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工程建设探析
2022-11-24杨威徐
杨威徐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再次提到人才问题,要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关人才的各项权益保障制度[2]。在全国加紧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场,迫切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更为不够、渠道更不畅通且挽留力更虚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于基层的人才是人才队伍这座“金字塔”的基座,向下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上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因此,干部人才等政策必须向基层倾斜。第一,有利于缓解基层对人才需求的压力,这是基层人才工程建设的首要意义,也是最直接的意义。基层急需人才,对应的人才进入基层可以促进基层各方面的发展。第二,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这是基层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特别需要大量稀缺的专业人才。第三,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这是基层人才工程建设的间接意义。在基层人才工程建设过程中,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定会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使得基层人才的待遇与城市趋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将不断完善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驱动,“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万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3]。而基层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4]。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基层人才工程建设,做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工作。
1 当下基层人才工程建设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反映最为突出:这不仅是城乡之间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还有城乡之间各类人才数量、质量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现阶段农村人才仍然呈现净流出状况。有学者指出,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民子弟大量涌进城里,这是社会发展大趋势,但这并不是导致乡村衰败的必然,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一个良性的城乡回流[5]。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乡村振兴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城乡差距可能还将持续拉大。
1.1 人才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严重失衡
其一,农村发展需要大量人才。除了管理类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培训拥有农业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农、林、牧、渔和畜的专业人才。农村本土人才少,依赖长期积累留下的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无法满足农村大量的人才需求;其二,人们视回农村为“跳农门”,认为是一种“没出息”的选择,这严重阻碍从农村出去的人才和外面的人才进入基层工作。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如果在基层工作和在城市工作所能获得的利益和享受到的服务有明显区别,人才对去向的选择毫无疑问会有偏向性。目前,农村出现人才短缺却无人应聘的现象,农村孩子大多也通过教育升学,留在城市工作生活,造成了从农村到城市和从城市到农村的人才流动不对等,进一步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1.2 人才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充分
首先,人才主要来自于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办事能力弱,领导干部不敢也不愿意把一些重要事情交给刚招聘来的人员。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大学并没有承担起为乡土社区造人才的责任,那些从乡村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后,却找不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乡间去的渠道;如果这个渠道不能建设好,那么我们的教育,如果从乡土社会论,是不切实的。首先,人才的教育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大学应承担起为基层造人才的责任。其次,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外来人才短时间内难以把握符合农村村情的农村基层事务处理方式。最后,多数人才不会长期留在农村,领导干部不敢委以重任。这样直接导致人才没有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人才“不能尽其用”。此外,语言的不通、熟人社会的尴尬身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人才在基层的发展。
1.3 “真”人才与“假”人才的矛盾
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到了基层却无作为或不愿作为,即为“假”人才。人才来到农村是带着预期的期望的,一旦对向上流动机会所定位的价值呈下降趋势,再加上逐渐在工作中出现的强烈的角色变化、心理落差和适应难等问题,最终会使得人才放弃缔约时的初始预期。失去了最初的期望后,精神萎靡的人才不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在一个大样本调查中,只有21.7%的志愿者明确表示愿意留在西部继续发展;15.1%的志愿者明确表示要离开西部到其他地方发展;而更多的志愿者选择了继续深造,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志愿者中,只有23.6%的志愿者选择留在西部[8]。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凝聚力呈现出了“形成—强化—引领”全流程“乏力”现象,导致乡村人才无法形成强大凝聚力,无法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9]。
1.4 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之间的矛盾
在引进人才时,唯学历、唯成绩现象严重。首先,本土人才的学历无法与外来引进人才的学历相比。本土人才多为拥有多年经验的农业能手,本身学历不高,主张经验出真知。外来引进人才是经过一道道招聘程序筛选出来的,无论是学历还是知识水平都远远高于本土人才。其次,本土人才为当地普通农民,没有学历的“高帽”,基层领导干部难以注意到。在引进人才时,对“人才”的定义局限于外来引进的高学历的人,忽视了人才的本意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最后,引进的人才所带来的全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容易得到信任。人们对于自身所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表现为全部否定或全部接受的态度。在一个主张“知识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愿意相信学过专业知识的人才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
2 破解困境的途径
2.1 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体制机制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全局性。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最关键是要保证基层一直有稳定的人才队伍。要实现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以及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首先,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基层可以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或者基层设置一定的实习岗位接收来自高校的学生,并在实习结束后推荐优秀实习生留在基层工作,形成基层人才的候选队伍。其次,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立规范统一、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公平竞争和自由流动。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可以由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使用率。最后,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队伍的薪资制度,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基层人才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政治待遇,同时可以达到吸引各类人才前往基层就业的效果。
2.2 完善人才培训服务,根据实际培养人才
人才的培训工作是继引进人才工作后的重中之重。对人才的培训决不能抱无所谓态度,更不能只是走过场,培训对人才在岗期间的实际办事能力有重要影响,优质的培训可以使人才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基层事务中去。
第一,设置一系列阶段培训任务,形成一种制度。岗前培训以及岗中的培训和教育要求招聘进来的每个人才都要接受,除此之外,还应该支持人才定向到高校继续深造。第二,邀请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担任培训老师。在培训的师资力量配备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实际事务的操作者。第三,在培训结束后要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日益制度化的培训也呈现出了不好的趋势,拘泥于形式上的完成培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乡村基层的培训体系不只是重视技能培训,也要在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指引下开展从实用技能到综合素养甚至观念思维等层面的引导[10]。
2.3 提供人才实战舞台,放手大胆用好人才
培训人才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实战水平,农村为人才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邓小平讲过一句话,“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
首先,领导干部要乐于人才积极参与到各项事务中来。一方面,使人才熟悉今后可能涉及的各方面事务,以便在今后选择自己喜欢或容易掌握的类型任务,另一方面,使人才更有参与感,能够更好地融入新集体。其次,领导干部要勇于与各类人才真诚相处,倾囊相授。每个刚招聘进来的人才要有人帮带着熟悉自己负责的部门事务,熟练处理日常事务和突发状况,把他们作为下一任岗位接班人来培养。最后,领导干部要敢于对人才委以重任。害怕人才会中途离职或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不敢把重要的事情交付他们,这都会对现存的人才资源造成浪费。对他们委以重任,不仅提供舞台展现他们的能力,而且也为他们的能力和职位都提供了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实现真正地用好人才。
2.4 营造良好氛围,竭尽全力留住人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11]。要想解决农村基层“留才”问题,应做好农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其一,提高人才的工资待遇,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就业首先必须满足的是基本生存需要,进而才是满足其他高层次需要。其二,城乡差异是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必须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的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要实现均质,实现城乡无差异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从被迫或将就到积极主动前往农村基层工作。在乡村振兴时期,农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基层的党政管理人才还是精通农业的技术人才,都必须竭力引进、培养、用好和留住人才,共同为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