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哈姆雷特性格的思考

2022-11-24杜晓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悲剧

杜晓卿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悲剧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是因为其性格上的复杂性。该文从哈姆雷特这种性格上的复杂性出发,主要阐述了哈姆雷特人生悲剧的多种原因。总的来说,哈姆雷特在性格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过人的智慧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坚定的复仇决心和纠结的温情顾虑、谨慎周密的计划和易焦易躁的行为,这些矛盾的性格交织在一起,才导致了他悲剧命运的最终形成。其实这些矛盾的性格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莎翁惯用的艺术手法在哈姆雷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似其以往的文学作品,将一个人物的善恶好坏刻画得鲜明,而是将这些矛盾的性格编织在了一起,这既是莎翁的高明之处,也更容易引起作为矛盾交织体的人们的深刻思考。

1 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悲剧

1.1 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矛盾

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题,以王子作为主角身份,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矛盾融入王子复仇的故事中,加剧了其本身的戏剧色彩[1]。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浓重人文主义思想的先进代表,将其定位为王子,未来便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控者。然而,世事无常,这个本该无忧虑的王子却被这个矛盾的时代折磨得心力交瘁。

作者一开场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阴暗混沌的社会现状:宫中谋乱者秘密毒害国王、窃取王位、搅动国家政权,而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阴谋所有人的反应更是让人寒心,人性的纠葛跃然纸上。王后谄媚主动提出改嫁,大臣只谋得自保,没有人会为了国家指正罪恶[2]。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混乱场景下,王子瞬间从天堂跌进了暗无天日的黑暗深渊。当整个宫廷都被黑暗笼罩时,唯有哈姆雷特勇敢无畏地发出呐喊。然而,无论呐喊声再强烈也唤不醒腐朽了的灵魂,人们感受到的只是与这个时代脱节的无助。笔者认为,哈姆雷特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继承者,年轻有为,如若没有变故一定可以成为英明的国家领导者。但这突如其来的宫廷事端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被迫走上复仇的道路。这也正是当时英国社会政权动荡的真实缩影[3]。

哈姆雷特身上散发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悲剧英雄,其正直善良的性格和没落的复仇王子就是矛盾的基点,而矛盾的根源在于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渴望自己能够满怀人文主义地生活。然而现实困难重重,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他的理想,一个接一个的意外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最终彻底打破了他的美好希冀。他睿智勇敢却又优柔寡断,他也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所以,哈姆雷特才会酿成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结局。他的悲剧源于自身矛盾的个性,人文主义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恶势力面前不堪一击,这也正是哈姆雷特身上折射出的这种 “矛盾”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1.2 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复杂性

酿成悲剧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人文矛盾外,还有一种复杂性。哈姆雷特不仅性格上正直善良,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有为青年,本怀抱有一腔热血和理想可以在未来大展才华。但因突然的一场政变,将一切美好的愿景撞得粉碎,连自己都只能装疯卖傻才能活着,更别提修身治国安天下,全都成了一纸空谈。他着实厌恶这虚伪的人世和秩序全无的政权,可面对强大的恶势力他又无可奈何,这种矛盾心理的压抑让他痛苦不堪。在痛苦和矛盾的双重折磨之下,他无数遍地发出生或死、隐忍或反抗的呐喊,却一直处在纠结的边缘做不出复仇的最终决判。

纵观全局,其实哈姆雷特的复仇并不算是成功的,他时常踌躇,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还容易陷入自责,从中便可以看来其复仇的决心并不是那么强烈,多因在其心目中复仇一事掺杂更多的是家仇私怨,但其实这本是为国家人民谋福。出发点不同才导致他多次犹豫,致使他在复仇的路上优柔寡断,精神上备受折磨。所以,歌德才会评价哈姆雷特优柔寡断,也有人说他富有理想和情感,需要从幻想中走出来,付诸理想以实际的行动。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复杂性既体现在他将希望寄托于乌托邦般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又体现在他对复仇后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恐惧之上。这种复杂性既是戏剧情节曲折的需要,也是营造冲突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3 哈姆雷特性格中的悲壮色彩

悲剧往往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些大团圆结局很难给读者留下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遐想空间。悲剧结局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眼泪和惋惜,而是需要通过整个悲剧主题的开端、发展、结局的曲折过程引发读者的共鸣,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哈姆雷特矛盾的性格、复杂的身世共同构成了这幅悲壮的画卷,这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故事的开端也是整个悲壮美基调的开端,哈姆雷特是未来国家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身上被莎士比亚赋予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理想的最高寄托者。

王子年轻有为,正直善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众,孝顺自己的父王和母后,对待爱情专一坚定,是一个完美的人文主义者。但就在朝夕间,一切美好毁于一旦,当完美主义者深处在光明的高位毋庸置疑会为更多的人带来曙光,这是完美的延续和拓展,但当完美主义者自身陷入无尽的黑暗,理想中的治国平天下又该当何去何从?随着情节的展开,政变的阴谋被一步步揭开,这一切促使哈姆雷特在心中涌现出了复仇的念想,悲壮的序幕正式被拉开。复仇之路自然凶险无比,这个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亦是巨大的,不仅需要睿智的谋划,还需要超乎常人的稳重心态。为了完成复仇,哈姆雷特杀死了心上人的父亲,背弃了母亲,整日活在了自责和被人误解之中。在这样的设定下,无论最终是否复仇成功,都无可避免走向了悲壮的道路,在他决定复仇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悲剧了。

除了在这个复仇情节设定上的悲壮色彩外,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也具有悲壮色彩。尽管哈姆雷特是一个受民众拥戴、受朋友爱人信任的王子,但在整个复仇的过程中他始终单枪匹马,从未想过依靠他人的力量,宁愿一个人忍受着无尽的谴责也不愿意表明自己的心意。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新兴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他毋庸置疑是拥有着推翻旧势力、重掌新政权的巨大潜力和后备基础的,但他目光所及只有个人恩怨,只是狭隘地为了个人仇怨孤军奋战,这不仅是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矛盾,更体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性[4]。

综合分析,哈姆雷特性格上的悲壮色彩形成的主要原因还是构成这种矛盾冲突的要素,个人真善美和社会假丑恶之间的巨大冲突,悲剧效果必须是要透过这些矛盾冲突要素来实现的,正面角色的覆灭诱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假丑恶的蔑视。在故事的最后,哈姆雷特同封建恶势力同归于尽,虽然复仇取得了胜利,但哈姆雷特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悲剧带来的结果却不是悲观的,而是悲壮的。读者在从这个结局中能够感受到哈姆雷特身上人文主义散发出的璀璨光芒,他无言的死却是无限的生,在故事中死去,却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这便也是故事中要体现出的永恒的生命力。

2 哈姆雷特矛盾性格的具体表现

2.1 过人的智慧和优柔寡断的性格

哈姆雷特出身高贵,一出生便享受着常人所不能及的无上荣光。哈姆雷特也从未让人失望,父母的喜爱、民众的拥戴、聪明的才智,这些他都唾手可得。但自从国王父亲死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他的母亲很快嫁给了他的叔叔,他的叔叔代替父亲为了新国王。纵使这场政权动荡对哈姆雷特在宫廷中的地位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崇尚人文主义的哈姆雷特却并没有就此产生复仇的念想[5]。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要复仇的事件是父亲死亡的真相,新国王——他的叔叔亲自毒害了他的父亲。但他很冷静,并没有暴露出来,而是继续装作毫不知情。此刻的他是睿智的,他还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他企图用自己的方式为父亲复仇,他厌恶母亲的喜新厌旧,厌恶玩伴的阿谀奉承,厌恶情人对她父亲的唯命是从,他冷眼看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在哈姆雷特整个的复仇过程中,他有很多次能够杀掉克劳迪斯的机会,他也完全拥有这个能力,但他总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比如:在剧中有这样一幕,当他的叔叔做祷告的时候,哈姆雷特特地在他面前复现了一遍老国王遇害时的场景。其实,从克劳迪斯当时惊慌的反应来看,完全可以确定他就是害死老国王的凶手。但就在这样大好的态势之下,哈姆雷特却以“这样杀死克劳迪斯太过仁慈” 的托词放弃了。小说中这样解释了哈姆雷特的想法,他说当时他叔叔正在跪地祈祷,如果在祈祷的时候把他杀了,说不定他的灵魂就直接上天堂了。

究其根本,还是哈姆雷特骨子里的懦弱性格在作祟。一方面,他厌恶母亲的水性杨花,但却割舍不掉对母亲的眷恋;另一方面,他想要杀掉克劳迪斯,但却害怕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后续责任。哈姆雷特甚至不敢自尽,只是因为他惧怕死后的世界,这些顾虑交织在一起,过人的智慧和优柔寡断的性格,让这场复仇充满了复杂和冲突。

2.2 坚定的复仇决心和纠结的温情顾虑

踏上复仇道路后的哈姆雷特无疑是冷酷的,但他本身的温情天性却从未湮灭,这两种性格交织在一起,也让哈姆雷特整个人物变得更加立体真实,更富有人格魅力。哈姆雷特拥有着坚定的复仇决心,当他意识到爱情会成为他复仇路上的绊脚石后,明明心里十分爱恋心上人欧菲莉亚,却为了复仇亲手杀死了欧菲莉亚的父亲[6]。但是,说他报仇心切,明明离复仇只差一步,他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说他温情顾虑,可他对心上人却做出了此等残忍行径。

除了爱情,和母亲的情感纠葛上也将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决定复仇之后,本不该原谅水性杨花的母亲,可是他割舍不掉和母亲之间的温情,复仇路上的优柔寡断多源于此。他一方面认为作为儿女应当宽恕父母犯下的罪过,另一方面却又威胁恐吓嫁给了克劳迪斯的母亲,让她十分后怕。复仇的坚定决心和纠结的温情顾虑交织在一起,加深了这层矛盾,更能展现出哈姆雷特命运的悲壮。

2.3 谨慎周密的计划和易焦易躁的性格

哈姆雷特在知道父亲的死因后,并没有急于去报仇,而是先通过一系列验证去判断真假。由此,他制订出了周密的计划,在叔叔面前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在整个报仇计划中,他也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甚至不惜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疯子来掩人耳目。这些谨慎的做法总是能让人不禁暗叹这个王子具有复仇的巨大的潜力。

但是,哈姆雷特的易焦易躁的性格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哈姆雷特亲手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波洛涅斯。这次焦躁的行为也为后面他与雷欧提斯的决斗埋下了伏笔[7]。其实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哈姆雷特易焦易躁的性格也多由环境影响,处于这样一个高压险恶的复仇环境之下,纵使是再谨慎小心的人也不免会有焦虑状况,这种情况的产生恰恰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3 哈姆雷特矛盾性格的原因剖析

3.1 理想主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倾注了过多的人文主义思想,致使其过于执着地把人文主义以及过于理想化了的善恶是非作为其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让他习惯性地用这些标准去对人待事。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不可确定的因素,这就致使他这过于理想化的人文主义难以充分发挥,有些甚至不得不成为难以实现的空想主义。美好的理想和不堪的现实结果让哈姆雷特性格心理上发生了巨变,其悲壮的人生也是由此展开的。

3.2 理性探索

在剧中,哈姆雷特曾这样称赞“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拥有着多么高贵的理性思维,在指挥上多么像一个天神”[8]。作为人文主义的完美理想代表,在那个时代的哈姆雷特的思想无疑是理性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对人文主义满怀着探究的热情。如若现实没有给予他沉重一击,想必他还会有更丰富饱满的理想。

但这从另一面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多数人还处于愚昧封建之中,人们的思想只是初步觉醒却就要遭受到创伤。但是同哈姆雷特的悲剧一样,那个阶段的文艺探究还充满着未知,常常会让人陷入迷惘和困惑,所以哈姆雷特会被有些人称作不敢迈向实际行动的空想主义,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以及那个时期人文主义发展的不成熟所致。

3.3 自我剖析

哈姆雷特陷入迷茫的境遇中多是源于对于自我的无情剖析。每当哈姆雷特意识到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阻断了复仇计划的进行时,他都会因此而十分懊恼,并对自己做出一番沉重的自我剖析。我国古代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反省和自我剖析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切忌下次再犯,也就是常说的“人不能在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否则便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让自己心安理得。其实可能哈姆雷特一方面确实是在自我剖析中总结教训,磨砺自己的复仇意志,这确实也是一种敢于正视自己不足的勇气,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可能是在为自己三番两次错失复仇良机的怯懦找一项合乎情理的解释。我们不能很轻易地说出其究竟是对是错,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3.4 道德敏感

哈姆雷特具有极敏感的道德意识,他厌恶叔叔的篡位、母亲的乱伦,对所有一切违背道义的行为深恶痛绝,这种道德敏感为哈姆雷特最终走上复仇之路奠定了基础[9]。当得知父亲的死因后,他首先是认为这违反了人文主义的道德观,这一点就显而易见地暴露了哈姆雷特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的局限之处。这种极其强烈的道德敏感度,为了哈姆雷特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但其实人文主义中也是夹杂着封建主义的东西,在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的这种道德敏感度就显得苍白而又无力。

4 结语

《哈姆雷特》是西方悲剧中最具代表的典型之作,哈姆雷特的悲剧源于其性格中的多重矛盾。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矛盾正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研究的史书。现如今,《哈姆雷特》早已成为文艺创作中的典型代表,特别是作家对人物矛盾性格、社会矛盾、悲剧等的塑造,将哈姆雷特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矛盾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也对死亡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提出了新的见解。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悲剧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画家的悲剧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