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一错再错” 提升解题能力
2022-11-23王忠武
[摘 要]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然面对“一错再错”大部分师生显得过于急躁,教师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学生对学习能力失去了信心. 文章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师生能够共同努力,攻克难关.
[关键词] 一错再错;原因;策略
在数学学习中,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合理应用错误有助于学习成绩提升,然令很多教师困惑的是,同一个问题反复讲、重复说,但很多学生还是会“一错再错”.
例如,在本校高三近一个月的测评中出现了这样三道题:
(1)已知△ABC中,若AD,BE分别为BC,AC边的中线,且AD⊥BE,则cosC的最小值为______.
(2)若点G为△ABC的重心,且AG⊥BG,则sinC的最大值为______.
(3)在△ABC中,两中线AD与BE相互垂直,则cos(A+B)的最大值为______.
该类型题目是高考的重点题型,当学生第一次求解出现问题时,教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细致讲解,同时教师拓展了几个辅助练习让学生当场求解,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然过段时间考试,学生又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一错再错”现象的出现呢?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基于此,笔者就“一错再错”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谈谈几点自己的浅见,仅供参考!
产生的原因
通过充分的调研发现,产生“一错再错”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教师讲解不到位,有可能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漏洞,也有可能是学生对此类问题形成了心理负担,等等,从众多原因中仔细分析,以下几点应特别引起师生的关注.
1. 讲解不到位
部分教师或因教学经验不足,或因课前准备不充分,在试卷评讲时重难点不突出,对学生疑点的挖掘不够充分,致使试卷评讲沦为了简单的答案核对. 表面上看每个错题都进行了讲解,然因讲解時没有仔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仅仅是“就题论题”式的机械讲解不利于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这样学生虽然能理解解题思路,却没有将其内化至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依旧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 另外,因为没有进行细致的错因分析,部分师生就将很多错误笼统地归类为粗心大意,然学生的粗心大意也许就是出题者设置的陷阱. 因对错因的认识不足,在第一次犯错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此类问题的讲解上也是蜻蜓点水,这样因强调不足,学生在日后的做题中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2. 知识结构存在漏洞
正如学生存在思维差异一样,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体会也不尽相同,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对于一些新毕业的青年教师,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然因教学经验缺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时常会对教学重难点内容一笔带过,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建构. 同时,部分教师因准备不够充分,在分析讲解时容易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即使学生提出异议,然因碍于面子,并未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探究到底,这样就使学生出现了“似懂非懂”的情况. 另外,很多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即使没有完全理解也不爱请教,致使学生并未真正释疑. 这些问题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漏洞.
3. 消极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一般具有两面性,若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有助于顺利求解,然若脑海中形成了错误的即消极的思维定式,其会对解题带来严重的干扰,阻碍问题的解决.
4. 不良的学习习惯
(1)审题不清,缺少过程. 很多学生在数学考试时急于求成,试图通过压缩选择题、填空题的审题过程和解题步骤来提高解题效率,进而为后面的综合分析题预留更多的时间,因此审题时便走马观花,尤其是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更是马虎大意,没有仔细分析题设信息就凭借于主观意念求解,致使掉入了“陷阱”,简单题屡屡失分,得不偿失.
(2)不重视整理和反思. 对于错题的订正,部分学生只是将教师讲解的解题过程摘抄下来,缺少错题的整理和反思,以致过段时间再出现此类问题时已毫无印象,求解时依旧重复着过去的错误. 要知道数学题目是非常灵活的,只是机械地摘抄很难吃透知识点,这样也就难具备“会一题通一类”的能力了.
教学策略
高考的题型虽然多变,但试题都是严格根据考纲进行编写的,其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变的. 因此,学生只有吃透、学懂、会用知识,才能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然若学生在同一考点上总是屡屡出错,这样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一旦遇到此类问题就会产生“不会”的心理暗示,进而使学生失去了解此类问题的信心. 可见,“一错再错”的危害很大.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降低此类问题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升学生解题的信心.
笔者认为,若想降低或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师生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 提高试卷评讲质量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备错题、备学生,借鉴名师或同事的教学经验来弥补自身不足. 同时,教师在试卷评讲时要抓住重点. 例如,可以选择出错率高的或重复出错的试题. 只有精心筹备,才能突出重点,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虽然试卷评讲时大多以教师为主导,但是学生并不是旁观者. 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复出错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反思和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为试卷评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在试卷评讲时,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敢于提出新想法和新思路. 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思维误区,大大提升试卷评价的质量,有效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2. 夯实基础
很多时候出现错误的根源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概念混淆、公式应用不当等,当题目中出现相似信息时就会对解题思路产生干扰. 因此,对于相似或相近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理解,有效克服干扰.
例如,针对题目“若a>0,b>a+c,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求解时很多学生都会根据Δ>0的思路进行证明,显然根据已知条件利用该方法求解比较困难,故在解题时需要另辟蹊径. 将关于x的方程转化为关于x的函数,即令y=ax2+bx+c,由a>0可知该图像开口向上,又b>a+c,即a-b+c<0,所以当x=-1时,y<0. 因此,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方程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这样,应用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轻松地解决了问题,由方程根联想到与x轴的交点,使知识实现了正向迁移. 只有夯实基础,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才能及时转换方向,进而为求解带来柳暗花明的效果.
3. 自我反思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有时即使产生了相同的错解,然求解过程也可能不尽相同. 对于很多“一错再错”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找到错因,致使学生对错题的理解还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状态,从而当题设略有变化就重复出错. 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错因才能查缺补漏,不要因盲从而错失深入学习的机会.
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其对未来工作及终身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的计算习惯、仔细的审题习惯、规范的书写习惯等.
例如,对于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于变式题组进行引导,通过相似类比让学生关注问题的细微变化,进而养成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
总之,若想降低“一错再错”现象的发生,则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找到真正的错因,及时破解,化错误为动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升解题的信心.
作者简介:王忠武(1984—),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曾获苏州市数学评优课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