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研讨型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以“美国文学”课程为例

2022-11-23闫瑞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讨文学课程

闫瑞娟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大学英语本科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课堂是实现此教学目的最好场所,大学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也一直以此为指导,致力于学生的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课堂成了教师自我展示的讲台,学生百无聊赖地被动听课,期末几天死记硬背文学常识,最终考试及格这门课就修完了。目前,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但仍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美国文学”研讨型课程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而设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1]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查阅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从而真正地提高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力。

研讨型课程的设置要涉及到几个重要问题,如研讨性教学内容、研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美国文学”研讨型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前面已经开设的“英国文学”。学生通过“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已经熟悉文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编排体例,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美国文学”研讨型课程的课堂分为两种交替模式: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学生为主的研讨性课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素养是研讨型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讲授课中要结合所讲授的作家作品有意识地介绍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让学生依据给出的文学批评范式理解理论并能在研讨课中灵活运用。

一、研讨型课程内容的构建

美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信息量大,除了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还包含美国历史知识。因此“老师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梳理是必要的,也是学生能顺利地进入研讨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抛弃,“要放置于一个合理的位置,使之与研讨型的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研讨型课堂在美国文学课程总教学时数中所占比例不能太高,毕竟本科学生文学知识及理论水平比较薄弱,仍然需要教师的传授和指导。因此,研讨型课堂教学更需要认真选择课堂研讨内容,选择哪些作家作品需要教师仔细考量。

研讨型课堂上选择作家作品通常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经典性,即在文学史以及文化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作品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审美,具有历史穿越性,能激起一代代读者的反响共鸣。例如亨利·梭罗这个作家,他的生平和作品《瓦尔登湖》可以说是当下我们生活的写照和反思,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从而达到文学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

再者课堂研讨的文学作品要尽量为大多数学生熟悉的,尤其是小说。学生课下阅读的时间有限,即使提前要求阅读,能按时读完长篇小说的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缺乏自律,往往沉溺于手机网络的世界里。选择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他们会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也会有更深刻的思考。长篇作品中片段和短篇的诗歌都适合研讨型课堂教学。

选择研讨作家作品还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文学类型的全面化。要把各种文学类型都涉及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关照有特别文学类型兴趣的学生。学生现在阅读最多的是小说,诗歌涉及的较少,戏剧更少。他们对于戏剧几乎很陌生,原因之一是中国戏剧以及西方戏剧的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小说。而文学课上的戏剧讲授也往往注重于戏剧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分析,关于戏剧特有的舞台语言和激烈矛盾冲突很少涉及。本着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文学课上应给予学生戏剧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戏剧欣赏水平。诗歌在读者群占比虽然不如小说,但在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学生中还是能激起回声,如现在流行的“诗与远方”的生活态度便是诗歌的精神诉求。

总之,研讨型课程需要教师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研讨课堂的研讨内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美国文学史,同时能深入赏析经典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性,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批判审美能力。

二、研讨问题的设置

研讨型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就在于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解惑者,文学研讨型课堂中教师还是讨论参与者。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设置课堂研讨问题,还要在课堂中时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观点的挑战。研讨型课堂实际上不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更是开放的课堂,激发他们提出更多有创意的问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出研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要充分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分享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点。

1.研讨的问题设置

研讨型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阶梯型,从易到难,符合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当然就文学批评涉及的问题事实上没有大小、难易之分,而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切入和研究。这儿所说的问题简易之说是指过去学习中接触过的关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比如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讲授的作品分析方法。语文课堂中除了学习生字、词语、优美的句子外,教师会讲授作品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的目的:社会伦理批判)、人物性格等;在语言层面上会讲授语言修辞如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这些方法都是文学作品的传统批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理论发生了很大的转向,尤其20世纪中叶后呈现多元化姿态,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批评理论艰涩难懂,运用起来难度很大,从这些理论角度提出的研讨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难问题了。有必要在合适时机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以及运用,据此提出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以开启学生对作品评析的视角。总之,设置研讨问题“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既不能远远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又不能局限于学生己有知识,要保持适当的难度。”[3]研讨型课堂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研讨问题是在课前给学生还是课堂中要学生直接思考讨论?是把问题发给所有学生还是每个小组一个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涉及到文学理论的问题就不同了。“美国文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刚刚学完了“英国文学”的大三的学生,他们仅仅是刚刚知道文学课及文学史是什么,还缺乏独立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需要从别人的批评范例中学习。因此,涉及到查阅文献的问题需要在课前给学生。这样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综合材料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他人观点的思考和批判。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

研讨问题最好是发给每一位学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作品,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查阅资料深入探讨。如果每个小组布置一个问题,在这个小组里就会出现小组成员私下分派每次讨论的任务来轮流完成相关问题的资料查阅,上课时此小组其他的学生只是等着他(她)课上分享。而各个小组课下也只查找分配问题的资料,课上分享自己的问题内容。课上讨论时,不了解问题的同学只能一味听,没有时间思考质疑讨论,达不到研讨课堂的教学目的。

2.课堂留白的重要性

研讨型课堂主要讨论教师给出的既定问题,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思考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学术表达、合作沟通等能力。但所有这一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

传统的教学只是把系统的知识传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每节课了解文学的历史和每一位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和内容,以及少量的关于作品作家的评论,没有机会来独立思考。研讨型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和讨论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但要给予及时的时间“留白”让学生趁热思考和生发出新的观点。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由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要素构成。作家虽然写完作品,但“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文本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4]读者的阅读会补充完善作品。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审美和兴趣即期待视野对文学作品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再创造。可以在每个问题的讨论后,也可以在下课前留出适度的时间指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刍”所接受的内容,更深入地体会和内化,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或提出关于作品课堂中没有讲到的问题,由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课堂留白不仅可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融合,而且还会培养提问能力,实现知识学习的迁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创新能力。

三、研讨性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研讨型课堂顾名思义是研究讨论的课堂,学生是课堂主体,去主动运用知识思考探索创新。但是“美国文学”课程开设的对象还是英语本科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文学批评理论所知甚少,没有坚实的批判能力,还处在模仿学习的阶段,因此,他们的课堂还不能是完全的研讨课堂,还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在学习中实现学习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分两种:教和学,研讨性课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就每种模式的比例教师制定可行的计划。研讨型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教与学的问题、教与研讨的问题、学生参与的问题等。

首先教与学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中传统的讲授课堂仍然是必要的,需要给学生传授美国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系统的知识和轮廓,同时教授他们文学学习的方法。当然课堂中仍然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以及给与他们文学批评的范式,为研讨课堂打下基础。

其次是研讨课堂中的教与研讨的问题。研讨型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堂,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解惑答疑,但是教师的讲授仍然是必须的,尤其讨论前的引入讲授。引入讲授是给学生明确研讨的内容,也使学生感受课堂的严肃性,更认真地对待讨论内容。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主要是引导,但是遇到学生误解或不解的问题,教师教授的角色非常重要。因此,研究性课堂中教与研讨互相交织互相促进。

再者是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问题的设置。教师要根据研讨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研讨问题,既有供全班探讨的问题,也有小组合作的问题。全班探讨的问题一般是开放性的问题,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小组问题一般则是需要课下查阅资料,然后课上综述报告。这些问题的布置要促使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否则课堂就会演变为“学生教师”的讲授课,换汤不换药。

最后是教师总结的必要性。研讨型课堂接近下课时教师要给予研讨问题做个总结,把学生讨论的问题结果综合陈述,帮助学生就某个作家作品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并由此激发学生新的思考。

四、课程考核方式

“美国文学”课程的考核通常是期末闭卷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也是本着加强学生平时的学习参与度,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之目的,但是依然存在问题如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合理的评分标准,评分随意性较大。另外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平时分数的占比不大,往往只涉及学生的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或一些简单的作业,因而相对来说课程并不能极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研讨型教学模式重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师为主的讲授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的研讨课堂。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必然带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要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考核综合成绩中过程学习情况即平时成绩的比重要进一步加大,比如期末闭卷与平时成绩50:50或者期末闭卷考试40分,以此来反映学生的过程学习结果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成绩不但要反映出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学习的情况,还要体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学生按照布置的研究主题到相关网站、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对查到的资料分析形成综述。学期中,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还要提交关于某位作家或作品的研究论文。这两部分的成绩较容易量化,难度较大的是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分,需要制定细则来评定分数,比如课堂主题研究内容展示、小组主题讨论、课堂即兴发言等。除了教师给出相关的成绩评定,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

总之,研究型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要考核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效,促使学生持续探索的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力和思辨创新能力。

结语

教育的观念随时代变化而不同,其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现代网络数字媒体的飞跃发展更对教育的理念提出挑战,需要学校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也体现在人文思想上。文学课程要迎合时代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语言文本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成为有责任有能力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猜你喜欢

研讨文学课程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