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

2022-11-24闫少梅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乡土村民农村

闫少梅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600)

文化是一个国家能够展现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标志,是一个国家能够继续向前、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民族[1]。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1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是扩大乡村影响力的现实要求

中华文化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乡村乡土文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追求都扎根于乡土社会之中。我们的传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是乡村几百年来的文明结晶,是维系乡村村民影响力的纽带。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乡村文化之上的,中国的文化根源在于农村[2]。我们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乡土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因此,构建农村文化自信,必然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塑造农民乡土精神是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会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生产力大幅提升,土地经营模式发生转变,无论是流转或最大化利用土地的经济增值,都会使土地红利充分释放,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收入增加,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文化价值认同也必然提高,这必然导致农村文化需要发生改变。文化具有特殊的社会整合功能,乡村文化的发展,可以塑造乡村居民乡土精神,以培育其文化自信[3]。

1.3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乡村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加强农民的文化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农村社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所面临的困境

2.1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自信力丧失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差距,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失衡的现象,使文化自信丧失了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第一,城乡文化设施配备总体不平衡。乡村文化设施包括实施场所以及实施设备等,例如农民健身运动公园、美丽乡村公园、主题广场、宫庙、祠堂、戏台、体育场馆、宣传栏、墙绘和标识牌等。近几年,我国的文化设施配置覆盖面逐渐扩大,但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与城市类型丰富,覆盖面广泛的情况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再加上设备老化、损坏等问题,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

第二,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第一,教育理念问题,目的性过于明显,目光较为短浅。农村社会更加注重技能培育,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技术,在对人品质的培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家庭问题,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陪伴,导致学龄儿童辍学、心理教养缺失,加之在家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母亲由于独立意识方面的缺失,难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培育。

第三,社会问题,乡村学校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出地方文化的特色[4]。因此,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这样便很难使村民产生文化自豪感。

2.2 文化主体意识情感淡薄,文化自觉意识缺失

城市文化为主体下形成的乡村文化主体意识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体系被破坏,其生活与思想都发生了变化,血缘认同和地理认同一定上被削弱。以中青年村民为例,他们大都进城求学、打工,长期居住于城市之中,没有太深的乡愁,乡土情结淡薄。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留守人口,由于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存在着对手机、电脑等设备接受能力、接受程度低等问题,人们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意识薄弱,文化振兴主体缺位[5]。

文化载体空心化下的农村文化主体自觉意识缺失。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流动和留守现象是乡村社会变迁的显著特征。流动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使流向城市的农民,在面对与乡村文化迥异的文化语境与场域时,内心展现出对乡村文化的否定与远离,对现代、开放、活力的城市文化的无限向往与追求[6]。尤其是一些有教育、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一代离开农村,导致农村文化的引领者缺位,使得农村文化丧失了发展和传承的方向,甚至丧失了特色,走向了粗俗、媚俗、低俗,使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2.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乡土文化物质载体受冲击

重经济轻文化的思维倾向导致乡土文化逐渐流失。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忽略了民众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提升。部分政府,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土地被商品化。许多古村、历史遗迹和重要的文化建筑都被拆迁,用作商业用地,这对农村文化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农村文化失去了竞争力,只会效仿城市发展,丧失自身发展特色。

文化资本介入下的传统乡村物质文化载体日益衰落。资本与乡村文化结合,农村的传统魅力、特色、价值和功能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村文化不再是人类表达感情、人类与自然的价值取向,不再具有简单、质朴、自然的文化属性与价值内涵。传统的乡村建筑文化正在被人淡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建筑在现在的乡间已经很少见到。同时,由于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较差,部分老宅、祠堂和寺庙等已经破旧,但未得到及时修复,对当地本土的物质载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提升的具体路径

3.1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建设,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第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展现乡村文化特色。农村缺少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缺乏一个能够展现自己文化的舞台。要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就要使其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重新树立自信心,要挖掘传统文化发展潜能,逐步走向乡村振兴。以此可以开展农村文艺、艺术活动,鼓励村民平日多创作文艺作品,为原创文学作品提供资料,设立村史,展览馆,编纂地方志等;制作微博、抖音、直播视频等宣传产品,提升乡村综合影响力。

第二,发展乡村教育以促进乡村文化自信重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乡村学校是乡村教育的主战场,其对农村青年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目前的乡村学校依然把“升学”当做主要目的,这就导致乡村青年对乡土文化的淡漠,切断了新一代青年与乡村情感的联系[7]。因此,在乡村学校教育中,要以优秀的乡土文化为教育资源,构建青年与地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青年一代对乡村文化的信心,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人才。

3.2 增强农民文化自觉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

第一,实行乡村文化自治,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治是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是在农民自己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8]。所谓文化自治组织就是通过歌舞队、书画社团、戏曲社、相声文艺社和象棋社等文化自治团体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自导自演的形式,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能够反映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共文化活动。文化自治组织既为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公共文化空间,又为每个村民在自治组织中明确定位、发挥作用,主动地关心自身的文化素养提供了场所,使其在乡村生产与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在自身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以此将浸透于内心的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实现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认同。

第二,发挥村民主体价值,培育文化认同感。人是文化认同的主体,人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认同的程度和结果,树立文化认同,要求农民成为有文化的人,成为城市文明体系下的有“市民意识”的人[9]。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以此,农村留守人群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为了真正实现村民文化认同感的培育,要在农闲时间,举办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将文化活动与文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培育其文化认同感。同时,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学校应在乡村文化教育中承担起主要职责,把乡村文化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在乡村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个认知乡村文化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其了解、走进乡村文化的兴趣,从而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文化判断和文化抉择,形成文化认同。

3.3 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挖掘当地特色文化

第一,发挥政府自身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支持。政府要把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农民的个人文化需要相融合,让村民不再成为农村文化的旁观者,使其能真正参与其中[10]。政府作为农村文化的执行者,必须理顺、平衡、协调政府与村民的关系,化解两者间的紧张关系,构建政府与村民的信任与协作,共同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坚持物质、精神文明并重发展,在政策资金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全方位、多元化的支持,使乡村文化落地生根,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质量。

第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掘和运用当地的文化资源[1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特有的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要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在立足已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所以,乡村文化建设应建立专业的组织,制定专门的运行规则,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维持品牌形象,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以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与文化、经济、民生密切相关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从根本上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推动农村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乡土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