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脾胃学说与胃肠激素相关性探讨

2022-11-24张晔程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脾虚学说胃肠道

张晔, 程燕

小儿脾胃学说历经近千年发展演进,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所发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小儿脾胃学说与众多中医理论学说一样,其学说的传承需要中西医结合研究,以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关胃肠激素的研究近年来从未间断且日益丰富,胃肠激素对胃肠道的作用与中医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明确其相关性,对于丰富和发展小儿脾胃学说提供更多可能。兹就小儿脾胃学说与胃肠激素相关性进行探讨。

1 小儿脾胃学说特点

小儿脾胃学说自《黄帝内经》为其奠定理论基础始[1],经历众多医家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理论框架逐步完善,一直以来在指导临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脾胃称为“仓廪之官”,明代李宗梓《医宗必读》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断,其五行属土而居中焦,是人体气机运转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入胃经胃腐熟,依赖脾气化为精微,精微物质经脾气作用由小肠吸收,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再依赖脾的转输功能上输心肺化生气血或直接散布精微至全身,发挥营养作用,这一过程每一步都需依赖脾发挥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胃纳运相济,升降相因,水谷精微化生不息充养全身,人体才能正常运行。

小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始终处于生长发育趋向完善的动态过程,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迅速,直至青春期结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形体机能均尚未成熟,这也决定了小儿具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颅囟经·脉法》将其概括为“纯阳”。为满足生长发育需求,相对而言小儿所需营养物质更多,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尚且薄弱,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相对不足,即所谓“脾常不足”。此外,小儿虽为纯阳之体,但肾气未实,肾阳对脾的温煦作用相对不足,因此脾胃运化功能较弱[2],进一步导致其脾胃“脆”的特点。随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溺爱有加,而小儿神识尚未开化,乳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如《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言小儿疾病“非外感风寒,即内伤饮食”,家长喂养、调护失宜均可造成脾胃损伤。脾失健运,生痰湿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湿邪又可伤及脾阳,或小儿外感易入里化热,见阳明胃热之证,热伤胃阴;脾阳损伤,胃阴不足,久之则形成脾胃虚弱之证。另一方面,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受先天疾病的影响,可由肾及脾,亦可导致脾胃虚弱之证[2]。

2 胃肠激素对小儿脾胃功能的调节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且复杂的内分泌器官,从胃到大肠的黏膜层内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统称APUD细胞,这类细胞可合成、释放多种激素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包括调节消化腺分泌、消化道运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促进消化系统组织代谢和黏膜生长(营养作用)以及防止或减轻有害物质损伤消化道黏膜(细胞保护作用)[3]。胃肠激素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有兴奋型胃肠激素和抑制型胃肠激素[4],其与神经系统共同参与调控消化器官的功能,对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发挥兴奋和(或)抑制作用。

小儿脾胃虽尚薄弱,但其基本生理功能与成人无差异。中医所讲“脾胃”概念涉及现代医学诸多方面,小儿脾胃的生理功能即涵盖了现代医学胃肠道机械、化学性消化及肠道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理过程。现代医学已表明,胃“腐熟水谷”需要依赖胃酸、胃蛋白酶原等的分泌以及胃蠕动研磨食团并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胃主通降”与胃排空相关,而胃肠激素均参与这些过程,对小儿胃肠道功能起直接或间接调节作用。如胃泌素调节胃酸分泌,且可加速胃电节律,促进胃排空;胃动素可刺激胃和小肠运动促进胃肠道动力;生长抑素可抑制胃泌素分泌及基因表达,并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抑制胃排空;促胰液素、抑胃肽等也对胃泌素分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间接调节胃酸分泌。微观上讲,小儿脾胃功能受胃肠激素的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正常则小儿脾胃运化协调。

反之,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可能会引起小儿脾胃功能紊乱。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脾常不足”易出现脾虚证,与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尚不健全,胃肠道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较成人为少且活力偏低,故消化功能较差有关。因此,由于小儿消化系统整体发育不完善,与成人相比其胃肠激素的分泌可能更易发生紊乱,进而导致消化功能整体失调,影响小儿正常消化吸收过程。这是小儿易见脾失健运胃纳失常病理状态的解剖生理基础。又因小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一旦饮食失调肠胃负担加重,胃肠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可见小儿脾胃学说与现代医学的已有认识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小儿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胃肠激素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

3 小儿脾胃虚弱与胃肠激素

脾胃虚弱与小儿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如积滞、泄泻、厌食等。这些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一些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是基于肠道激素轴的改变,胃肠功能紊乱与胃肠激素的变化互为因果[5]。由此可见脾虚状态时,由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消化道功能处于低下或紊乱的病理状态,导致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属“积滞”范畴,脾虚气滞证是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病因多由小儿脾胃素虚,多食易伤或乳食内伤,久积致虚,导致脾失健运。现代研究显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胃动素水平下降,生长抑素、5-羟色胺水平上升有关,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胃肠收缩力减弱,同时5-羟色胺还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6]。骆俊等[7]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血中胃动素、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血中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证实了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机制与胃肠激素相关,且参苓白术散作为益气健脾的经典方剂,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胃肠道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发挥益气健脾功效机制与其调节相应胃肠激素有关。

3.2 功能性腹泻 小儿功能性腹泻是引起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8],小儿出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或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性腹泻,均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故可按照中医小儿脾虚泄泻论治[9]。小儿先天“脾常不足”,喂养调护失宜或病后寒凉、攻伐太过造成脾胃虚弱是脾虚泄泻的内因,或加之外邪、伤食、惊恐等外因,使脾胃清浊升降失常,发为泄泻。史雪川等[10]研究慢性、迁延性腹泻患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水平发现,胃泌素、胃动素均增高且二者增高与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呈正相关,而胃泌素、胃动素与生长抑素比值增大。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增加,使肠黏膜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同时使胃排空、肠蠕动加快,是脾虚泄泻迁延不愈的原因,生长抑素作为与二者有相拮抗生理作用的胃肠激素,其分泌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进一步延长脾虚泄泻的病程。亦有总结显示,脾虚泄泻存在胃肠激素的分泌失调,血管活性肠肽可抑制胃液分泌,刺激胆汁和小肠水电解质分泌,因此小儿功能性腹泻可能与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异常刺激水电解质分泌,并影响其他胃肠激素分泌,导致胃肠激素分泌失衡有关[11]。

3.3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根据小儿生机旺盛,脾胃薄弱,又易为诸邪所伤而致脾胃失调的特点,小儿厌食症以脾胃气虚型多见。王洁[12]研究发现,脾虚模型厌食大鼠血浆中胃动素含量明显下降,证实了脾虚时消化功能低下与胃动素含量下降密切相关,以及胃动素可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和摄食,促进胃蛋白酶、胰液等的分泌;增加脾虚厌食大鼠体内胃动素含量,可改善脾虚症状,促进厌食症恢复。陈华等[13]观察到脾虚厌食小儿血中神经降压素升高而酪神经肽含量降低。已知神经降压素具有抑制胃运动,延缓胃排空,并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酪神经肽可刺激大鼠摄食,由此推测神经降压素增高抑制了患儿胃肠运动,延缓了胃排空,同时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使患儿消化功能受到影响,产生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患儿胃肠道运动受到抑制,酪神经肽的分泌反射性降低,故脑组织中酪神经肽浓度较低,导致食欲中枢功能紊乱,进一步加剧患儿食欲减退症状,甚至出现食欲消失或厌恶进食。

由此,小儿“脾常不足”、胃肠激素分泌易发生紊乱的特点导致其常见脾胃虚弱之证、胃肠道功能易失调,发生无法用器质性病变及生化异常来解释的一类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说明脾胃虚弱证型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与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有关。

4 讨论

脾胃为后天之本,关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故元气有所滋,各脏腑功能强健;正气有所生,邪无所伤。中医从宏观角度阐述了脾胃的功能,强调脾胃在五脏辩证中的重要地位,其与小儿生长发育、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疾病乃至衰老等皆相关。尤其对于小儿这一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但其生长力旺盛,对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而小儿脾常不足,胃肠柔嫩娇弱,胃容量相对较小,加之家长常喂养不当,易导致脾胃失调,这就造成了小儿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但水谷精微供应相对不足,甚至脾胃受损虚弱,生化乏源的内在矛盾的产生,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脾胃健运对于小儿成长乃至心智成熟皆十分重要,调理脾胃也是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

胃肠激素理论从微观解释了胃肠道功能,现代医学已证实胃肠激素是调节小儿胃肠道消化、吸收、运动的因素之一。中医脾胃概念涵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胃肠激素的变化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脾胃功能,尤其是胃肠激素的分泌异常,是导致小儿消化功能紊乱失调的原因。即小儿脾胃的病理变化伴随着胃肠激素的相应变化。与中医小儿脾胃学说相似,现代医学亦认为小儿消化系统、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因此相对于成人更易发生胃肠激素分泌失调,这是小儿脾胃易失健运,进而发生胃肠功能失调性疾病的现代医学基础之一。因此,胃肠激素在治疗虚弱脾胃虚弱相关疾病,以及探究其发生机制的过程中值得被关注。近年来对胃肠激素的研究方兴未艾,推动了现代医学发展,也为继续探索中医理论奥秘提供了更多方向和思路。但胃肠激素与脾胃学说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高水平中医理论兼备高水平实验设计的思想尚缺乏,重复的研究较多;针对小儿脾胃学说与胃肠激素的关系,应更多地与小儿脾胃学说的特点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系统把握生理病理不同状态下小儿胃肠激素的变化规律,探明其中真相。

小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对小儿疾病尽早进行干预,对于其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将中医小儿脾胃学说与胃肠激素理论相结合进行探究,深入研究胃肠激素与小儿脾胃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与微观上双重把握,同时把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不仅为小儿脾胃学说提供更多现代医学的客观证据支持,也为其传承和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明确小儿脾胃学说与胃肠激素相关性,为小儿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切入点,或能为小儿治疗另辟蹊径。

猜你喜欢

脾虚学说胃肠道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学说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