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2022-11-23杨蓉

教育界·A 2022年27期
关键词: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乐器进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运用课堂乐器,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音乐编创,也逐渐成为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生命场视域下,小学器乐曲编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文章从教师应用和转变教学手段的视角出发,从节奏编创、旋律编创、分层编创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究小学器乐曲编创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命场;器乐曲;编创策略;小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专项课题“构建生命场的小学器乐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XC-b/202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蓉(1982—),女,江苏省宜兴市东氿小学。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或者说一个有教学智慧的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教学进程当中为自己寻找一个科学的参考坐标,寻找一个能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尽管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事实表明,一旦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就会走上快车道。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当中,笔者尝试赋予音乐以生命的意义,尝试在生命的拔节声当中,聆听自身成长的声音,聆听学生成长的声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广泛。此时生命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衔接在一起。教师要认识到生命概念的重要性,并赋予生命以具体的形式。比如,借用“场”的理论,可以为音乐教学开启一个理解生命的新视角,从而体会并领悟生命的整体性、有序性、关联性……生命场视角下的小学器乐曲编创,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形态,倾听“生命的诉求”,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强调读懂“生命的成长”和主动参与课堂,此刻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教学手段善待生命、尊重个体、发掘创造,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力求在生态课堂中实现最佳发展。

教师应通过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引导,做到眼中有人,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行节奏编创、旋律编创、曲式编创和创意综合表达编创等,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初探—节奏编创“搭骨架”

节奏是音乐组成的第一要素,离开了节奏也就谈不上音乐的存在。音乐的节奏就好像是音乐的“骨骼”一样,有了“骨骼”的支撑,音乐这个“肉体”才会变得更加有力,此时旋律才不会脱离节奏而存在。节奏的变化是旋律编创的一种常用手法,生命场视角下的小学器乐曲编创,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简单的单音变节奏训练开始,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节奏感的同时,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中获得成就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持久兴趣[1]。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突破,同时这也意味着音乐教学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拔节的声音与音乐节奏重叠在一起,可以为学生的音乐编创搭建一个坚实的骨架。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变化节奏

教师可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器乐技巧掌握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乐曲编创。例如,初接触竖笛吹奏的学生,一开始要求掌握的是(sol、la、ti)三个音,如果要指导这部分学生进行器乐曲编创,教师可以尝试指导学生用单音变节奏等方法进行试验。比如,从聆听模仿开始,以一个音为基础,教师吹出不同节奏的短句,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在专注聆听的同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基本的节奏型。

(二)固定节奏

教师可通过板书出示一条融合各种节奏型,组合出若干条不同节奏的短句,让学生用一个音进行吹(演)奏练习。在学生熟练吹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由一个音增加至两个、三个音符,甚至更多。节奏短句的选择,应从学生容易掌握的节奏型入手,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感受自我的小小变化,从而树立信心,获得自我展示的勇气。与此同时,学生会对基本节奏型更为熟悉,吹(演)奏方法、技巧、手指的灵活性也能得到锻炼,这能为日后的乐曲编创做铺垫,从而更好地诠释和演绎音乐作品。

无论是变化的节奏还是固定的节奏,当进入了生命场之后,就意味着这些音乐的节奏具有了生命力,这些音樂的节奏就可以与学生的成长一起律动。很显然,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形态,学生在这样的形态当中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自身生命成长的理解。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节奏的创编往往具有一定的个体特征,表征学生个体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虔诚的音乐态度。教师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节奏创编中所形成的每一点认识,能够让学生的生命拔节声与节奏创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使命。

二、推进—旋律编创“注血肉”

小试牛刀的节奏编创只是标准模式化的装饰和美化,而自主编创才是学生创新、编创能力的真正体现。生命场,时刻关注着人的发展。如果旋律编创脱离了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会感觉不到编创的乐趣,会因为望而生畏而放弃。教师需适时引导,层层推进,由易到难。遵循以上原则,学生在进行音乐创编时就不仅会关注节奏,还会关注旋律。当学生通过节奏的创编迈入音乐创作的大门时,旋律也就应运而生。

(一)旋律渐长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创旋律小短句。例如,以2/4拍为节拍,教师可先编创两小节旋律小短句,逐渐增加到四小节,再剖析典型的旋律编创技巧,让学生模仿,如“完全重复”“同头换尾”“同尾换头”,并尝试在四小节的基础上,扩编为八小节。

又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给乐曲添加引子,或加个尾声,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反复。通常教师会选取乐曲的最后一个乐句,或者是乐段的高潮句,这种方式虽然没有多大的创意,但是能够保证乐曲的统一和完整。还有一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即尝试用一个全新的素材来做引子和尾声,可以是主题、主干音或节奏型,这种编创的方式略显高明,相对更有新意。

这样的创作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时候,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形成旋律感知,加上音乐元素的渗透与音乐教学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学生自主完成音乐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具有生命形态及意义的。

(二)旋律多层

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是当今社会音乐文化的重要體现,随着多声部听觉、多声部欣赏能力的发展,其逐步形成了一种音乐立体化的思维模式[1]。相较于前面自由随性的旋律编创,框架之内的二声部创作能让学生走近曲作者,与他们同呼吸、共思考,从而对乐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二声部创作让器乐曲变得更为丰满的同时,也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音乐去探索和感知世界。

第二声部的编创涉及和声,声部的和谐很重要,教师可以考虑让学有余力,或是有器乐学习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教授高年级学生时,可适当渗透音程关系,让学生了解怎样的搭配组合才会奏出和谐的乐曲。从最初的三度音程开始,教师可提醒学生,二声部编创的旋律音尽量不高于一声部,二声部在一声部三度音程编创的基础上,可以不一一对应旋律音,适当的增加和减少都是可行的;此外,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性,对二声部进行节奏型的编创。

以靖江民歌《打麦号子》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打麦时演唱的号子,歌曲节奏短促轻盈,旋律由sol、la、do’、re’四个音符组成,短句较多,表现了打麦者的干劲和炽热的劳动热情。教师让学生从歌曲题材入手,了解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它产生于劳动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带领学生自主编创号子节奏型X 0X|0X X|,并采用“节奏先固定,音符变花样”进行二声部编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主干音sol、la、do’、re’,并且参照第一声部进行竖笛乐曲的旋律编创。

(三)旋律模仿

编创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编创视频,鼓励学生从身边的情、景、物着手,尝试用乐器去模仿吹奏。比如,风声、雨声、大自然中鸟儿的叫声……从节拍、节奏型等旋律的构成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内在的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编创乐曲积累丰富的素材。

随着学生编创能力的层层递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命题编创,即教师出一个主题,学生思考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演奏(编创)出自己心中的旋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先编创出旋律,然后再命名。灵活的编创形式将命题编创和即兴创作相结合,使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而是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编创兴趣,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三、提高—分层编创“重创新”

任何教学都需要进行创新,音乐教学自然也是如此。当音乐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突破时,这就是创新的表现。对于音乐编创而言,创新显然不是让学生去创作出多么高雅的音乐,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在教学中,教师应赋予音乐教学以生命力,让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发出生命拔节声。

(一)曲式“渗透”

对于能基本完成节奏和旋律编创的学生,教师还可适当教授大小调式、几部曲式、自编旋律短句如何收尾等。旋律编创技巧还有很多,如变奏、紧缩、放宽等,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各年级段学生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从变奏开始,学生初步聆听《乒乓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等变奏曲,了解变奏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且复杂的变奏曲会使节奏、旋律、调式调性等发生改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编创尝试,在原旋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小小的装饰音,如围绕一首简单熟悉的乐曲,主干音不变,适当“加花”,变节奏,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带来的新鲜感,鼓励学生分享展示,多方面激发学生对旋律编创的兴趣,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编创旋律的能力。

(二)乐器“添彩”

自制乐器伴奏声部的加入,能让乐曲变得更为丰满,同时使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个体的相互联系,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使得整个编创过程变得更有意义。自制乐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和感知能力。学生们可以自行探索,在东南亚风情的乐曲中融入自制沙锤;在江南民歌中完美融合丝竹绕耳的乐曲和竹制打击乐器,使乐曲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如在《杨柳青》这首歌曲中,教师自制竹乐器,和学生编创伴奏音型。学生在编配时考虑到乐曲的旋律特点等,选用较粗的长竹筒作为恒拍乐器贯穿始终,和模仿串铃的竹串、竹节筒等组合在一起,奏响了属于自己的《杨柳青》。

结语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寻生命的个性张扬。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描述,也是在对音乐教学赋予一定的价值。为音乐教学赋予生命的意义,那么这样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更应当具有动态的意义。所谓动态也就是生命的拔节声—对于学生而言,所发出的是生命拔节的声音;对于教师来说,希望听到的是生命拔节的声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转变教学手段,由易到难地采用多种策略来提升器乐曲编创教学的质量,使课堂更具动态性和生成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并伴随着音乐学习来实现生命的发展,从而使器乐教学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钟.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情感体验

[J].艺术教育,2008(09):40,39.

猜你喜欢

小学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