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理论价值探析
2022-11-24于颖颖
于颖颖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提出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些重大国际场合和双边会谈中多次提出中国关于推进全球治理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成为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重要内容。
2013年,习近平就曾指出,中国之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态度应积极介入其中,而中国介入全球治理体系的目的不在于西方所谓的威胁论与霸权论,而在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重塑以及为世界和平供给制度性保障。[1]2014年,习近平出访印度并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印两国的角色定位应是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双方要共同肩负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责任。[2]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强调构建更加有利于全球的地区秩序,需要对世界局势和时代趋势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走出一条由亚洲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3]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习近平在纪念会议上指出理想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格局的评判标准,国际秩序的好坏取决于世界人民的认可态度,不依赖于有利益偏向的少数人和群体。[4]2018年,习近平在上合组织会议上向与会各国强调全球治理的走向应是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5]2020年,习近平在联合国纪念峰会上提出“三个维护”的原则,强调了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国际法在国际秩序中的基础性地位。[6]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格局以及规范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话语表达,既代表了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深刻揭示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体制难题,同时还为世界秩序的重建提供了思想引领,也标志着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逐步成熟与发展。
二、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内涵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还将继续补充和完善,对其基本内涵的概括,大致能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指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要抛弃与时代发展相悖的错误想法,树立正确的国际关系理念。在处理国际事务和采取国际行动上应充分依靠世界人民的集体智慧,达到共同协商和协同应对的效果。这就要求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7]
二是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时代发展呼吁国际关系法治化的形成,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法治的力量。习近平强调国际法应是各国际政治参与主体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法则,世界公认的国际规约对所有国家都具有约束效力,不存在超越国际法和国际秩序权威的世界权力存在。要用法律和规则的力量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8]
三是推动国际关系公正化和合理化。新世界背景下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国家利益高度整合,身处世界共同体当中的各国不分体量、民族、人种、肤色的差别,都有发展本国、追求合理国家利益的权利。推动国际关系的公正化和合理化,要做到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历史、文化、国情的差别,尊重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最大程度关注各方利益诉求,坚持各国权利对等、保障机会均等、推进规则同等,最大限度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引领经济全球化。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资源、技术、人员等的世界范围流动,促成了商贸繁荣、技术进步、文化交融和社会变迁,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诸如发展失衡、数字鸿沟、贸易壁垒等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当前的世界经济处于低潮期,经济发展滞缓,为此需要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首先要解决经济增长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习近平强调公平公正问题是增强世界经济活力的重要着力点,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增强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9]
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世界发展的全局性角度出发,强调世界各国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也是风险共担的责任整体,没有一个国家能置身国际事务之外独自谋求本国发展或应对风险和挑战。这就要求各国要秉持开放、合作的交往态度,尊重他国的正当发展权利,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来,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首先是一种“和谐世界观”,否定西方主流世界秩序理论中的冲突倾向,实现了对西方世界秩序构想的超越;同时,这一思想也是对马克思关于共同体思想和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三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理论价值。
(一)对西方世界秩序理论的超越
中国学者高奇琦将西方世界主流的、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秩序观念总结为五种,分别是:霸权秩序论、均势秩序论、世界体系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霸权秩序论包含霸权稳定论和权力转移论两方面的内容,二者围绕“世界霸权”归属分别讨论霸权国对世界秩序的维护以及世界主导权力的斗争和转移,因而统称为霸权秩序论。均势秩序论强调强国之间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相对平衡,不会长久存在唯一超级大国主宰一切的局面,从而保证世界秩序的一种相对平衡。世界体系论着眼于世界经济联系,认为当前世界是一个由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实体。世界体系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不同国家中心和边缘地位随各国发展可能发生角色互换。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做出的对未来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预言。他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意识形态的较量将让位于多文明之间的对话,“文明的冲突”成为各国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民主和平论否认民主国家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因为这些国家有独特的民主政治文化和政治机制,例如民主问责制、制衡监督机制以及协商精神,这些因素会有效限制战争的发生。很明显,上述五种主流的西方世界秩序理论都有较强的冲突倾向。霸权秩序论和均势秩序论围绕大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文明冲突论则直接将未来发展局势描述为不同文明之间战争的图景;世界体系论和民主和平论的背后分别存在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和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因素。因此,西方占主流的世界秩序理论也可以称为“冲突秩序观”。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首先是一种超越“冲突秩序观”的“和谐秩序观”。它坚持世界秩序的基本状态应是相对和谐的,但这并不是否认冲突状态的消失,而是强调在行为主体之间解决问题时更多依靠协商、沟通的方式,减少暴力手段的使用,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世界追求。它承认并尊重多元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角色,谋求一种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就是以不同为前提,以促和为目标,在求同存异中建构和谐世界。坚持合作共赢的理论导向,既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原则,又否定了“中国威胁论”。建构公正合理的目标秩序,旨在切实维护国际法和国际规约的权威,优化全球治理效能。重视国际社会上的公平与正义,消除影响正常国际秩序的霸权行径和“潜规则”,更加重视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保证世界各国的同等发展权利和公平发展机会,推进现行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特点也是建构世界新秩序应该秉承的行为准则,从而又从行为标准上对西方“冲突秩序观”形成了超越。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力图构建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超越了西方主流世界秩序观中的竞争和博弈理念,突出强调世界各国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生态共同体、风险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冲突与竞争不会完全消失,世界性问题依然存在,但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朝着精诚合作、协商一致的方向努力,避免独裁行为的发生,抵制诉诸暴力和战争。整体和谐的世界才是各国应该共同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个人是基于特定的群体关系而存在的,个人活动的开展和价值实现必须以群体提供的客观条件为依托,并受到其中固定规则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就是具备特定社会关系体系和结构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形式为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必需条件。但是,马克思同样指出处于私有制控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是一种“虚假的”“冒充的”共同体,[10]阶级对立使矛盾着的社会无法为实现人和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创造条件。因而需要追寻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来达到这一要求,在现实的社会模式追求上,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共同体当中,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分歧,不同主体之间的和谐联系取代了“虚假的”共同体之中对立和矛盾的关系,个人在共同体之中的存在和活动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象表征,也助推了整个人类解放的实现,同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巩固了“真正的”共同体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社会联系基础,从而反促了共同体的未来发展。二者将处于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之中。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神旨趣,在价值实现上,既关心社会存在的个人,又关注全人类的解放。在个人关切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向现实个人传递了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整体性思维。脱离一定群体、阶级、社会等共同体形式而独立存在和活动的只是价值虚无的个体,个人价值的实现只能依附于他所赖以存在和维系的社会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理念中天下视域的“大我”价值观,将目光聚焦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它承认了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呴相济的紧密联系,阐释了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根本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非是要到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的目标,即使在存在各种不同意识形态交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制度安排的各民族国家现实境遇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仍然是值得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实现的一种和谐的世界状态,同时也是实现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未来设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实在个人和人类整体的最高价值目标与共同体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多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出发,为新型世界秩序观的建构提供方向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传统“零和博弈”的国际竞争理念,秉承天下视域的“大我”价值观,将共同体的主体扩展为同在“地球村”的所有人,因而是出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的考量。当今世界现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主导权掌握在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势必选择性忽视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大人民的合理诉求和发展利益,囿于狭隘的“小我”民族利益观,阻碍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鲜明主题的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秉持和平合作,共赢发展的国际理念,力争达到的首要目标就是重新规范世界秩序,推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朝着更加包容普惠、公平正义的方向上发展。这意味着在新的秩序框架下将更加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理诉求,更加重视那些主动谋求合作、渴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共同体主体。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召和世界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助推各国和平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家庭,在“地球村”这个最大的共同体当中,始终为世界人民谋幸福、为全体人类谋发展。
(三)对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承续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先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有关国际秩序的看法。20世七十年代的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时代格局下,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长期、深刻观察,全面把握世界力量配比的变化,提出了适于中国开展和平外交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在审视世界变化的基础上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11]的新论断,进而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同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12]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认识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要坚决保证所有国家的平等地位,应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分歧,充分发挥联合国对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入21世纪,为顺应谋和平、促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做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战略,之后又提出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13]“和谐世界”理念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思想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有关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外交思想体现出来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始终坚持和平外交理念,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正是这一时代精神指导下的产物。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立足自身开展外交实践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特别强调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反对。当今世界政治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兼具多样性与多元性,各国际政治参与主体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因而都有自主选择国家道路的权利,世界各国应坚决抵制外来干涉,破坏世界政治秩序的行径。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始终倡导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交往理念,围绕合作共赢的核心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特别是对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要避免在国际竞争中酿成“大国政治的悲剧”,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稳定;同时各国不论体量大小都有各自存在和发展的权利。在当今世界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应是每个国际参与主体应有的角色定位。要想谋求本国发展,就必须摒弃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新思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投身文明交流的浪潮,形成新的和谐互动的国际联系。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又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面对日益发展着的世界,习近平在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局势进行科学论断的基础上,将中国外交理念的利益关切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面对复杂的世界形势以及正在或者即将需要面临的世界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应对,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才能实现本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14]为此,习近平特别指出要重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推动世界新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的建立。特别强调中国应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以自身的使命担当精神为人类未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5]
结语
习近平世界新秩序观是处于新时期的中国,对未来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科学把握和预见,它开创了中国外交理念的新境界。其中倡导的参与国际交往应有的态度以及对未来国际关系建构的设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实践成果,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被写进联合国决议。日益表明中国关于全治理体系和世界秩序的方案设计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欢迎,既代表了中国外交的未来方向,又为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出路指明了前进道路,应该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