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主题+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
——以“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教学为例

2022-11-23蔡琼芬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4期
关键词:闽宁人口迁移因素

●蔡琼芬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1]。问题式教学并非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而是创设情境,采用有梯度的问题链形式,不断地追问和搅动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发现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每位学生都按自己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分析、加工、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运用地理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综合思维的“主题+问题式”教学理论内核

“主题+问题式”教学(见图1)倡导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问题式教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以知识和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形象、生活化和生动化处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达成预设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实现从知识学习向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学习知识的转变,推进素养目标的达成。教师创设情境后,基于整体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链,由易到难、有递进地分级设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通过逐级向上的探究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阶梯,让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结构化更清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开拓思维,最终形成完善的学科思维。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教学为例,通过选取闽宁镇人口迁移具体情境,建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思维体系。

图1 基于综合思维的“主题+问题式”教学模式

二、基于综合思维的“主题+问题式”教学实践案例

(一)依据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为“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产生人口迁移的基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从时间上看,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及人祸(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教材提供的“推拉理论”,可以将影响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即“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任何区域拉力和推力两大因素均同时存在,最终决定迁入或迁出取决于人们对区域的价值判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人口迁移一方面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区域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本部分内容符合高一年级学生的学情,联系以往认知能够通过探究掌握该部分内容。学习难度适中,但知识点比较零散,在教学中应以问题链为导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最终建构完整的思维模型。

(二)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本部分课程标准对应的行为动词是“描述”,认知内容是“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是“运用资料”。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运用资料”,也就是需要创设符合课标要求的情境。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的观点是,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真实情境是客观存在的符号世界和现实世界[2]。情境问题能够将符号、知识、现实三个维度的世界关联起来,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从已有认知出发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主动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完善思维体系。宁夏闽宁镇是一个扶贫移民镇,因移民而建,因扶贫而兴,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本节课以闽宁镇人口迁移为情境,探究影响闽宁镇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细化探究问题,建构思维模型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教学或试题中的真实情境,学生能否将其转化为学科的具体问题,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达成这一转化过程,教学中完善学生地理学科思维体系至关重要。当面对陌生的情境,学生可以借鉴日常教学中已有的思维体系,提取题干材料中隐藏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已学会的知识相关联,转化为已知、具体的地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分析,通过逻辑判断、辨析,形成对问题的一般认知。

1.设置梯度问题,实现思维进阶

教学中,依据课标要求,创设教学情境,以“闽宁镇人口迁移”为案例,通过探究“西海固地区居民迁出的原因”“闽宁镇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西海固居民迁往闽宁镇障碍小的原因”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建构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中间阻力因素,进而构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思维体系。

2.有效设问,关注学科基本能力

设问是从教学问题到考试试题的落脚点,是评价者和学习者的对话,也是联系评价者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者获得核心素养间的桥梁。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问题引导或设问方式进行教学,但存在着设问方式随意,不注重行为动词的规范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与考之间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说明”等行为动词,并强调“结合材料”等,在基础年段强化了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

探究一: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

材料一:西海固位于黄土高原山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剧增,陷入了“人口增加—开垦土地—破坏生态—贫困—人口增加”恶性循环之中。(如图2)

图2 宁夏年降水量和地形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西海固地区居民迁出的原因。

参考答案:气候干旱,淡水缺乏;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水质差;人口激增,过度开垦,生态环境恶化,多风沙;贫困加剧,经济落后。

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分析问题时,建议教师从行为动词、空间尺度(位置)、时间尺度、设问指向、限定条件这5 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例如探究一的行为动词为分析,即需要学生不仅要答出结论,还需要答出原因,即以“因+果”的形式组织答案;空间尺度限制在西海固地区,设问指向为原因;限定条件是迁出,即分析迁出的原因。

设计意图:关注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人口和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影响人口迁出(推力)因素的思维导图。通过演绎,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出因素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见图3)。

图3 影响人口迁出因素的思维导图

探究二: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

材料二:闽宁镇所处的宁夏平原是著名的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气候条件优越,无霜期长,有“塞上江南”美誉。为扶持宁夏发展,福建农业技术人员成功在沙漠戈壁推广种植巨菌草,并利用巨菌草进行畜禽饲养、菌(菇)培育。(如图4)

图4 闽宁镇菌草产业

问题2:结合材料,分析闽宁镇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

参考答案:引黄灌区,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良好,利于发展农业;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和福建资金、技术、人才帮扶;巨菌草的种植改善环境,增加经济收入。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个人等角度,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思维导图(见图5)。通过问题探究,掌握影响人口迁入(拉力)的因素。

图5 影响人口迁入因素的思维导图

探究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中间阻力因素

材料三:“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宁夏北部闽宁镇。

问题3:结合材料,说明西海固居民迁往闽宁镇障碍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位置相邻,交通便利;文化相近,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似;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气候条件适宜。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自然障碍、人为限制、通达可能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中间阻力因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析过程,再次将通过问题研究获得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绘制成思维导图(见图6)。

图6 可视化思维导图

3.归纳总结,完善思维框架

思维导图能直观展示知识内化过程和思考问题路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关联与作用,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直观呈现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型。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思维模型,能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和复杂的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以各式思维图谱的形式呈现,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完善认知结构,进而从综合的视角进行理解和记忆。通过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的学习,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思维导图(见图7),完善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思维模型,为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有效调用该部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7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思维导图

4.迁移拓展,学以致用

地理事象随时间、空间的差异复杂多变。建构完整的思维体系后,应引导学生在思维体系的背景下迁移应用,在真实情境中学会举一反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不仅适用于人口迁移的分析,还可应用于其他人文地理事象空间位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如产业转移、物种区际迁徙、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及资金、人才和技术的空间流动等。教学中应通过精选高质量的题组,将该思维体系分析方法进行巩固演练、吸收和内化,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答题思维。

(四)评价过程表现

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学生通过获得及时性的反馈更明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根据2017 版课标中对于综合思维水平的划分,制定本节内容中相关探究问题对应的综合思维水平表现性评价要求。(如表1)

表1 综合思维水平表现评价

三、结语

“主题+问题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较大促进作用,其优势是在不同的主题情境中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最后又能运用核心素养去认知、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眼”来观察和看待地理事象。教师教学中可依据学校的生情、学情和不同学段能力要求,依据课标要求,自由选取符合素养培育要求的主题图文资料,并辅助梯级问题设计。以“闽宁镇人口迁移”为案例的高一年级“主题+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一个个区域性、综合性和难度不同的问题中,习得地理学科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逐步建构起学科思维模型,培育综合思维能力。教材中提供的仅是经典的案例,实际教学中,可通过不同的情境材料和问题来达到课标的要求。通过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的主题情境并挖掘地理问题,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社会现实,学生在面对真实而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迁移应用思维模型,提升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真切感悟到地理学科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学科特点。

猜你喜欢

闽宁人口迁移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