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以临港新片区为例

2022-11-24陈卓持张延祯苏小鹏滕季轩丁其磊通讯作者

商展经济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临港绿水青山片区

陈卓持 张延祯 苏小鹏 滕季轩 丁其磊(通讯作者)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并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9年8月6日,国务院正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10月18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促进产业发展的16条政策,以及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共40条支持措施。在举国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的大环境下,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自贸区重点发展的片区与全国自贸区建设和创新中的龙头、领航地位,不仅要带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更要利用临港新片区的特点,开拓出属于临港新片区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经济发展道路。

1 研究现状与内涵

“生态文明”这一复合概念由“生态”与“文明”构成。“生态”一词,寓意家园或生存的环境。一般来说,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生存的状态,以及各个物种之间密不可分、彼此制约的内在联系。“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对自身的认同积淀。孔翔等(2011)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可理解为发展道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出特定区域发展的水平和绩效。各区域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仅依靠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外部资源和后天习得的技能等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创造有利于吸引和培育人才、技术等无形要素集聚的条件和机制变得极为重要。研究临港新片区生态文明建设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本文要分析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下临港新片区的独特区位条件和优势,从社会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切入,探究各部分的发展策略,寻找共同性,同时还要从生态文明出发,在保护生态文明资源的基础上探究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研究内容

2.1 问卷分析与湿地保护

笔者在研究期间发放问卷“群众对(上海临港新片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了解及认识”,回收总计238份样本中,约75%的样本对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后续在群众中宣传工作的展开;认为临港新片区尚处于开发状态,因此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也肯定了临港新片区丰富的生态文明资源,优秀的创业环境和人才有助于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高新重点产业。

问卷显示,生态文明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群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同时,企业应当对生态文明建设负有责任感,如果企业缺失伦理价值观,那么工业生产上也会对生态文明造成破坏,使之受到威胁。另外,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应起到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法规才能有效遏制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良好的法规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群众和企业对生态文明的破坏,才能使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动力、有责任心。约50%的样本认为在生态受到一定破坏时仍应发展区域经济,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在提升地区综合实力方面造成的影响远超生态文明建设,有些群众轻视了绿水青山的真正内涵,虽说不能完全忽视区域经济发展,但仍需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并不仅是表面上的环境变好,更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金山银山当然是发展,建设绿水青山却是更值得追求的发展,因为绿水青山是更高层次的金山银山。

部分群众的观念需要改变,理解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作用。约20%的样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齐头并进,另有约20%的样本支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生态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要相互均衡,甚至要敢于舍弃金山银山去争取绿水青山,这里的舍弃并不是单纯的舍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因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长期根源,保护眼前的绿水青山是建设长期金山银山的最好方法。

依据《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临港新片区正全力推进“公园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低碳城市、善治城市”建设。如位于滴水湖三环带小桉路至南港大道区域的南汇嘴生态园——赤风港湿地,目标建成具有临港特色、均衡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的生态湿地典范,营造多类型湿地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适度开展生态科普体验,实现区域生态和谐发展;提升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实地探察了位于环湖北三路与白荆路交叉口南侧的南汇新城“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在社会与教育层面,“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在园区内错落布置五个综合服务区和多处观鸟、观天象、观湿地地点,位于海绵公园旁的上海天文馆起到吸引人群的作用,使其在参观上海天文馆的同时也能体验海绵公园与湿地,起到传播教育、实现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在区域经济层面,海绵公园坐拥日均参观人次过千的上海天文馆与公园内部的湿地乐园和观光游览区。此外,在临港新片区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与“星空之境”优秀的生态环境背景下,“星空之境”周边楼盘也正在兴建,以上种种都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层面,海绵公园年减少滴水湖排放总磷约1.4吨,年直接利用雨水资源3.3万方,间接利用雨水约20万方,保有一定规模的湿地同生态海绵一起促进水资源循环,湿地也吸引白鹭、泽蛙等动物定居或休憩,起到了保护动物的作用,实现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回到问卷,约有84%的样本有参观过湿地的经历,对生态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大多有兴趣深入了解,为后续湿地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湿地的促进功能方面,多数群众认为湿地主要通过旅游、文化宣传和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即停留在较为表面的功能。本文在研究团队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临港新片区内拥有成片的湿地和芦苇荡,其中一些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拥有维护设施与观赏设施,另一些则尚未开发,临港新片区的湿地仍有大量开发空间,当然,并不是“填海造陆”式的开发,而是进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以外的层面,湿地还可通过开拓食品生产和文旅产品,营销湿地蔬菜或水产品如芦笋、马蹄、贝类,打造IP,带动群众在新方向新领域进行消费,扩大湿地的影响力,加深其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加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和效度。

2.2 企业发展

对于临港新片区内企业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下可持续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问题,本文选取了生物医药产业——上海臻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访谈对象和企业代表。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临港新片区内多为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水平发达,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产业也迅速发展。临港新片区距离上海浦东机场较近,有广阔的空间,且具备辐射国内外的效应,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落地,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吸引各类企业和英才。目前,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已入驻的仅生物医药企业就高达70家,加之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临港新片区的企业集聚对整个产业形势、创新型企业发展、科技成果最终的商业化落地都有有益之处。基于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整体处于快速上升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是一个用药需求大国,在多个单抗药物陆续进入医保的利好刺激下,我国单抗药物迎来了高速增长期。除此之外,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如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恰好是我国正大力开发研究的领域,不仅能帮助国家重点产业快速发展,也为临港新片区成为全国自贸区建设和创新中的龙头、探索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臻格生物在技术、研发团队、产品质量体系控制等方面具有核心优势,起到了生物药产业晶核的作用,以高性价比、优质的服务,吸引生物药研发企业进驻,通过集约化效应逐渐为园区的生物制药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同理,其他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发展,优势企业作为领头羊,以优秀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质量保障,吸引优质企业集聚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临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盈利增长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创新是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

2.3 学校发展

临港新片区拥有众多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临港大学城聚集了海事、海洋、电力、电机、建桥五所高校。学校为助力临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本研究就近取材,对上海海洋大学发展规划处教师开展访谈,作为学校代表。大学环境与社会环境高度联系,主要通过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助力临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人才专业方面,临港大学多开设与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相符合的专业,即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产业,具体有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开设的生物制药专业、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等。临港新片区与大学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吸引的:高校为新片区提供教育力量、培养新片区需要的专业人才;新片区契合高校的发展目标,为专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与临港新片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生产与实践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高校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对学校外部大环境和学校内部课程理论和学生培养的研究。对大环境的研究是指对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生态文明理念和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如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学校内部的研究是指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置和课程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方法研究,如对生物制药专业内各年级开设的课程内容与顺序的探讨与研究。

大数据时代,大学与大学间、大学与社会还可通过大数据进行比较,或研究各大学间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方法的比较,或研究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案例,以此应用到学校教学内容中,在培养临港新片区专业人才的同时灌输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然而,每个大学都有其独特性,大学也只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方,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完美涵盖社会的实践功能,社会往往超出大学的预期程度,高校内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也是高校不可避免的不足之一,这需要许多高校通力合作,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在面向未来的视角中培养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政府引领

临港新片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积极组织调控和相关政策。“十四五”以来,临港新片区将低碳绿色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将“低碳”发展要求融入《南汇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在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中,应立足于其建设生态城市、绿色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重点考虑其低碳城区的建设。在基本空间结构框架下,新片区将进一步完善二环公园带建设,加强城市绿道、林荫道网络建设,实现生态空间带闭合,助力打造生态之城。临港新片区重点推进南汇嘴生态园项目,力图营造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共融共生的生态环境。新片区为推进生态城市和公园城市的建设,将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以城市公园绿地为本,以“公园+”为核心理念,实现生态空间、游憩功能、活动属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叠加。

临港新片区同时还是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内处处设置了海绵道路,充分发挥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发展方式。发展绿地、海绵城市,在促进水资源保有和循环的同时,使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达到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产业层面,临港新片区加速前沿产业集聚壮大,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产业规模年内达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内达8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内实现倍增翻番;民用航空产业加快“一谷一园”项目建设,推动首批厂房交付使用,首批项目入驻;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汽车三电等环节,加强零部件就近配套,提升完善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年内达1000亿元;氢能产业加快周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组建产业化功能平台,拓展场景应用。

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组建不少于10个领军企业创新联合体,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家;聚焦高能级科研实验室建设,加快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两个方向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推进临港实验室组建运行,这也印证了以臻格生物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生物制药企业在临港新片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下迅猛发展的势头与情景。

3 结语

探究临港新片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需要考虑临港新片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引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类企业,培养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企业间相互合作、相互发展;注重临港新片区高校的培养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努力培养与临港新片区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才;保持政府的政策引领,利用政府的主体地位,积极调控产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发挥政府的能动性,引领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的保护,对于临港新片区独特的生态文明资源——湿地,既要加强防护,建立保护设施,又要加强湿地的教育作用,让人们身处湿地时能学到知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更要加强宣传,让更多未能有所经历的人意识并深刻领会到湿地的重要性,领会到保护生态文明资源的重要性,真正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

猜你喜欢

临港绿水青山片区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广西北部湾临港产业整合
上海临港的海
上海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杨超越
绿水青山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