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传承的路径探究

2022-11-24郭昀轩史梦娇王玉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哈尔滨红色精神

郭昀轩,史梦娇,王玉华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哈尔滨红色文化,在狭义上就其概念内核而言,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哈尔滨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红色遗传和红色精神[1],就其概念外延而言,既包括哈尔滨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又包括哈尔滨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形成坚韧不拔、团结有爱、勇于开拓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凝聚;在广义上,哈尔滨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上述所列的精神内涵,还应涵盖如遗址、纪念博物馆、文艺作品等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厘清哈尔滨红色文化产生发展过程,充分了解其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对于完善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的传承路径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1.1 内涵丰富

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为哈尔滨搭建了敢于斗争、追求进步的红色文化根基。工人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时刻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哈尔滨工人也同样表现出显著的先进性与革命性。近代以来,中东铁路的修建为哈尔滨较早地带来了马列主义,哈尔滨工人阶级也因此深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通过四次铁路工人大罢工有力打击了沙俄残存势力,革命精神也就从此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深深扎根。

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为哈尔滨播撒了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的红色火种。自1923年中共哈尔滨党组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哈尔滨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时刻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书写着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红色精神谱系。

抗日战争中蕴藏着哈尔滨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哈尔滨成为全国局部抗日战争的前沿,1932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建立,从此,东北人民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历程,哈尔滨也成为抗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条件最为恶劣的抗日阵地之一。在其中,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孕育而生。

发展生产、支援全国、工业建设,哈尔滨人民劳动的身影中凝结出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从解放战争期间对前线战场的物资支援到土地改革成功后对全国人民的粮食供给,再到“一五”计划期间对国家重工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哈尔滨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红色精神。在其中,北大荒精神诞生并发展,成为鼓舞哈尔滨人民不断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1.2 形式多样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哈尔滨这座城市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完整的记录和保留下来,为哈尔滨留下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物质资源方面,哈尔滨红色文化借助遗址、纪念碑、伟人故居、纪念展馆等多种物质形式实现可视化,便于民众追溯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同时,在哈尔滨多年的抗战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如杨靖宇、赵尚志等令人敬佩,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他们也同样是哈尔滨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至今,哈尔滨仍存在着以红色英雄命名的多处街道和公园;在精神方面,哈尔滨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催生了许多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也以此为《悬崖》《面具》等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宝贵素材。

1.3 贴近民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从“一一·九”学生爱国运动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元宝村土改实现耕者有其田到“一五”计划期间为工业化建设的扬帆起航,哈尔滨积累起的宝贵红色文化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相比于其他部分地区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哈尔滨红色文化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具有来源广泛、贴近群众的鲜明特点。

1.4 与时俱进

哈尔滨红色文化是哈尔滨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1998年抗洪斗争中凝聚的伟大抗洪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体现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孕育而生的宝贵精神与发源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虽然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但在价值理念上却与红色文化保持着内在的传承逻辑。上述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印证了红色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动员力;另一方面也扩展着哈尔滨红色文化的概念,增添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2 推动哈尔滨红色文化传承在当地大学生中的重要价值

2.1 有利于在哈尔滨地区大学生培育爱党爱国情怀

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成立党组织的城市,记载着党带领人民群众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为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宝贵素材。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党史和党的相关理论教育,一方面有利于非党员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党员学生中加强党性教育,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红色文化润物无声,红色精神催人奋进,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李兆麟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抗洪纪念塔等红色建筑静静矗立,向路人诉说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活”用哈尔滨红色资源,有利于高校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2 有利于帮助哈尔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大学生群体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而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为高校学生继承红色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料。无论是抗日战场上革命先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奋战精神,还是普通百姓为祖国建设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行为,都激励着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正向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念的侵蚀,促使青年学生勤奋学习,走好人生路。

2.3 有利于哈尔滨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进动力,勇担时代重任

回顾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从革命年代中凝聚起的红色革命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沉淀的艰苦奋斗精神,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促进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传承有利于高校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激励下勇敢面对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以“青春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4 有利于哈尔滨红色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

实现哈尔滨红色文化世代相传,提高哈尔滨红色文化影响力,广大青年重任在肩。促进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传承,有利于高校学生在充分了解和认同家乡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催生出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内在动因,并主要从以下3 个方面发挥现实效用;一是在保护哈尔滨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促进红色遗址保护和开发方面等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二是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等方面助力哈尔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3 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大学生传承中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的各方阻力因素进行归类整合,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传承的现实困境主要源自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与传承中介3 个方面。

3.1 大学生传承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主体路径不畅通

完善有效的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路径应包括了解、认同、自觉践行三个递进层次,三者缺一不可。但现阶段,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传中承的主体路径并不畅通。首先,哈尔滨大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缺乏了解欲望。北美著名行为科学家弗鲁姆曾提出期望理论,认为促使人采取行动的激励效力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的共同作用,其中效价则代表行动所能达到的目标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于当下的高校学生而言,面临着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受制于“重智育,轻德育”的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往往将自身需求定位于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就业机会而较少产生了解我国红色历史文化的精神需求,进而欠缺主动了解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内在行为动机。其次,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中的利己主义风气,互联网时代为西方价值渗透和负面文化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此影响下,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坚定信念的大学生极易导致思想滑坡,陷入信仰迷失的困境,从而降低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最后,多数本土学生对哈尔滨红色文化的认同仅停留在理性层面,因缺失城市归属感难以对哈尔滨红色文化产生深层的情感体验。同时部分当代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也使其缺乏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意识,导致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路径受阻。

3.2 哈尔滨红色文化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存在困境

哈尔滨红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等突出特征,具有较大的发掘空间和较高的传承价值。但因以下因素制约,哈尔滨红色文化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现实困境亟待解决。首先,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因政府顶层设计滞后、资金短缺、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哈尔滨红色遗址拆毁、破损情况普遍,存在资源灭失现象。如作为哈尔滨工会组织诞生地的哈尔滨车辆厂已被改建为居民住宅,金剑啸故居经强拆后只残留一面断壁。其次,哈尔滨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滞后。在物质层面,哈尔滨存在着许多诸如陈潭秋被捕地、刘少奇来哈居住地等红色遗址虽被原貌保存却未经开发利用,红色价值难以显现;在精神层面,哈尔滨现阶段广泛宣传的红色精神大多仅局限于抗日战争时期,而对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阶段积淀的红色精神关注较少,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仍有待提炼和宣传。最后,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待实现。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与表现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在内容方面,哈尔滨红色文化产生于环境艰苦的革命年代,与大学生现处的优越的生活环境不相符合,在新时代存在失语现象,亟须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内容创新;在表现形式方面,相较于江西以多元化红色产业为支撑,借助VR 技术以及数字信息化实现红色资源创新发展,哈尔滨红色产业发育单一迟缓,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仍拘泥于文物展示、人工讲解相结合的传统形式。同时,相较于上海利用“红色巴士”打造移动的红色党史宣传阵地,南昌建设军事主题乐园形成高科技军事文化产业综合体,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中红色元素融入较少,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效度较低,难以使高校学生切实体会到哈尔滨悠久深厚的红色历史。

3.3 大学生接触了解哈尔滨红色文化的机会较少

现阶段,对青年学生而言,高校的教学活动安排、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是其了解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主要渠道,但二者在推动哈尔滨红色文化传承中尚未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哈尔滨高校在开展红色教育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并未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体现城市特色,结合多种形态的红色资源讲好哈尔滨红色故事,教育活动开展中同质化严重,缺乏本土特色;其次,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越来越需要相互支撑,实现一体化发展[2]。而现阶段,一方面,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介在融入快节奏的校园环境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困境,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公信力和主导性有所弱化,而各类门户网站、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在运营过程中趋利倾向严重,往往借助数据分析技术为受众打造个性化世界,存在着红色文化传播边缘化、商业化、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目前有关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传播活动大部分由官方主导、民间传播,组织与个人因缺乏传承意识、社会影响力有限等原因难以参与其中,使得哈尔滨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受限,为青年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时常、全面、系统的了解哈尔滨红色文化制造障碍。

4 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传承中的路径探究

在对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传承中的各方阻力因素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中介等作为路径探究的重要立足点,进而构建出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传承中的多元路径。

4.1 立足哈尔滨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高校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的主体和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要把红色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着力点[3],在推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传承中发挥其特有的引导教育意义。

立足哈尔滨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哈尔滨地方高校首先应把握时代脉搏,从顶层高度设计符合当地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开设哈尔滨红色文化选修课程,挖掘其地域文化的精髓,结合城市的具体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中,提升当地大学生对于城市红色文化的鉴赏力;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当地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觉。其次,哈尔滨地方高校在推动本土红色文化传承方面也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完善德育、智育两手抓的学生评价体系,借助学分奖励、表彰典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讲座等方式动员大学生参与到哈尔滨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中去。

4.2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做到知行合一

当代大学生主体呈现出与时代密切相关的鲜明特征,他们虽不可避免地面临社会迅速发展变革带来的升学与就业等多重压力,遭受着网络以及现实生活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但他们更是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国家日益强盛的历史大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文化自信更显坚韧。由此,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对于实现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依托哈尔滨红色文化,大学生可拜访哈尔滨烈士陵园、寻访东北烈士纪念馆、抑或是走进“731 部队”罪证遗址等,从系统而深入的实践中学习并进一步了解哈尔滨这一城市的独特魅力,感悟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获得对哈尔滨红色文化的深层次的主体认知和情感体验,激发传承创新并弘扬哈尔滨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应加强合作,为高校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使其在对哈尔滨红色文化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发挥强劲的创造力与创新活力。如在高校中创立哈尔滨红色文化研究社团,通过制作短视频、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打造哈尔滨红色文化宣传阵地,走进红色遗址、纪念展馆担任“红色历史解说员”等均是大学生群体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有利于唤醒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意识。

4.3 依托哈尔滨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红色文化品牌是能够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它以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进行相互转化为基础,在目标群体的意识中形成独特的印象及联想,以此区分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4]。依托哈尔滨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对于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顶层引领作用,对于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有着建设性作用。

在对哈尔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整理的基础之上,着力打造哈尔滨特色红色文化品牌,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强对哈尔滨红色遗迹的探寻、保护、开发力度,将哈尔滨红色文化融入时代发展脉络之中,与时俱进。在对哈尔滨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红色文化品牌价值。哈尔滨特有的红色历史遗迹、革命精神、艺术作品等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源泉。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可依据哈尔滨地域特色,结合现代元素与新兴技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将地方红色历史故事、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融入现代影视或戏剧歌曲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将标志性的遗迹建筑、馆藏文物融入纪念性的文创产品中去。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依据哈尔滨特有的历史建筑,地理风貌建设地方红色文化广场,重现哈尔滨红色革命历史,增强城市红色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抗联遗址觅踪游、革命先烈凭吊游、罪证遗址揭秘游、萧红故里寻访游、党组遗址考察游、土改文化体验游、红色丝绸之路游、革命先驱足迹游8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5],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及红色城市品牌。依托红色文化品牌提炼并宣传哈尔滨红色文化资源,激发高校学生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层次认知及认同,突破现存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困境,进而推动哈尔滨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4 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开拓多元化文化传播渠道

大众传媒作为青年学生了解并学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其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不断创新其文化传播内容及文化传播方式,开拓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渠道,对于哈尔滨红色文化在当地大学生中传承路径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需要利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等特点,实现全媒体与红色文化二者良性互动、融合发展[6]。哈尔滨地方媒体要承担起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如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传播内容系统化的优势,以哈尔滨红色文化发展脉络为线索,以多元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设红色文化宣传专栏与特色节目,并积极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增强自身亲和力;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应认识到城市红色文化对于地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其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征,丰富文化传播内容,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拓展网络平台,丰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学习路径,激发红色文化学习乐趣,实现其与当地大学生的长效互动,提升城市红色文化在地方大学生群体间的感染力和认可度。如此,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增强红色文化的主流引导力。

猜你喜欢

哈尔滨红色精神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静听花开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