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墟透照海运动针法联合肩五针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
2022-11-23王迎冬万红棉
王迎冬 万红棉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肩袖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小圆肌、冈下肌等肌腱组成,其包绕在肱骨头外面,以维持肩关节的稳定[1]。肩袖损伤指肩袖的撕裂或挫伤,以肩痛及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肩袖损伤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3-4],且中老年为主要群体,60岁以上群体中发病率可达54%[5-6]。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肩袖损伤疗效可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肩袖损伤采用丘墟透照海运动针法联合肩五针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7]中有关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符合肩袖损伤及血瘀气滞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8]中的标准制定。年龄18~70岁,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受试,且入组前2个月内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2)排除标准:合并肩部脱位、骨折、肌腱断裂等需手术治疗者;有其他重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针灸禁忌证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的62例肩袖损伤(血瘀气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29~70岁,平均(50.26±11.15)岁;病程 1~10个月,平均(4.48±2.45)个月。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29~66岁,平均(51.00±10.36)岁;病程1~11个月,平均(4.52±2.54)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肩五针治疗。取穴:患侧肩五针:云门、肩髃、肩髎、肩贞、天宗,均常规取穴。针具:选取规格为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操作:患者取正坐位,暴露针刺部位并予以常规消毒,取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云门穴直刺25~35 mm,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且放射至肩部为宜;取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肩髃、肩髎、肩贞穴向肩关节中心斜刺25~35 mm,天宗穴直刺20~30 mm,留针20 min。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丘墟透照海运动针法治疗。取穴:患侧丘墟、照海、肩五针,均常规取穴。针具:选取规格为0.25 mm×40 mm、0.30 mm×75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操作:患者取正坐位,暴露针刺部位并予以常规消毒。嘱患者足微内翻,取0.30 mm×7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自丘墟穴刺入,使针尖朝向后内方照海穴方向,缓慢进针,进针40 mm左右嘱患者变为足微外翻位,继续进针,直至见照海穴处皮下有针尖蠕动为宜,不可刺破,嘱患者留针同时缓慢进行肩关节外展、上举、后伸等活动,活动5 min后继予针刺肩五针治疗,操作同对照组,留针2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用整数0~10来代表疼痛程度,数字越大表明疼痛程度越大。2)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Constant-Murel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包括日常生活活动(20分)、主动活动范围(40分)2个方面,总分6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因VAS较CMS中的疼痛量表更为细致,因此去除CMS疼痛评分,因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肌力影响较大,因此去除肌力评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制定。痊愈:肩关节无疼痛感,活动及功能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较前缓解,可活动。有效:肩关节疼痛较前稍有缓解,能稍微活动。无效:肩关节疼痛及活动程度较前均无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程度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VAS、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CM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VAS、CM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CM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CMS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31)对照组(n=3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 6.58±2.35 2.13±1.80*△6.32±2.33 3.42±1.82*CMS 28.65±10.11 48.81±9.64*△29.87±10.31 41.19±11.24*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为93.5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学中没有与肩袖损伤明确相应的病名,根据其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肩痹”“筋伤”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两端,外邪侵袭,经络阻滞发为痹,是为外因;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发为痹,是为内因。肩袖损伤以肩关节外上方疼痛、外展受限为主要表现[8],经络辨证应属手少阳经证。《灵枢·根结》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为升发、转运人体阳气的枢纽,少阳枢转不利,则肝失于疏泄,三焦气化不畅,气血津液无法濡养四肢百骸,导致筋骨失用[10]。《素问·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肩袖损伤为肌腱复合组织的损伤[1],属中医学“经筋”损伤范畴。少阳经筋分布于肩背,与经脉协同维系肩部软组织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10],少阳经筋不利则会引起相应部位疼痛及肢体运动障碍[11]。因此,治疗应从3个方面入手,通调少阳经气以确保少阳枢转通利,行局部血脉瘀滞以治标,补益肝肾、荣养筋脉以治本。
肩五针为局部取穴,五穴分别属于手太阴肺经及手三阳经,四条经脉均循行于肩部,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原则的体现。肩髃、肩髎、肩贞3穴为传统肩三针取穴,广泛应用于肩痛的治疗,《针灸资生经》记载“肩髃,疗肩重不举”,《针灸甲乙经》记载“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寒热项疬适,耳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肩贞主之”。且3穴分属手三阳经,刺之可激发三经阳气,通经活络,柔养筋骨。天宗属手太阳小肠经穴,《针灸甲乙经》记载“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其深部为冈下肌中央部位,临床中患者多在此处有条索样反应点,刺之可起到解结通络的作用。云门属手太阴肺经穴,手太阴经筋循行于肩前部,《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之筋……上循臂……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临床中发现,肩关节后伸运动障碍往往较难改善,后伸障碍时,多从手太阴论治,针刺云门穴使患者产生较强针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可观的疗效。且手太阴与足太阴脉气相通,利于调补脾胃,生发气血,濡养筋骨[12]。肩五针涵盖肩前、肩上、肩后及后下方,深层分布有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肌肉肌腱组织及腋神经、肩胛神经等神经组织[13],刺之可直接作用于肩袖损伤局部,阴阳双调,调节肩袖肌生物力学平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恢复盂肱关节稳定,缓解疼痛及功能障碍[14]。
较之一针一穴的传统针刺法,透刺法可通过进针方向及进针深度的调整使一针涉及两穴甚至多穴,由点带线,拓宽针刺路径,交通多经经气,选穴精而针感强[15]。丘墟为足少阳胆经穴,肩袖损伤病在手少阳经,《周易》记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针灸大成》记载“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两同名经协同起效,可发挥相合、相平衡或直接连接的作用[16],进而缓解筋骨痹痛、恢复肩袖功能。丘墟为胆经原穴,刺之可激发胆经原气、疏利肝胆,使阳气畅通调达。另胆主骨所生病、肝主筋,肩袖为筋骨转接汇聚之处,阳气畅通调达正可发挥其“柔则养筋”之效。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且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针刺照海可有补益肝肾治本之效。《针灸甲乙经》记载“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跷脉主肌肉、关节运动功能[17],刺之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复。一针透刺丘墟、照海两穴,可沟通胆经、肝经、肾经、阴跷脉4经经气,共达通调少阳、补益肝肾、缓解痹痛之效[18]。运动针法有调气、调神、通经络的作用[19],远道取穴的同时配合运动患处,更利于激发患者的主动调节能力,更易于经气感传从而实现气至病所,舒解局部紧张的软组织,促进气血运行[20]。
本研究采用丘墟透照海运动针法联合局部针刺治疗肩袖损伤,肩五针可疏通局部血脉瘀滞、振奋阳气,丘墟透照海可通调少阳经气、补益肝肾以荣养经筋,总有效率达93.55%,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