在国际范围内,世界多个发达经济体都把社区教育作为促进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为社区教育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日本以《社会教育法》为依据,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实施教育活动,构建服务全体国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丹麦、瑞典、冰岛等国家一直强调通过社区教育使得广大民众自主参与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生活[1]。

社区教育通过科学、有序、合理地组织社区全体成员参与教育活动,在帮助全体成员,尤其是转换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的新市民群体在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对融合新市民群体构建和发展和谐社区有重要意义。

1.2 社区教育在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中的优势

第一,社区教育较传统教育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远程教学、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使用,新市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提升课程的教育成本更低、学习时间更自主,因而更能激发新市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形成对新市民群体文明素质提升教育活动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第二,社区教育可以借助政府、社区、社区学院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教育资源,提供更新、更全的教育门类。来自各方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力保障了社区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多样、教育实施的专业,为新市民群体选择自己切实所需的社区教育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提供了有效的供给。

2 文化育人在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2.1 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区新市民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2]党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也要求城乡居民具备相应的文化艺术修养[3]。通过建设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重视在社区教育中“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对社区新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2 有助于提升新市民的价值认同,帮助新市民融入社区,完成城市化

社区教育能够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包含的教育门类更加全面。在城乡社区,通过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社会方式的教育参与进来,对社区新市民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势必会产生积极影响,在此过程中,使新市民学习城市文化,掌握城市生存与发展技能,逐步适应城市生活,不断提升内在素质,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在城乡社区构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层精神家园[4]。

2.3 发挥文化育人对于新市民文明素质的隐性教育、渗透式教育、长效性教育的优势

在对新市民的社区教育进程中,结合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融合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等的特色课程和文化活动,调动新市民对地域文化的纯真感情,发挥其在认识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中的主体作用,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新市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影响新市民的学习、工作、生活,使之终身受益。

3 文化育人视角下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实现途径

文化育人的本质和过程在于“化”,包含“以文教化”和“向文而化”两个向度。“以文教化”体现的是教育者通过外在给予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塑造人的价值;“向文而化” 体现的则是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自主内化文化价值。社区教育在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以文教化”,引导新市民群体“向文而化”,从而促进其文明素质的提升。

3.1 社区学院文化优势输出

依托高职院校的社区学院浸润着优秀的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成为文化承载者的同时,也是传播优秀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生力军。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托,在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1.1 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课程

各地存在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本土居民大多耳熟能详。这些资源对新市民有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也为地方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开发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在满足新市民对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进行了解探究需求的同时,也对在更广范围内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对新市民群体进行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和信息获取来源的调查分析,新市民群体不仅对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兴趣浓厚,对地区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也非常关注,并且在电子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的信息推送和短视频浏览成为新市民群体的主要信息获取来源之一[5]。因此,结合该群体的社区教育需求和信息获取习惯,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社区学院和培训教师可以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地方文化特色社区教育系列慕课。通过网络进行地方特色文化系列慕课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利用率,降低特色课程的重复建设。此外,对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可以进行系列划分,例如,建设“文明宝华”课程,包括文明居民、健康教育等内容;“魅力宝华”课程,包括民俗文化、山水名胜、旅游攻略、地名史料等内容;“发展宝华”课程系列,包括新城建设、生态农业、社交富民等内容。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自主点播式学习,摆脱集中授课的时空限制、授课师资知识基础和学习者需求参差不齐的困扰,提升学习自由度,以丰富多维的样式展示本土文化资源,提升新市民的综合文明素养。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微信群等在线学习平台和即时交流工具,在推出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特色慕课的同时,普及使用平台的即时讨论与评价等功能,辅以平台后台对学习资源浏览的大数据统计,对所实施的特色课程和组织的实体活动采取全面、全员、全程参与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手段上,采用多元化评价,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接受社区教育的广大新市民的想法。在实施评价的主体上,充分组织课程开发和活动的人员,以此可以将实际实施效果与理想实施效果进行校准,对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持续提升提供考量。

3.1.2 建立传播优秀城市文化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团队

依托地方高职院校,梳理社区学院的师资储备,筛选出人文科学研究的精英力量,成立社区文化育人实践团队。通过政府和社区资源的统筹协调,为该实践团队结合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文化素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利用提供资源和信息平台,使得实践团队能够依据城市的历史、发展特点和真实资源,结合自身的科研思路,创新探索城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实践模式,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促进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去,为新时代的城市文化发展与交流服务[6]。

3.1.3 促进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

纵观国外城市文明提升的经验,日本、新加坡等国从培养孩童时期的文明礼仪教育,对个人后期的文明素养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梳理社区学院所在城市的中小学资源,了解新市民子女的入学教育情况。在此基础上,社区学院可以作为文明素养教育提升的实践基地,和相关中小学联手进行新市民子女文明素质提升研究。例如,通过共建文明礼仪课程、打造文化传播实践精品课程、社区学院文化体验参观等教学科研及实践活动,向青少年积极传播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新市民家长进校园、讲心得等方式参与到个人文明、家庭文明、社会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来,实现社区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新市民和未来小市民的文明素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交流空间。

3.1.4 利用好社区学院的图书馆等信息资源

根据调查,部分新市民所在社区的图书资源非常贫乏,书籍品种和数量都不丰富,并且除了图书之外获取信息的渠道在社区活动中心乏善可陈,书籍和信息查询系统的更新和扩充速度相对较慢。依托高职院校的社区学院,拥有充足的图书资源和信息查阅系统,并且通过专职、专业人员的定期管理和维护,这些社区学院的图书和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更新速度都有制度和资金的保障[7]。因此,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学院的图书和信息资源,统筹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时恰当地将资源为新市民开放,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社区学院为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助力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为新市民群体营造全面学习、全民学习的氛围,提供日益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3.2 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文明素质的提升并不是单向输入、一蹴而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文明素质的培育都需要经过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形成,因此社区教育中文化交流活动的定期组织和开展,能够有效把知、情、意、行四个过程融为一体,对文化育人效果起到积极作用。社区教育通过组织沙龙、主题聚会等方式,邀请新市民和本土居民进行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在为新市民提供了解本土文化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创造展示原生文化的舞台。通过主题文化的展示、分享与交流,拓展包括新市民在内的所有群体对不同文化的分析、理解、欣赏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公共文化氛围,丰富新市民群体的精神生活,增强其融入感。

3.3 促进新市民景观文化体验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直观体现,是城市历史和文明的结晶。城市景观除了提供具体的实用功能之外,其丰富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内含价值,对新市民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归属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营造润物无声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8]。一方面,可以通过所在社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设计,凸显文化特色,利用全媒体资源和宣传手段对城市发展成果、城市文化积淀进行及时、全面、立体地呈现,从日常贴近新市民的生活中,营造文明素质提升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拓展社区教育的实施场所。社区教育的课堂不仅设在社区范围内,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和各类教育基地等景观资源,实现社区教育的大课堂设计。通过在各类文化场馆中的实地教育形式,新市民获得直接的文化熏陶[9]。

3.4 建设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所处时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而新市民则是城市发展、创新创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市民社区教育需求调查,该群体对于具体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因此,社区教育在提升新市民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首先,社区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社区学院建构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协同机制,共同设计开发满足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提升的网络课程,为广大新市民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渠道;其次,可以邀请政府相关人员、社区学院专业教师加入社区教育课堂,为新市民群体开设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创新创业法规的学习;最后,通过政府、社区学院的资源统筹,社区教育中可以组织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地参观,和与相关创新创业群体的主题交流。这些教育形式在为社区教育创建创新创业实践氛围的同时,为新市民提供切实可用的技术、技能和信息培训服务,为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提供实实在在的能力支撑[10]。

3.5 提升社会服务文化水平

社会服务是指主体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方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实践活动,因此,社会服务内容广泛多样,可以涵盖生活项目服务、法律咨询、医疗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项目。在社区活动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或者利用学习雷锋日、世界残疾日等特殊意义纪念日,开展新市民志愿者的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广泛动员,以及对新市民服务技能的提前梳理,开设社会服务项目,营造“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服务他人意识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在社会服务系列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提升新市民的综合文明素养。

4 结语

通过依托高职院校的社区学院进行地方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传播优秀城市文化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团队建设,以及拓展其文明素质教育基地和图书信息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学院在社区文化育人活动中的专业服务功能。此外,结合社区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景观文化的体验、创新创业文化的加强和社会服务文化的提升,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

猜你喜欢

市民素质学院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送清凉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意义”的问题所在
西行学院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