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T磁共振不同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11-23聂晓历杨海松宋礼明马宁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转移性盆腔宫颈癌

聂晓历 杨海松 宋礼明 马宁

1 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放诊科 (福建 福州 350014)

2 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放疗科 (福建 福州 350014)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不同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期寻找出最佳的扫描序列条件。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宫颈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在术前进行T1WI、T2WI、增强扫描、DWI MRI检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MRI序列检出盆腔淋巴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共检出123枚肿大淋巴结,其中55枚为转移性淋巴结,6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DWI序列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准确率显著高于T1WI、T2WI、增强扫描序列(P<0.05)。在DWI序列中,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且经ROC曲线分析显示,DWI序列中应用ADC值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高于rADC值。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检出率,且应用ADC阈值法能够有效鉴别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

宫颈癌为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有研究指出[1],本病患者极易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其中临床分期Ⅰb宫颈癌继发淋巴结转移的几率约为11.5%,随着其临床分期升高,发生率更高。也有文献报道[2],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数量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即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因此,临床及早识别宫颈癌患者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其结局具有积极的意义。CT、MRI为目前临床检测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无创手段,但当前已有研究证实CT对直径<1.0cm的转移淋巴结假阴性率较高,影响其诊断价值[3],故MRI为术前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手段[4],但MRI不同序列其诊断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本院常用T1WI、T2WI、增强扫描、DWI进行MRI检查,本研究为比较分析上述各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特作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宫颈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32~75岁,平均(53.85±21.69)岁,宫颈癌癌灶直径1.0~7.2cm,平均(4.16±3.10)cm;FIGO宫颈癌分期:37例Ⅰb期,23例Ⅱa期,20例Ⅱb期;病理类型:20例腺癌,60例鳞癌。

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原发性宫颈癌;②在进行MRI检查、手术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抗癌治疗;③自愿在术前接受MRI检查。

排除标准:①已有放化疗史;②存有心脏支架植入、心脏起搏器植入、钢板或钢钉植入等存有MRI禁忌症;③有幽闭恐惧症;④病理诊断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选用美国GE1.5T(Signa)高场磁共振设备进行MRI检查,扫描范围从髂脊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具体扫描序列及参数设置如下:①常规平扫T1WI序列扫描:选择横轴位,TR/TE 655ms/12ms,层厚5mm,层间距1.0mm,矩阵320×256,视野360mm×360mm;②常规平扫T2WI序列扫描:选择小野轴位、矢状位扫描,TR/TE 5300ms/102ms,层厚4.0mm,层间距1mm,矩阵320×256,视野240mm×240mm;③MRI增强扫描:经肘前静脉推注0.2mmol/kg钆喷酸葡胺注射液(MRI对比剂),推注速度2mL/s,经肝脏容积加速采集技术,参数设置与T1WI序列相同,扫描3个时相,扫描时间分别为40S、70S、180S;④DWI扫描: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自由呼吸下扫描,设置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800s/mm2,TE 83ms,TR 4200ms,层间距1.0mm,层厚5.0mm,矩阵256×256,视野360mm×360mm,激励4次。⑤图像处理:将T1WI、T2WI序列、多期增强扫描、DWI扫描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图像处理工作站,观察病灶的形态学、内部强化特征。此外,在DWI扫描图像中将T2WI图像与ADC图相融合,以短径≥0.5cm的淋巴结作为对象,选择能够体现淋巴结最大截面的层面作为感兴趣的区域(ROI),要求ROI能够包含整个淋巴结,根据公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In(S低/S高)/(b高-b低)”来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并按照公式rADC值=淋巴结ADC/癌灶ADC,算出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图像分析采用双盲法,由本院MRI科2名临床经验≥5年的放射科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

①80例患者在MRI检查后2周内进行根治性手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记录其清扫的淋巴结位置、数量,且术后进行病理活检;②比较T1WI、T2WI、增强扫描、DWI MRI检查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③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80例患者分为转移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淋巴结组,比较两组的ADC值、rADC值;④分析DWI MRI检查中应用ADC值、rADC值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效能。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予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用ROC曲线确定DWI的诊断效能。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结果

80例患者共检出123枚肿大淋巴结,其中55枚为转移性淋巴结,68枚为非转移性淋巴结。

2.2 不同MRI序列扫描结果比较

DWI序列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准确率显著高于T1WI、T2WI、增强扫描序列(P<0.05),见表1、表2。

表1. 不同MRI序列扫描结果

表2. 不同MRI序列扫描结果比较

2.3 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值、rADC值比较

在DWI序列中,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rADC值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见表3。

表3. 转移性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ADC值、rADC值比较

2.4 DWI序列中ADC值、rADC值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ROC曲线分析:与rADC值相比,ADC值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见表4。

表4. ROC曲线分析结果

3.讨论

本研究对比不同1.5TMRI序列发现,DWI序列诊断盆腔转移性淋巴结的灵敏度、准确率显著高于T1WI、T2WI、增强扫描序列,提示与T1WI、T2WI、增强扫描相比,MRI DWI在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更具优势。肿瘤细胞内的核浆比较大,其细胞内外间隙缩小,且紧密排列,故肿瘤细胞中含有的水分子量多,致使分子扩散受限,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病灶细胞就会出现不同信号强度。但T1WI、T2WI、增强扫描主要是对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判断,这有可能受扫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所影响,也会由于转移淋巴结与病灶周围组织的信号差异而影响结果判断,进而出现假阴性[5]。而DWI为目前临床唯一一种可检测到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MRI技术,主要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时前后组织内信号强度变化来判断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情况,进而反映受检组织的微结构变化,因此应用DWI技术对淋巴结转移检出率较高[6]。转移性淋巴结水成分量较多,经DWI扫描后会呈高信号,这在病灶周围较低信号的衬托下,极易察看到清晰的阳性淋巴结边缘,故其检测准确率高[7]。

DWI技术是通过ADC值来识别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大量研究表明[8],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ADC值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这是因为转移性淋巴结有肿瘤细胞浸润,致使细胞间隙变小,水分子在磁场中扩散受限,故其信号衰减变弱,ADC值降低。近年也有学者提出[9],应用rADC值鉴别诊断淋巴结良恶性,其认为rADC值能够减少受检者年龄、体温变化、代谢水平等个体差异以及排除病理类型不同的干扰,故其测定结果应相对较为可靠,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与rADC值相比,ADC值诊断盆腔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这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纳入的对象以宫颈鳞癌为主,而且宫颈癌病理类型种类少,故病理类型对检测结果干扰较少,这就使得rADC值在排除不同病理类型干扰中的作用不明显[10]。此外,rADC值有可能会引起2个目标ADC值差异变大,造成2个淋巴结之间的差异出现增大的假象,进而引起漏诊[11]。因此,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应用DWI-ADC值的临床效能更高。

综上所述,1.5T磁共振DWI序列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检出率,且应用ADC阈值法能够有效鉴别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

猜你喜欢

转移性盆腔宫颈癌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腹腔镜下改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盆腔积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