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性肺栓塞误诊原因分析

2022-11-24杨勇刚张敬卫

临床误诊误治 2022年3期
关键词:肺动脉肺栓塞二聚体

杨勇刚,刘 莉,张敬卫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导致肺动脉栓塞,或分支出现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的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深静脉,非血栓栓子则可由羊水、空气、脂肪等引起[1-2]。肺栓塞为常见急症,如未及时治疗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肺栓塞发病人数约为每年60万,占全部死因的第3位,占猝死死因的5%[4]。而肺栓塞发病多为中老年人,也是引起7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5]。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肺栓塞病死率的关键,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误诊则是前提。本文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4月诊治的老年性肺栓塞共268例,其中误诊8例,误诊率为2.99%。本文对误诊老年性肺栓塞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误诊原因,为提高临床对老年性肺栓塞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例老年性肺栓塞,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61~78(69.32±1.58)岁;病程1~3(1.36±0.61)d。基础疾病:下肢静脉血栓4例(50.00%),恶性肿瘤2例(25.00%),高血压动脉硬化2例(25.00%);有手术史3例。

1.2临床表现 本组有3例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可见痰中带血、胸痛;其中1例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体温为38.0~38.5 ℃;心率均>90/min,呼吸>20/min;1例血压异常,为95/61 mmHg;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1例出现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显示红细胞沉降率为20~40 mm/h,白细胞(10.0~13.1)×109/L;X线胸片检查提示为炎性病变,其中2例为双侧,1例为单侧,均合并单侧胸腔积液;心电图检查均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气分析提示动脉血氧分压均<85.00 mmHg;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患者右心室、右心房扩大。另外5例表现为胸闷、气短,在活动后上述情况加剧;患者查体均可见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可见颈静脉怒张,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均有肺动脉压增高现象,同时可见三尖瓣反流,均可见右心室增大;血气分析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53~65 mmHg,其中3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增大;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D-二聚体升高。

1.3误诊情况 本组8例中5例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误诊为肺炎。误诊时间为2~12(5.18±1.55)d。

2 结果

2.1诊断标准[6]①急性肺栓塞诊断标准:起病急,有卧床史,低氧血症,氧分压<90 mmHg;D-二聚体>500 ng/ml;无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衰竭相关指征;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影像结果不匹配;超声检查可见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CT造影检查可见患者肺动脉管腔出现完全阻塞或伴有血管扩张,中心型充盈缺损,或出现偏心型充盈缺损现象。②慢性肺栓塞诊断标准:患者在3个月前同一位置出现肺栓塞;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影像结果不匹配;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主干直径超过33 mm;CT造影检查显示患者肺动脉管腔为完全阻塞状态,同时可见管腔缩小,出现偏心型充盈缺损。

2.2确诊经过 在经初步诊断后给予心肌酶谱检查,观察患者心电图并未出现动态改变。误诊为肺炎患者常规抗感染、祛痰等治疗。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硝酸甘油微量泵入,口服氯吡格雷及酒石酸美托洛尔,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他汀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成像检查,未发现异常,行肺血管重建确诊为肺栓塞。

2.3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以及华法林抗凝等内科综合治疗,经治疗后8例病情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3.1疾病概述 肺栓塞在临床中被称为“老年人的沉默杀手”,恶性肿瘤、手术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均为肺栓塞的常见危险因素,而老年人常集上述危险因素于一身,这也是老年人肺栓塞高发的重要因素[7-8]。肺栓塞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等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相似,但其仍有着典型的特征,肺栓塞典型三联征虽不易同时出现,但可单一发生,比如呼吸困难,这也是临床中对无心肺疾病史患者进行诊断的可靠标准[9-10]。也有研究显示,昏厥可为肺栓塞发生的首发症状,可能与肺动脉阻塞后,血流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中断,导致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而由于肺动脉血流减少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不同,患者由血管阻塞所诱发的呼吸功能损伤程度也不一样[11]。

3.2鉴别诊断 本组中5例被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在临床中需要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而肺栓塞与心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在于及时对患者的心肌酶谱、心电图进行动态观察,因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会出现明显的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12]。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可出现明显心音低钝,心脏增大的情况,且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心肌肌钙蛋白、血脂、血糖均异常升高,可至正常上限的1.5倍以上,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也明显上升。而老年人心肺疾病较多,可出现咳嗽、胸痛、心悸等症状,大多会被归咎于肺炎、冠心病、心绞痛等,在本研究中也有3例检查X线胸片显示炎性改变,且伴发热,误诊为肺炎。

3.3误诊原因分析 根据本组8例误诊情况,总结主要的误诊原因如下:①对肺栓塞的临床特征认识不足。肺栓塞患者由于血凝块形成可导致D-二聚体水平明显上升,且随着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增加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也会更严重。在本组8例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有5例,同时伴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是因患者严重肺栓塞时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为恢复心脏的排血量而增加自身负荷,右心室负荷过重出现心肌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右心室梗死,此时患者可出现心肌酶谱升高的情况,影响诊断[13-14]。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咳嗽、发热、胸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阴影或纹理增粗则会误诊为肺炎,同时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心肺功能差,接诊时以患者描述和检查首先考虑为肺炎,这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15-16]。②医生综合分析能力不足。本组中3例以咳嗽、胸闷、发热为主要表现,根据X线检查结果误诊为肺炎,5例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考虑为心肌损伤所致,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从而忽略了肺栓塞的可能。肺栓塞临床表现与呼吸系统疾病、心内科疾病相似,且仅依靠呼吸困难症状无法进行明确诊断,未能及时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从而导致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17-18]。本组中5例存在胸闷、气短的症状,肺栓塞患者可出现劳力性的呼吸困难,而临床常会将此与心绞痛等心内科疾病相混淆;且心内科疾病可引发心肌功能性障碍,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也很常见[19-20]。③医生对肺栓塞警惕性不高。部分接诊医生并未警惕肺栓塞,对其相关特征不了解,缺乏综合诊断思维,未仔细询问病史以及进行相关检查,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导致误诊。本组误诊患者中均存在不典型的症状,结合心肌肌钙蛋白异常、心电图改变,医生易因肺部炎症改变、呼吸困难、胸痛等忽略肺栓塞的可能,又因肺栓塞少见而未进一步深究导致误诊[21]。④临床过分强调依据。肺动脉造影虽为肺栓塞诊断的硬性指标,但属于侵袭性操作,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接受度不高;CT检查、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则假阳性、假阴性率较高;D-二聚体检查虽然敏感性高,但其特异性差[22-25]。

3.4防范误诊措施 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有腹部手术史的老年患者就诊时需要引起重视,上述均为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26-28]。肺栓塞病情严重者可因肺动脉压的骤然升高且血液循环压力增大,导致右心室扩大,心排出量降低,引起休克,最终由于供血不足引发晕厥,也提示临床医生对于有晕厥、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警惕肺栓塞,应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29-31]。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对患者病史了解不足,缺乏对肺栓塞的警惕性,缺乏综合诊断思维,以及肺栓塞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需要提高对肺栓塞的认知,增强鉴别诊断能力,不过分依赖医技检查,必要时可行肺动脉造影,以早期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及时给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肺动脉肺栓塞二聚体
肺动脉肉瘤1例报告
老年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后CT肺动脉造影及CT肺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及意义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1例单纯性肺动脉异常起源胎儿孕中期心脏超声漏诊分析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急慢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栓塞,癌症最易致死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