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2-11-24黄淮学院马琦茜
黄淮学院 马琦茜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高校应重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价值意蕴,把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弘扬劳动精神,深化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业择业观,培养劳动情感和态度,增强劳动技能,锤炼劳动品格。
一、劳动精神的内涵要义
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2]的深刻内涵。劳动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传承与发展[3],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对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重要意义。
崇尚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是一种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和肯定。崇尚劳动就是倡导劳动人民树立崇尚劳动观念,营造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文化氛围。
从古至今,通过劳动开拓创新,我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历史,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劳动精神始终是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引导等,让崇尚劳动,劳动光荣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热爱劳动,培养劳动情感和态度。热爱劳动就是要培育劳动情怀,从被动劳动、要我劳动到主动劳动、我要劳动、喜欢劳动、愿意劳动转变;保持积极的劳动心理和劳动态度,让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始终保持劳动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拼搏,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和奇迹,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劳动精神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辛勤劳动,增强劳动技能。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勤劳美德的培养,勤劳不仅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接续奋斗的重要品格,是中华民族的倡导行为和传统美德。人们通过劳动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我们要充分肯定辛勤劳动过程,依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成大才、担大任,就要不惧怕劳动,勤劳而甘于吃苦,尊重劳动的客观规律,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增强劳动技能,锤炼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能力和品质。
诚实劳动,培养劳动品格。诚实劳动是劳动者品格的体现,劳动要实事求是、遵纪守法、真抓实干。只有诚实劳动,踏踏实实做事,才能破解生活中的难题,实现美好生活。
诚实劳动展现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诚实劳动是各行各业不同岗位劳动者共同遵循的准则,是劳动者的本色、底色,劳动的光荣源自诚实的付出。青年大学生要加强劳动精神教育,从劳动中汲取道德营养,锻造劳动品德。
二、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注重劳动精神的培育,这是高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的迫切需求,是增强劳动育人功能的有效方式。”[4]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有助于厚植劳动情怀,提升劳动品质和综合素养。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鼓励大学生把劳动精神贯穿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劳动价值理念,养成辛勤劳动的行为自觉,培养诚实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二者都具有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共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在思想特质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5]。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系到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否扣好。劳动精神教育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指引,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关系到步入社会后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等,把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自我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依靠自身劳动实现自我价值。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
青年大学生同新时代共同前进,是时代进步的引领者,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使其知道劳动为了谁,为了服务国家、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其知道自己的“小劳动”能够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劳动”;使其在劳动中锤炼意志,在劳动中涵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行动自觉。同时,在劳动精神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大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其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实践进路
(一)劳动精神融入学科专业,强化价值引领
部分大学生劳动认知水平不高,劳动思想认识模糊,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存在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思想,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强化理论学习。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创新理论宣传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劳动精神教育的思想认识,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劳动认知,增强精神力量,强化价值引领;高校要牢牢把握并充分发挥课堂对实现劳动精神培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互支撑、协同促进的主渠道作用[6]。
一是,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劳动精神教育在育人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利用思政课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建设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机制,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精神。
二是,劳动精神教育要渗透到每一门专业课,将劳动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充分挖掘专业课中劳动精神的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激活专业使命感,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引导其积极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双向互动,加强劳动价值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是,创新劳动精神教育教学形式。劳动精神教育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教室打扫、宿舍整理等表面上,应该打破形式化,把劳动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明确定位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丰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课堂教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精神教育和普通劳作的区别,体力劳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加强对劳动精神的重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
四是,劳动精神应该融入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倡导大学生去基层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利用专业所学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大学生不仅是劳动精神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劳动精神教育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愿意劳动、热爱劳动。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劳动精神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不是一时的任务,不是形式化的学习,劳动精神教育常态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心中,外化为行动自觉。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弘扬劳动精神
创设劳动精神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传播和弘扬劳动精神。
一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利结合。高校发挥好校园基础设施的劳动文化承载功能,校园基础设施与学生接触广、距离近,高校要充分利用橱窗、长廊、教室、餐厅、图书馆等,凸显劳动精神元素,加大劳动精神宣传力度,让劳动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高校要把握大学生依赖网络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将劳动精神通过互联网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社交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劳动精神,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机会,充分发挥以劳育人的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是,劳动精神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加强校园文化渲染力。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时间节点,结合劳动节、植树节、雷锋日等,利用社团、学生会的影响力,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创作更多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劳动精神教育的重视,对劳动内涵的理解,树立榜样的力量,自觉践行劳动精神。
三是,高校要用好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这两个重要载体,把劳动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劳动精神融入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要有亮点,要活起来,开设大学生朋辈劳动精神教育微讲堂,向大学生介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和传承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同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劳动精神教育中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是,营造良好的劳动精神教育氛围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者协同推进。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在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协同培育共同体,发挥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在劳动精神教育中的基础、主导和保障支持作用。三者合力拓展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的空间,打造劳动精神教育的多方位育人格局。
(三)丰富劳动实践,提升育人实效
劳动实践是联结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高校劳动精神教育不能只注重理论学习,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相结合。
同时,高校要切实增强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学生体验劳动、感悟劳动,实现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在辛勤劳动中激发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砥砺奋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一,劳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教室打扫、卫生区清洁、宿舍整理、学校环境整洁、校园卫生志愿服务等,定期进行评比,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劳动精神教育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才干的地方。在社会实践中真实的感受劳动精神教育的深度和温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展现出来,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真正地把学习转化成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本领和能力。
第三,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活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依托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实践,真正走进社会,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技能,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第四,高校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帮助贫困学子缓解生活压力,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在劳动中体验获得感、幸福感,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珍惜劳动成果。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可爱、可信、可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劳动精神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劳动能力,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让劳动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