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11-24祁婉钰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文化

祁婉钰,李 安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突破困境?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乡村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1.1 乡村治理的内涵

20 世纪90 年代公共管理领域中治理概念逐步兴起,全球治理委员会定义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综合。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乡村治理是政府与乡村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具体实施方案,多元主体综合治理,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1.2 乡村治理的意义

乡村治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性工作,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已成为近千年来中国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治理好乡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

1.2.1 乡村治理推进农业现代化

创新乡村产业模式,依据乡村资源条件,利用“互联网+”模式打造智慧农村[3],信息化、网格化,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1.2.2 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素质能力

乡村治理过程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与素质,更好适应现代化国家的形势和要求,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农民物质条件充沛,精神需求同样需要加强,因此乡村治理过程也是满足乡村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过程,增强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2.3 农村整体水平提高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乡村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因此解决好城乡差距就要从乡村治理入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通过乡村基层治理,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提升农村整体水平,综合治理,提供优质社会保障与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乡村作为国家基层自治组织,只有做好乡村工作才能推动农村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乡村治理重大意义的背后问题也不容忽视。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表现在乡村治理模式固化、乡村产业活力不足、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挑战、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和乡村人民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强烈等方面。

2.1 乡村治理模式固化,缺乏创新

乡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性工作,一直是国家各发展阶段的重点。经济发展促使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影响着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一是乡村治理模式固化。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较为分散,但又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区域,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进行人际交往交流。约束人的行为往往以血缘、道德标准为主,管理经验遵循先前习惯或风俗,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权责不明,管理模式因循守旧,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治理工作的开展。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大。城市与乡村人口双向流动,大量青年外出务工,乡村劳动力人口降低,高素质人才更是稀缺,留守乡村的居民大多为老人、儿童等,科学文化水平低,主人翁意识不强,对乡村治理民主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发展。

2.2 乡村产业活力不足,经济发展速度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产业治理确有实效,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仍需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现阶段乡村治理难以攻破的困难之一。乡村产业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结构类型和模式不合理。乡村对市场经济发展动向把握不清,难以正确预见其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接受程度低,规划和统筹布局能力不足,导致错过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出现了忽视乡村自身情况对个别产业领域盲目跟风,例如乡村旅游等,造成资源浪费,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二是乡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方式单一,物流运输时间长,成本高;农产品多为初级加工,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多有投入大于收益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且乡村产业缺乏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产业创新力不足,闭门造车,发展速度慢,影响了乡村整体的经济发展。

2.3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挑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耦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乡村文化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交际关系,逐渐转变为以利益为主的交际关系。现代城市文化大量涌入乡村,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处事发生巨变,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只关心自身利益是否得以实现,忽视了乡村邻里和睦等道德品质;外来文化强势侵入乡村传统文化体系之中,不断挤压乡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打击。另一方面,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移居城市,文化建设缺乏骨干人才力量;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村委会重视程度低,受主体意识影响,认为精神文化是城市人所需要的享乐方式[4],乡村资金多用于乡村经济物质基础的发展,忽视村民主体精神文化的诉求;由此看来,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

2.4 乡村生态环境恶化,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工农业生产环境、畜牧业和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水平仍需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工业垃圾处理不当。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镇建厂成本高,利润低,农村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廉价且充足,成为许多企业投资建厂的转移目标,随之而来的“三废”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二是农业生产、畜牧业养殖问题。农村村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养殖畜牧知识和能力有待提高,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土地薄膜等,致使土地受到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牲畜粪便未合理处理,污染水资源等。三是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恶化。农村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忽视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治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垃圾、污水回收处理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实行垃圾不分类,通过土地填埋、焚烧等方式集中处理[5],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大气、土地和水资源污染问题。

2.5 乡村社会保障需求日渐强烈

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定心丸”,在稳定社会运行、调节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长足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着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仅针对部分人群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而在社会救济等其他方面还有待完善[6]。城市依靠经济发展程度高和以往经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相反,与城镇差距大,影响了社会平稳运行和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剧减,农村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突出,社会服务水平低,居民在医疗、养老、教育和农村困难救济上的需求日渐强烈,矛盾突出。因此,为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乡村治理的背后问题,文化、产业、生态保护和社会保障要全面发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综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水平,补齐短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1 吸引高素质人才回乡,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建设一批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依靠国家乡村治理法律法规,划定党组织干部职责范围,从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到农村人民真正的利益所需,解决邻里矛盾纠纷,针对乡村治理新问题使用新方法。加强乡村治理任务监督,对未完成乡村治理任务者进行责任追究,确保治理落实[7]。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呼吁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委员会换届选举、决策提议等,让村民选出具有领导力、信服力的领导班子,加快乡村治理的节奏,同时促使村民更加配合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大学生村官、青年回乡创业等,做好就业后勤工作,提高人才待遇,为乡村创业就业者提供坚实保障,尽可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带动乡村致富,促进乡村治理工作的发展。

3.2 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乡村产业振兴方式方法,乡村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动向,提高对新兴产业的接受能力,结合乡村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把握机遇,创造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头致富。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农村地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产品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想要农产品取得更大收益,就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并设计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广告宣传语,增加产品知名度。利用“互联网+”模式,例如:网络带货、开设网店等,尽快售卖农产品,减少农产品由储存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过期变质问题。加大投入资金在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领域,引进科技型高素质人才,积极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信息交流,走出去与引进来齐头并进,同时注意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刺激乡村经济的发展。

3.3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民新的追求与向往。乡村社会是熟人的社会,形成了本区域独有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乡村要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与德治的双重作用,注重与时俱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形成现代乡村文化治理体系,要弘扬和继承乡村特色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克服外来文化的消极因素,还要保留其积极的部分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改革创新,取得进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引进文化领域骨干人才力量。加强重视村民主体精神文化的诉求,同时设立传统技艺专项基金,保护和扶持民间传统技艺者,可设立培训保护机构,用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4 综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和配合,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政府严抓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大对工业、农业、人居环境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完善污水治理、垃圾回收处理等基础设施,引导企业、村民积极保护环境,进行垃圾分类,不乱排乱放。尽快实现政府与乡村委员会联动,制定适合本村的环保制度,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企业要带头保护生态环境,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条例,创新企业污水回收垃圾处理技术,借鉴学习其他先进企业技术与经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农学人才,指导村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乡村委员会应加强环境保护理念宣传,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奖罚并举,制定评判标准,鼓励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发现1例,处理1 例。给予监督者一定奖励,调动村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3.5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上增加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保障条例,扩大社会保障领域和区域,保证基础性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真正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逐步对其他方面进一步保障落实。对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或突发疾病、重大事故的,政府应进行救济,解决人民真正的困难。二是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生活需要,合理制定社会保障资金配额与入保门槛,保证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社会保障资金公开化、透明化,坚决杜绝贪腐事件,提高政府公信力。社会服务方面,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农村空巢老人,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应完善乡村服务体系,摸清每家每户真实情况,乡村委员会可定时安排社会志愿者上门看望老人、儿童,谈心谈话,切实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给予人道主义关怀[6],提供更周到、更高程度的社会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4 结束语

从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乡村治理发展至今确实取得显著成效。要坚持党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不断克服治理中的困难,查漏补缺,再接再厉,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